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51|回复: 2

[桐城人] 奔赴延安的女青年

[复制链接]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2-6-7 08: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奔赴延安的女青年" s! g$ A! Y1 }# t* H/ H- S

8 L% r/ g5 y3 _& \2 p8 |文章摘自《史客》    作者:萨苏  " d* r  q. N/ ]+ V
  
" m& o# I5 X5 T- G  延安革命队伍里的女同志,是一道风景。她们大都走过一条从叛逆者到革命者的人生道路,逃离旧家庭,投身革命的队伍里,军事化生活强健了体魄,脱落了小姐们的脂粉气与羞涩感,在磨炼出中国现代革命知识女性飒爽英姿的同时,也承载着革命婚姻带来的光荣与苦痛。
- w6 i% Y$ I& f% B  R% N5 K( y* e3 U& ~

, z% e% f! |" r# `2 B  孙铮,被称为“宰相府走出的大小姐”。其父孙泽余,安徽桐城人,科举及第,官至汉中道尹,正四品;叔父孙泽公,也是她读书时的监护人,曾留学日本,出任冯国璋政府教育次长、陆军中将;姐夫张先举更是雍正王朝军机大臣张廷玉之后。抗战爆发后,孙铮从北平第二女子中学回老家奔丧,借读安庆女子中学,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叔父怒不可遏,她干脆登报声明解除被监护关系。她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读书会”和“安徽省抗敌后援会各县流动工作队”,1943年7月辗转到达延安。她用自己清脆的歌喉为抗战作宣传,在读书会上大胆发言讨论。“在这些讨论会上,孙铮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事,事情做得不好,后来认识到了,可以作自我批评;看到别人的缺点,可以提出批评,帮助别人进步。这使她感到新奇。在她的记忆中,孙氏大家族的人从来都是背后讲别人的坏话,从来都不曾有过自己反省的时候。她仿佛沐浴到一股清风,和煦而有力地荡涤着自己的灵魂。”为此,她拒绝了家庭提供资金让她出国留学的机会。“大家庭有什么留恋的,连批评自我批评都没有!我不能要这些金银财宝!我要坚决走抗日的路!”
" ]: h4 ~$ x, \& |
9 z: ~+ B+ ~4 C- E9 Y  对于大家族的叛逆,对于革命队伍的向往,这是一代人的人生选择。在奔向革命队伍的知识女青年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8 T: `" l$ d% ~3 t7 z7 s6 ]# S% t
/ r2 M  |" s3 w- \; n  据统计,1939年7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成立时有学员近500人,出身多为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亦有极少数的女工、农妇和家庭妇女。其中:
4 a; U) `7 U: U
" M2 w; H5 @0 ]) s+ K2 ], c+ K  知识分子占80%以上,工人占10%,农民占6%,其他4%。
- u$ `; C1 o- |  n( {
" T7 D/ o7 b( }  大学程度的10%,中学程度的70%,其他为特别班的程度。6 W1 m3 |% e7 N# O, P; z; I

