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原文第三段第九句:淼淼波推,似掩渡江之呼;漠漠烟沉,壮存投江之叹!(有错) △病因:表面看,该句是对仗句式,故用分号。但“似掩渡江”与“壮存投江”,词性不匹配。“似掩”:即似乎掩护(兵士)渡过长江。其中,“似”是副词,而在分号后句“壮存投江”里,找不到对应副词。 且该句中“之呼”、“之叹”,亦为胡乱用词。可从下面翻译中体现出来。 再者,“壮存投江”,是何意?难道令战船上兵士投入长江水中被淹死而壮烈牺牲,并显示出其吴国兵士之正义存在?“壮存”一词,又是王氏生造,难道是“壮烈存在”?亦或“壮大而存在”?莫名其妙,费解之至! 又则,“烟沉”不是词,应为“烟尘”。以字典为准也。 △查汉典: A.烟尘 yānchén (1)烟灰 (2)烟雾和尘埃。 (3)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旧时指战火。 唐·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 唐·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 (4) 旧时指人烟稠密的地方。 杜甫《为农》: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释义: 亦作“烟尘”。 1.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指战乱。南朝梁萧统《七契》:“当朝有仁义之师,边境无烟尘之惊。”唐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一任他英雄并起图王霸,烟尘并起兴戈甲。”清孔尚任《桃花扇·投辕》:“你那苏张舌辩高,我的巧射惊羿奡,只愁那匝地烟尘何日扫。” 2.烟雾灰尘。唐刘知几《史通·烦省》:“夫英贤所出,何国而无,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唐黄滔《水殿赋》:“三十六宫之云雨,澒洞随来;一千餘里之烟尘,冥濛扑去。”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3.犹灰烬。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卜商阐其业,《雅》《颂》与金石同和;秦正燎其书,简牘与烟尘共尽。” 4.犹风尘。借指旅途辛劳。唐李白《长干行》之二:“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5.人烟稠密处。唐杜甫《为农》诗:“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唐戴叔伦《晚望》诗:“杉竹何年种,烟尘此地分。” 此处指:(2)烟雾和尘埃。 ◇讹误:淼淼波推,【似掩】渡江之【呼】;漠漠烟【沉】,【壮存】投江之【叹】! □翻译:浩大的长江之水而形成的波浪推动着战船,似乎在掩护兵士渡过长江(的呼唤);浓郁的烟雾下沉到江面上,令战船上兵士投入长江水中被淹死而壮烈牺牲,并显示出其吴国兵士之正义存在(的感叹)。显见,括号中(的呼唤)、(的感叹)为多余,为画蛇添足,为狗尾续貂耳! ○纠正:淼淼波推,似掩渡江之蔽;漠漠烟尘,宛助涉水之畅! ◎解释:“似掩”对应“宛助”。翻译之,便一目了然: 浩大的长江之水而形成的波浪推动着战船,似乎在掩蔽着兵士渡过长江;江面上浓郁的烟雾与飞尘,宛如在帮助战船上的兵士很畅通的涉水抢渡长江。 ¤结论:王氏用词不当,病句病词,不堪入目。扣5分。(病句病词,令人喷饭。如此“大家”,谁不敬畏?) ★得分:100-5-5-5-5-5-5-5-5-5-5-5-5-5-5-5-5=2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