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一生1 N _9 |: ^7 l6 e4 [7 c) q
安徽日报. ^; p3 Y* C+ r/ ]/ j
7 w* L( j6 U& v. T. ]' b/ F% ^# Z$ I 查一路+ D. h9 V3 O* ^) s/ q% c
, L7 M q1 [& `8 c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童音响亮,我黎明即起,早诵夜课。5 _. t3 I1 O& ]; D
6 E( V3 y4 r8 @0 L P2 {3 r 父亲大悦,半部《论语》治天下,你这样读下去,查门有望矣。我心里想的不是“查门有望矣”,而是想讨父亲高兴,免一些棍棒。因为我心里很清楚,父亲爱“子曰”胜过爱“子女”。2 m3 C+ i! S' `: Y
5 G. s. D7 z: }/ X
先读十年私塾,后读桐城中学,桐城师范。文革时“破四旧”,烧我家上千册线装书。遗落几本,父亲拾起来,一并扔进火堆。边扔边说,你们工作做得不仔细。放火的人很委屈,我是故意给你留几本。父亲很理解很配合,不用!不用!书都在我脑子里。 ( J/ T4 [/ V1 J/ A a# n. F1 ^$ l+ U
家贫,每天的菜肴都是白菜萝卜。父亲却很快乐,用筷子敲打碗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的意思是鼓励我们大啖萝卜,见贤思齐。而最初,母亲以为萝卜烧咸了,把此“贤”理解为彼“咸”,还需再加一瓢水?我和姐姐则以为“贤哉回也”是萝卜的别称。放学回家,问姐姐中午吃什么,我姐姐说,又吃“贤哉回也”!那时最大的愿望是,如果有一头猪叫“贤哉回也”就好了。 : O/ {7 p5 H0 Q4 T- M9 k- G( N8 c& N. `9 F
父亲穷而好捐。有一年春天,附近村子死了一头牛。父亲称上一斤牛肉,扔下十元钱。说你们死了牛,是件大事,又赶上春耕,我十分心痛!那时牛肉只要三毛钱一斤。队长过意不去,夜里执牛头相送,父亲奋力地用瘦弱的双肩抵住两扇门,大呼“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我都说了不要找零了你还要送牛头来,我说话不算数今后怎么做人啊? “仁”与“义”都是好东西,瞬间引爆了父亲瘦小体腔里的爆发力。硬是把两扇门合并起来,并且栓上了门栓。7 L. A2 R7 y, ~( E, b- v0 n
6 E5 g# O( E( Z S b! A6 E 母亲常常看着空空的米缸感叹,世上的孬子都知道把米往家里讨,你们的父亲却把钱往外送。父亲走过来嘿嘿地笑笑:这正好说明了问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时,父亲工资只有四十五块五毛,一半要用来接济周围的人。偶尔,路过做红白喜事的人家,父亲摸摸口袋,惭愧地跟人家说,我确实没有钱送了,这样吧,我帮你们写写字。父亲一笔字,颜骨柳风,人家求之不得,事后都被收藏。 0 f1 A7 B/ m7 P. U$ O: ~/ Q ! }) Z2 z& }& l$ W; I @; X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就这样奉“子曰”为圭臬,处处以“君子”的风范来自我约束。他的内心是宁静而充实的,而且充满了随时可以引爆的道德能量。秉持“子曰”之剑,去迎战“风车”,剑锋所指,尽是世间的艰难、苦难与不公。他时而显得强大,时而显得脆弱。 . o4 z: w! p2 V " O$ `. r1 n$ Y$ ^ 一年秋天,西风漫道,黄叶纷飞,父亲病得很重。这是父亲最后一次说 “子曰”了。探病者不胜其悲,父亲则从病榻上奋力抬头,说,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生死听于天命,还是不忧不惧为好。最终,他不忧不惧地走了。 $ B/ [" e- b3 m ' I5 q. c. y* u 离去多年,不知为什么,我现在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他,我知道他是个君子。时时祭起“子曰”的大旗,风度凛然,离圣贤很近。这个想担当道义而又人微位卑的读书人,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时,一种强大的力量源自内心,他找到了犀利的应世武器,那就是神圣的“子曰”,因而“子曰”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