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28|回复: 7

[桐城派] 桐城派三祖姚鼐

[复制链接]

94

主题

346

回帖

1917

积分

桐网嘉宾

操鹏

Rank: 8Rank: 8

积分
1917
鲜花(27) 鸡蛋(0)
发表于 2012-7-25 18: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苇过江 于 2013-2-22 10:47 编辑
& l% k2 X; h: O& ]/ X+ ?4 a
$ ]3 G2 T9 }$ e' L5 i
       曾国藩在其《欧阳生文集序》、《致吴敏树书》中,曾这样评价姚鼐的文章:“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固当为百年正宗”。作为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姚鼐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二十一世纪的我辈仍与当年曾公有着共识。
                                                                       官宦之家   从容进退
        姚鼐(1732-1815),安姬传,号梦谷,因其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他出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书香人家,也是一个官宦世家。幼承家教,从小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其祖先姚旭为明云南布政司右参政、姚之兰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衔,皆载入《明史循吏传》;高祖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士,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鹑堂文集-诗集》,学贯经史,与桐城派祖师之一的刘大情深意笃,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经学,跟刘大学文。其祖父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父淑终生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时,家庭已衰落,但他那从小即矢志“仰承先祖之盛德”的志向,激励着他要为光耀门庭而奋斗。
       刘大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他同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走的是科举进仕的道路。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终于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任兵部主事,旋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恩科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荐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次年夏秋间即辞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他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他说:“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他的这种人生志向,显然跟他“仰承先祖之盛德”血脉相连。
        姚鼐嘉庆二十年(1815)85岁逝世,但他却在44岁正值壮年春风得意时,毅然辞官,且婉拒当御史之职。综观其一生,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动。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嘉庆二十年(1815)逝世,近四十年间,他先后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江宁钟山书院主讲,精心培养了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刘开)等一大批弟子,梅、管、方、姚(刘开)世称“姚门四杰”(今有论者称为“五杰” ),即自此孕育诞生,脱颖而出。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桐城家法”得到广泛的传播,成为继戴名世、方苞、刘大之后显赫于文坛的桐城派宗师。姚鼐一生的著作等身,有《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九经说》、《春秋三传补注》、《国语补注》、《老子章义》、《庄子章义》、《惜抱轩书录》、《法帖题跋》,选编《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唐人绝句诗钞》,评点《易经》、《左传》、《大戴礼》、《九经》、《扬言法言》、《汉书》、《文选》、《山谷全集》、王渔洋的《古诗选》等。
                                                                   学人之路   兼长相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在谈到姚鼐、桐城派时有这样一句断语:“他们的思想基本上是和统治者一鼻孔出气。”这也是一个时期甚至是当今部分人,对姚鼐等桐城派作家的评价。我们认为,这部权威性的文学史,对桐城派的评价是不公正的,经不起客观实际的检验。
        诚然,姚鼐的政治思想不能说完全没有“和统治者一鼻孔出气”的一面,然他毕竟是个有独立思想的狷洁自好的文人。他正是不愿和统治者“一鼻孔出气”,才中年主动辞官,实现其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他不可能选择与统治者坚决对抗的道路,而只能选择走书院学人的道路。通过书院讲学,培养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才是姚鼐政治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基本一面,也是主要特征。
        对于姚鼐中年辞官的原因,历来有种种说法。他自己一再声称是“以疾归”,翁方纲说他“以养亲去”,姚莹说是因推荐他当御史的相国刘统勋突然逝世“乃决意去,遂乞养归里”,《桐城续修县志》说由于他充四库全书编纂官,在学术上与同僚有分歧,“与时不合,遂乞病归”。如此这般的说法,于客观上为姚鼐掩盖了其在政治思想上与当权的封建统治者存在着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的实质,起到了舆论上保护性的作用。