8 P+ y$ p* F" ^1 R  最大的41岁(1人),最小的14岁(2人),最大部分的年龄在20岁左右。包括不同的21省,以河南、四川、江苏、湖北等省人为最多,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为最少。此外,还有一个台湾人。  T) k( b+ }' ?3 q
6 \! w7 J5 Q0 E1 a
  中国女子大学是中共为专门培养妇女干部人才而创办的,是那个时代中国妇女寻求解放、争取女权的象征。女大只存在两年时间,学员主要是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陕北公学(陕公)女生队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办的妇女培训班抽调归并,或公开招生而来,在延安革命女青年中具有普遍的代表性。由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20岁左右的年龄,初高中文化程度,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敢想敢干的叛逆性格,是奔向延安的革命女青年的主流属性。她们接受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经典作家关于妇女运动的理论阐述,相信妇女解放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只有消灭了私有财产,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翻身解放,获得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妇女只有在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下,才能最终获得自身的解放。
楼主新帖
同安闲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xr
人文桐城群:104519446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08: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我所认识的鲁艺人——孙铮阿姨【老照片与回忆】
5 g/ E& y7 H) x; z: d' R. j8 ^
) n5 r1 h! ~* {' x, A7 Y# S7 P
    我所认识的鲁艺人——孙铮阿姨
1997年初的某天,孙铮阿姨忽然来找我,说:“其容啊,我要为你莫伯伯出一个集子,里面不仅收了他写的有纪念价值的文字,还有别人写他的纪念文章。照说我应该为这本书写序,但我现在人老了,没这个精力了。我想来想去,还是由你替我写吧,我喜欢你的女性笔触。”
孙铮阿姨是老了,在莫伯伯(莫朴)1996年去世后还不到几个月,大家就感到她突然衰老得厉害,精神也相当萎靡,在这个时候,她要我为她代笔,我当然不能作客气状推辞。再说,孙铮阿姨和莫朴伯伯是看着我长大的,我也是看到过他们解放后由贵到“贱”,由“贱”到贵一幕幕的人生戏剧的,我应该写。没过多久,孙铮阿姨就随着丈夫离开了人世。
就这么,我记录了她口述的一些感受后,代孙铮阿姨为这本书(《莫朴之路》)写了序。有意思的是,2005年当中国美术学院为老院长莫朴开办油画回顾展时,开幕式上现任院长许江的发言,引用的竟是我写的那段文字:“说来伤心,我和老莫自结连理后,因各自对于事业的执着,竟造成夫妻离多聚少的局面。在他最需要亲人的精神理解和慰藉的风风雨雨岁月里,我却为了事业和支撑老莫母亲、弟妹的那个大家庭的经济所需,使他形单影只地在杭独居。今天,在往事已矣的今天,我才是真正觉得这是一种遗憾,一种无法补救的遗憾!”
我写的是真情。  连孙铮阿姨看了草稿后也说我写出了她的心里话——孙铮阿姨与我交谈时,未曾说到这些感受。
……………………………………………………………………
在网上,我只找到了一点有关孙铮阿姨的简略资料,还是在北京电影学院的网页上找到的:
孙铮,女,副教授,安徽桐城县人。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共产党。先后在安徽抗敌后援队演员、新四军抗敌剧团任指导员、淮南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员、大众剧团任团长。1943年随新四军二师干部到达延安,在延安鲁艺实验剧团任演员。抗战胜利后随鲁艺华北文工团到张家口文工三团任演员,后调华北大学文艺部任班主任。全国解放后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63年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在此期间曾参与大型革命史诗剧《东方红》的创作及组织工作。曾任表演78本科班的班主任兼表演教员。
但是,这里没有写作为鲁艺人她最引以为自豪的那段:她是第一任“黄母”,尽管那是个反派角色,黄世仁的母亲。
她后来在回忆中不无遗憾地说:“凌子风多才多艺,既会导,又会演,又会画,很能折腾,我们叫他凌疯子。由他演杨白劳。陈强当时还没有结婚,挺潇洒的,由他演黄世仁。邱力演大婶。韩冰演张二婶。李百万演大春。开始决定由我演黄母,可演到后来我也怀孕了。我不想进妈妈队,想把孩子打掉。莫朴没同意,我心里很不乐意。后来张庚知道了,说:你去搞服装!于是就由李波接着我演黄母。
…………………………………………………………………………………………
孙铮阿姨那时在延安的光辉形象我当然无缘看到,但她在解放后风光的一段我还有一点记忆,因为1954年我七岁了,七岁的记忆现在我反倒记得很清晰。
1954年,我们家从上海搬到杭州,是随我爸工作调动到杭州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之故。
我们住在湖中之岛的“孤山”山麓,一座考究的二层别墅内。莫朴伯伯住在二楼,我家住在一楼。他们的儿子是比我略大的莫大林。
犹我在那篇“序”里所言,孙铮阿姨很少来杭,因当年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她演的电影并不多,我知道的是两部:《姐姐妹妹站起来》和《一场风波》。后来看资料,知道《姐姐妹妹站起来》说的是解放初期北京改造妓女为背景的故事,1951放该片时我尚小,没有看到,可能爸爸妈妈是看过的,而且该内容也属于“儿童不宜”之列。至于《一场风波》1955年我倒是随爸爸妈妈去影院看过,但那是个很乏味的影片,宣传到很乏味的地步——宣传婚姻法的,故事发生在农村,孙铮阿姨在里面还不是主演,好像是出演一个做说服工作的村干部,戏份不算少,但人物很乏味。后来拍的戏剧电影《刘巧儿》也是宣传婚姻法、故事发生在农村的,可比这部大受欢迎,这部《一场风波》我断言恐怕记得的老人也不会多了。
不过,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拍摄过后来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特别奖的《祝福》,这部片子大概给许多人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吧。孙铮阿姨虽然在里面没有饰演角色,但她领我和大林去“云栖”看了拍摄现场,外景拍摄,我这是第一次也大约是有生以来最后一次观看电影拍摄吧,总算大开眼界,看到过拍摄电影。“云栖”是杭州的风景点,很僻静,尤其在五十年代中期(1955年)。
' P+ L& h7 j" q2 B! O
可那天我看到所拍的镜头却很没意思,一点戏剧性也没有,既没有冲突也没有激情。
山坡处的青石板台阶。祥林嫂背柴下山。一个戴着乌毡帽的老汉,用手持短短的旱烟管比划着叫喊她:“祥林嫂,祥林嫂!”
那个美貌的祥林嫂(白杨饰演)慢慢地回转身,应答了一声:“唔——”
6 d7 g) R- M: K0 K+ G3 Y5 R7 y
所看到的,就是这么个镜头,单调又单调,而且反复拍了好多次。我们离演员大约有上十米的样子,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听着“祥林嫂,祥林嫂!”“唔——”
要是路过看热闹的,看过两遍这没意思的场面早离开了,但孙铮阿姨跟这拍摄组是同一制片厂的,兴许,以她的老资格在上海电影制片厂里还大小是个负责任的,所以,再是乏味她也不能离开……所以,再是乏味她也不能把我和大林领走。于是我在大太阳下,只好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听着“祥林嫂,祥林嫂!”“唔——”
5 S$ B5 h+ t! K- w. ^. h
记得孙铮阿姨还带我与大林跟随省交际处带领的外国旅游团去过海宁观潮。我与大林大概7岁。
那次观潮至今想来也感观平平。
也是顶着大太阳,在海堤观潮处等啊等啊等啊……好不容易潮水来了,辽阔的江面远远地有一条白线似的什么东西滚来了,到了近处,有些轰鸣声,是卷着滚来的江涛这我知道,因为我五岁曾和父母从上海坐火车来过海宁观潮。这次也跟上次一样,随着一排江涛的滚来,人群中发出来失望的叹声:“哦哟,今年潮水嘎小的……”
但这次跟孙铮阿姨观潮还是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是观潮时吃的午餐,发的。
每人两个鸡蛋,水煮鸡蛋,带壳的,还不是用酱油烧的茶叶蛋。老外跟我们一样都是每人两个。
只见孙铮阿姨略蹙着眉头说:“这怎么吃啊,又没酱油蘸!”
等我们淡口吃完了,这才发现有一小撮盐被包在纸片里,但她吃鸡蛋之前没有发现。
6 \$ y4 w6 R+ }/ V$ W3 k, r
……………………………………………………………………
这是她人生过得最舒适的黄金时期,对我和大林来说也一样——从1949年到1957年。1957年之后,莫伯伯与我父亲都打成了右派,孙铮阿姨不消说是受到牵连的