        那么,姚鼐与封建统治者之间,存在着哪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呢?
        首先,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思想文化薰陶的姚鼐,宽善为怀,故在入仕后坚持主张实行仁政。他认为“得国容有之,天下必以仁”,似秦那样暴虐,且“有甚于秦”的严刑峻法的清王朝,必然自取灭亡。他的仁政理想与封建统治者的暴虐统治的现实,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而又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现实,那就只有愤而辞官。第二,他认为做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可济于众”的人生志向,而封建统治者背离“古之道”,糟蹋人才、不能人尽其才。他在《袁随园君墓名志铭并序》中写道:“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接着写袁枚(随园)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姚鼐中年辞官,其原因可谓与袁牧同出一辙,都同样是出于政治黑暗、扼杀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所迫。第三,姚鼐对清王朝官吏的污浊肮脏和民众处于黑暗深渊的现实,极度悲愤。他在《张逸园家传》中揭露道:“时甘肃官相习伪为灾荒请赈,而实侵入其财,自上吏皆以为当然。”似姚鼐这类清介好义之士,岂能与其同流合污?托病乞归,不失为一种避离污染之法。再说,他既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对现实不满,但又慑于清王朝的法网森严,大狱频兴,而“露才伤躯”的教训又历历在目,那就不得不以辞官来避免惨遭政治迫害。乡先贤戴名世因文字狱被杀,方苞也曾沦为死囚,一直令姚鼐心有余悸。鉴于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他也不得不选择“避世深山居”的生活道路。第四,姚鼐适文不适官的个性,及其在学术上与汉学严重分歧,是他辞去四库馆职的直接原因。姚鼐是坚持宋学者,而时任总纂修官的纪昀却是汉学家,四库馆竟成了汉学家的大本营。姚常受到“掊击讪笑”,愤而辞职,自在情理之中。但这只是他辞去四库馆职的直接原因,而辞官引退的主要原因,是如前所述,即由于他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政治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所致。
        姚鼐弃官从文,意在“以君子之志”写“君子之文”,对于宋学、汉学的态度,是相当明智公正的,他倡导“总古今之论,择善用之”。这主要表现在既尊崇程朱理学,又反对“守一家之偏”;打着程朱的旗号,其作品却有别程朱;既不满汉学,又欲拜戴震为师;主张“兼长为贵”,“兼收为善”;强调“久则必变”,“有所变而后大”;竭力求“实”,“思效于实用”。后者是他治学、修史或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他的学术思想所具有的“兼”、“变”、“实”三个特点,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确实起到了“取其长,济其偏,止其蔽”的作用。姚鼐的兼为长、为善的学术思想,包容并吸取了包括汉学在内的儒、释、道各家的长处,有助于全面继承文学遗产,充分体现了清代集我国封建社会学术文化之大成的时代特色。他主张的“变”,虽不属于根本性的社会政治改革,但对社会和文学事业的不断变化发展,显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他的求“实”,具有正视社会现实,积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进步意义,与当时戴震等人的进步思潮相互响应。因此,我们在批判姚鼐思想上的保守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学术思想上的时代性、复杂性和进步的主导方面。
                                                                    论文精密   集成名派
       在对桐城派的评论上,学术界常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赞誉它在文学理论上的卓越成就,这也是桐城派对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重大贡献。姚鼐作为桐城派开山“四祖”的最后一位,其对历代文论的承继、创新、发展和总结,殚精竭虑,集其大成,功不可没。
        一、“道与艺合,天与人一”,是姚鼐论文的基本见解。他否认程颐、朱熹、钱大昕等的“作文害道”、“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夫道之显者谓之文,六经子史,皆至之也”的说法及其主张。他认为“夫文者,艺也。道与艺合,天与人一,则为文之至。”“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
姚鼐这些论断的内涵和贡献在于:首先,他不是把“道”与“文”对立起来,而是把“文”归结为“艺也”,这就肯定其具有艺术的独立品格和自身价值,捍卫了文学的独立地位。同时他也不同于方苞专指散体古文的见解论文,而是以纯文学的见解论文,故其义可兼通于诗,是符合文学创作这个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其次,他所说的“道”,并不限于孔孟之道或程朱理学,更为重要的是指天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姚鼐说:“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言而成节,合乎天地自然之节,则言贵矣。”可见他认为“文章之原”,“文章之美”,都要取决于它对客观自然规律的真实反映。这就接近于近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而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统治思想的牢笼,写出一些具有客观真实美感的好作品来。他对“道”与“艺”的关系之辩证论述,既肯定了“道”对“艺”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艺”对“道”的相对独立性和积极作用。他既强调“文章之源”的客观性,又十分重视作家的主体性,而此“两性”的结合,即:“道与艺合,人与天一”,都是离不开以客观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一根本原则。
       二、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长”、“相济”说,是姚鼐文论的核心论。他所谓的“义理”,指的是立言之旨,即文章的思想观点,当然指儒家的经义,尤其是程、朱理学;所谓“考证”,就是要求材料确凿,实事求是;所谓“文章”,就是要求研究行文的字句和章法,力求将文章写得明白畅达,富于韵味。这种“三合一”的理论,较全面地概括了文章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肯定了文章艺术技巧的重要,不同于道学家“作文害道”的主张;另一方面则矫正了汉学家独以考核为重的偏颇,体现了姚氏理论的全面公允。这对革除当时“芜杂俚近”语录体和“繁碎缴绕”的笺注式文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即连当时反对桐城派的人,亦不能不予以首肯。
        姚鼐为什么要如此强调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长”、“相济”呢?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权威性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欲合‘义理’、‘考据’、‘文章’为一,……是与清中叶的统治思想适应的,……是要使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服务。”直至80年代仍有如此主观臆断的评论。我们仔细研读姚氏关于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兼长为贵”,“兼收为善”等论述后,即不难发现姚氏之所以提出“三合一”主张,是为了克服当时文学创作上的种种弊端,从而使文学创作达到“文之至美”的境界。硬把一个文学家对文学创作规律的认知,与封建政治混为一谈,揪辫子,打棍子,戴帽子,俨然一副“文革模式”,显然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我们说,以政治批判代替文学评价来对待姚氏“三合一”主张,不仅不能对姚鼐及对整个桐城派作出正确评价,而且势必影响到对整个古典文学的研究,乃至对整个民族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三、“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是姚鼐文论中的艺术特征论,即“八字诀”。它是古文创作诸要素的客观要求,具有较强烈的客观性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神”,既指作家的主观精神,更是指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描写,要达到传神入化的境界。“理”,是指文理、脉理,即行文的客观真实性和内在逻辑性。“气”,指文章的气势。“味”,指文章的风味、韵味、含蓄有味。“格”,是指各种不同文体的体裁、格局,如序跋、诏令、碑志、杂记、辞赋、哀祭等等。“律”,指行文结构的具体规律、法则。“声”指文章音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色”,指文章的辞藻、文采,“文章之精妙,不出于字句的声色之间”,平淡、自然,是文章最佳的色彩。
       四、阳刚、阴柔说,是姚鼐文论中的艺术风格论。对刚柔两种文学风格的论述,渊源久远。姚鼐既继承了前人的这一系列论述,又将阴阳刚柔的文学风格论阐述得更为明确而全面,具体而透彻,作出了重大发展和突出贡献。他最早提出“文章之美”在“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或“得于阳与刚之美”,或“得于阴与柔之美”。他对刚柔关系作了颇为辩证的阐述,首先肯定“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继而强调“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他认为因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和体裁不同,故使风格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他认为风格之美,归根结底是“本乎天地”,得之于阴阳刚柔的“天地之道”,即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他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道与艺合,天人合一”,也就是要求人的主观世界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作家的天赋才能与主观的努力相统一。这种看法,跟近代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原则,应该说基本上是不谋而合的。
        毋庸置疑,姚鼐的文学理论具有集大成的特色。它有相当完整的体系性和周密的理论性,不只是对戴名世、方苞、刘大等桐城派文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了广泛传扬其文论,以义法为宗选编《古文辞类纂》,计71卷,且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无一日不讲此书,无一日不修订此书”,以致该书成了姚门数百弟子为 文的范本,又经其弟子之弟子或膺服、私淑者的更为广泛深入的传播,遂形成天下文人宗法桐城趋之若骛,古文能以桐城地域名派当在情理之中。曾国藩在其《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于是,早有“桐城家法”之实的“桐城派”自此有了正式命名。
4 l) A1 T4 O5 y/ [6 `6 H
- S9 j, w+ T. l3 l" M, s9 z' O, w
% G( c' s* M7 @
补充内容 (2013-2-22 10:52):
% T) }" K( Z: f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4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4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2-7-25 2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家法为姚鼐所立
同安闲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taxr
人文桐城群:104519446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444