  @- Z* a/ ~: t" d/ |* I6 X* b0 w  ^) N8 X3 l+ M

" h9 q" w! w) ]. A
昨天是“座谈会”七十周年纪念,电视上播了又播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于蓝也出镜了,于是我想起了孙铮阿姨。
孙铮阿姨不仅与王昆是好朋友,与于蓝也是很要好的朋友。1956年,于蓝就在她家休养了一阵子。周总理还特意前来看望于蓝。
不知怎么,周总理来的消息传到了美术学院,于是他又去了美院视察工作。
  z7 D3 w' N, _# W* _

; a7 |. _% c8 E) J3 |$ c6 y9 U; k% A: q* f+ [1 k$ I, y& r/ N# U7 w
现在想来,当年受座谈会激励而下生活创作的那些鲁艺人还真做了一些好作品,如《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受他们影响,解放初期也一度有一些深入生活、深入民间的好作品诞生,如《嘎达梅林》、《小二黑结婚》、《三十里铺》等等。究其原因,这些深入生活的都是读过一些书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怀有激情搞这些创作的。
而现在,七十年过去了,已经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了,搞那些反映工农兵生活的,不是八○后、九○后想在银屏上搔姿弄首的小男生或小女生,就是工农兵出身没有读过什么书用低级趣味赢得欢声笑语的赵本山之流。中国不可能再出经典了,哪怕是红色经典。
/ V4 {3 X* C$ p1 i9 m
同安闲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xr
人文桐城群:104519446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299

主题

3546

回帖

5739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5739

嘉宾会员

鲜花(8) 鸡蛋(1)
发表于 2012-6-7 10: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四精神的延续 是民主与科学的核心 他们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解放思想 他们不远万里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是抱着坚定的科学理性精神 追求个性解放 反帝反封建是他们此行的根本任务 而所有这些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总之 他们的精神代表着 积极的 自由的 平等的 创造的 诚实的 进步的 美的 善的 和平的 相爱互助的 劳动而愉快的——— 奔赴延安的青年们
【麻溪姚氏九修宗谱·谱办电话:617819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