主题

2093

回帖

6258

积分

桐网贡士

Rank: 6Rank: 6

积分
6258
鲜花(28) 鸡蛋(0)
发表于 2012-7-25 21: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谁为善良买单 于 2012-7-25 21:29 编辑
# W0 a) v, k" E2 e! ?9 \7 `, k% S2 D! D
前辈之言极是。
( e: T7 Y+ V- z"为文与为人当一统,方可超然物外,淡泊于世。, \( r. F9 M5 P2 L
    为文要有义理,即中心思想,或叫论点,先生教诲的言之有物意当如此。为人要有目标,修养,品德。
/ X9 m# t+ \2 _    为文要重考据,即求证确凿的事实,可以是人、事、物、数据等,简称论据。先生教诲不能沉迷于古诗词局限于个人思想情感,应该读名家、享积极,写身边的人和事,才能引起共鸣,启迪心灵,正如为人要用行动实践自己的理想,彰显人格的魅力。" ^9 I4 U7 o9 v) A' U
    为文讲究辞章,即合理布局,以优美的形式和精当的语言论述阐明,表达思想。所以先生教诲文无定法的实际内涵也就是不拘泥古板,既注重内容,又讲究形式,风格迥然。: O4 d" Q: m& s% Z) o7 J) `
    义理、考据、辞章从学术分类大范畴来说分别对应了哲学、史学、文学,辞章就是文学。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以一颗文心对待人生。文心即人心,即人的真性情,先生告诉我文学是表达人喜怒哀乐的文学,“故亦可谓文学即人生,倘能人生而即文学,此即为人生最高理想,最高艺术”(钱穆语)。先生正是以文心给予丫头新生啊! ----<义理考据辞章---想念先生》2012.512"
' z1 p6 n0 f7 e   姚氏之提出“三合一”主张,是为了克服当时文学创作上的弊端,从而使文学创作达到“文之至美”的境界。所以把一位文学家的学术观念与封建政治混为一谈,显然是一种封建残余偏见。势必影响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3 z& O+ J: U6 u* W- ^$ f
  另外,中国历代少数民族当政,无一例外的“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不过是一种怀柔政策,想借汉族文化来达到统治儒化民心的目的,古代“:学而优则仕”,文人在社会地位或自身心理上都存在着优势,控制了知识分子就等于控制了民族和民心。所以一些有志人士归而退隐,或如姚氏的弃官从文、著书讲学,正表白了自己与统治者不同的立场,怎能说桐城派思想与统治者是一鼻孔出气呢?!!!' P4 R0 E3 Y0 p( P3 \2 ^

/ ]" k4 S1 u, |5 z  
+ Z. ?. I4 M( T, _  g" ]& r; x  D. Q3 J, N7 T
' f" X9 _6 {+ {3 X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6

主题

1395

回帖

26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642

论坛建设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2-7-26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姚鼐生雍正辛亥腊月,按公元纪年是1732年。但是 不符合中国人传统习惯。
我在合肥。

106

主题

466

回帖

128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285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2-7-26 11: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的阶级性”的特点决定了任何时期、任何作家都难逃其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理念无不要“身不由已”地烙上他们为其所处之时代所提供的文学阶级性的服务,只不过程度与痕迹深浅不同而已。) _$ ^. K& Z: ~. x
     谁要否认这一点,谁就不具备一个文学艺术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哲学思想。: k( i; `% e' I! Q, J1 E
     试想,如果姚氏存心要与清王朝思想格格不入,那么他耐以取得如此震撼古今中外的伟大学识、才华及其功名的坚实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 i& d' X$ l. D1 U$ t) f* z     即使在今天我们谁要想独立于社会主义思想桎梏之外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和治学而“逍然物外”,可想而知,他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 F/ I% n2 U4 |! P: x5 g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444

主题

2093

回帖

6258

积分

桐网贡士

Rank: 6Rank: 6

积分
6258
鲜花(28) 鸡蛋(0)
发表于 2012-7-26 11: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否认文学的阶级性,也承认大多数知识分子为了仕途荣耀而归顺于朝廷,但不能说所有知识分子都归顺在”铁腕“之下,更不能说是一鼻孔出气。而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文学家,他的思想根源或情感归属是以”民心“为主的,即便儒家学说被统治者所用,但创立者之初是为了教化民风,弘扬美德,而不是”愚民”。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6

主题

466

回帖

128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285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2-7-26 12: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了两层意思:# {( M! h9 |3 v) s. a
(1)我们不否认文学的阶级性,也承认大多数知识分子为了仕途荣耀而归顺于朝廷,但不能说所有知识分子都归顺在”铁腕“之下,更不能说是一鼻孔出气。
2 w  U, W; W" F, F4 U$ v   我前面阐明的道理,说理你也不得不承认。但你说得太露骨了点,特别是“也承认大多数知识分子为了仕途荣耀而归顺于朝廷,”我受不了啦。下句你又桐城方言说的“一句话讲(桐城方言音[kan(214)(国际音标,下同) ])人笑,一句话讲(方言音)人跳”:“但不能说所有知识分子都归顺在”铁腕“之下,更不能说是一鼻孔出气。”我没有这样说,你自己“原心”(桐城方言,意即多疑,“原”即“推理”、“推究”等意。也可用“缘心”,都是桐城方言,同义词。)说到了极端。& q, u1 I8 e9 U1 J% z9 Y4 b
  (2)而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文学家,他的思想根源或情感归属是以”民心“为主的,即便儒家学说被统治者所用,但创立者之初是为了教化民风,弘扬美德,而不是”愚民”。
5 r; T1 X& ^1 L   这个太虚伪了!你离现实还是有距离,你想可能么?!
+ s/ f' @! d7 }6 V. O/ t  i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6

主题

466

回帖

128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285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2-7-26 12: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善娘(良)不错,有思想。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