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桐城——灵山秀水,春意唐湾' l: [# l9 L$ N6 F4 f  e 
——3月19日桐城网唐湾采风随行游记 : Q2 k4 ?" _1 B( _ 
  在桐城有这样一群热爱生活、热爱乡土的网友,常常清晨背上行囊装备,寻找桐城那些遗落在人间的原生美;常常迎着山道,越过荆棘,朝着深山前行。当晨曦唤醒黎明,我们十余人再次相约,前往灵山秀水,春意唐湾。9 Z# K( k2 C9 v' m2 c. V 
 
! I) M( g* b! h- r/ w: p, D  J1 }3 r 
  唐湾山青水秀,民风淳朴,大山里的每个角落都透着最原生态的美。有人说人类是从深山走向平原的,亦或如此,我一进大山便有一种亲切的归乡感,迎着春风,看山花烂漫柳绿桃红。( e) G# Z& I, e 
 
4 G0 F% K& X5 D3 s5 M& F* `" W- \! R  P; O( p" q0 c) K  @9 b( o 
 
" D" S9 [0 `2 n" S$ y  山道依然崎岖,但路面修整得非常好,自驾游便捷而舒畅。久在城市中的我们大口的呼吸着满含负离子的空气,一路欢歌笑语,远远的看见“唐湾欢迎您”的标志,这便是我们到达唐湾第一站——观景台,下有安徽金星集团曾经捐助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的标志,观景台边上有棵枫香祈福树,树龄有200余年,在唐湾一直传说树有神灵,这棵便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祈福树,树一直守护着这里的山民安康的生活,至今还有不少村民时常在树下焚香祈愿。观景台与祈福树相邻,面朝唐湾镇区,这是唐湾镇最佳的风景观赏点,从观景台远眺,良田沃野尽收眼底,远处便是阡陌纵横的八卦田园,屋舍俨然,青山合抱,绿树依依,好一幅色泽丰盈、绚彩绮丽的泼墨油画,好一块风水宝地,同行者赞叹不以,纷纷在此处合影留念。 
' o8 \& H$ b6 L6 B# l; u2 i$ i* `4 O5 {" H. Z4 I  A/ d 
! o; e8 H; o9 ` 
  我们在唐湾农技站齐汪林站长引领下,参观了最具民族特色的古民居群,上排门古村落位于唐湾镇唐湾村湾前、湾里、湾西、河高村民组,镇区西北,前临桐潜公路,面积20000余平方米。据当地宗谱记载和建筑形制、风格推断,唐湾古村落在明代已具雏形,至清代渐成规模,民国时有所扩建。唐湾古村落房屋、院落、弄廊、沟渠等建筑布局相宜,空间紧凑且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古村落四面环山,依地势由低向高逐层构筑,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木构架基本形式为穿斗式或抬梁式,檐墙和槛墙均以长35、宽20、厚10厘米的青砖错缝平砌围护承重,建筑内部以编泥墙或板壁相隔,建筑局部点缀雕饰和彩绘,院落大都以鹅卵石人字形铺墁,门楼地面以方砖斜铺,室内以土夯筑,檐下排水沟渠回环曲折与暗渠相通,檐前弄廊纵横交错,迂回有致,将每个独立建筑相连,体现山区居民聚族而居又独立成户的特点。 
$ j3 R9 D" v* ^  f$ |& \0 r2 D  ^9 J, n' p 
 
+ S" f# h( M! E  }' n$ ~+ X2 z/ c( f# s- k' _) E  ^! J  f 
  红旗洞导水渠在唐湾镇南50米,南北走向,洞呈弧型,穿山而过,长70余米。红旗洞为农业学大寨时的时代产物,但至今仍发挥水利作用,同时也成了一个游人观光的景点。红旗洞下的转水湾是一个非常封闭的自然村庄,四面环山,一水相通,其中阡陌纵横,屋舍俨然,颇似陶渊明世外桃源,更有陶氏后裔定居。 
( `! ~  Q* p, {* h 
: B4 f. W6 n. _: B& B 
# t* l7 P+ J! p$ A 
8 M; A$ x. X. S7 P/ a( T 
) D% |6 p1 X0 |9 x/ E* [ 
/ n$ Z6 }7 J8 ^, j( P/ N2 |/ l, M3 t7 H2 y0 e7 K, @  o5 c) g 
  百丈崖,在镇西长岭村,面积11.5平方公里,崖宽160米,落差310米。沿路至一桥,有“百丈崖”标识,桥下冲地梯田成型,拾桥上谷底卵石而上,行不远,便见一道天然屏障跃于眼前,雨季还没到来,崖顶细水如珠帘散落而下,击于石上似珠落玉盘,叮咚作响。齐汪林站长告诉我们,到丰水季节,崖顶飞流直下,水流上端为水柱,中段变飞玉,下端化水雾,落地汇作涓涓清泉,形成无数子瀑布,气势更加恢宏,蔚为壮观。景区林木苍翠,花繁叶茂,环境清幽,四时有不同特色美景。在长岭村还有猫耳石、鸡冠石、西冲河、三芝庵五常庙、张氏古祠、泛螺寨太平天国古战场等景点。 
+ w% m. R( R8 Y! D 
4 y1 ^# i0 I! H$ X9 }" s7 \/ m( C/ V7 i* r6 j 
 
9 ]6 x) I5 m) q% e' V0 d 
) Y' [' }1 F/ c4 p$ C( a2 J# U  唐湾苗尖,据村民组长朱晓琴介绍:苗尖居民祖上移民自婺源,整个村落皆吴姓,村中有一古祠堂形制的建筑,正门有“宝婺增辉”牌匾,为“同治五年孟春月”(公元1866年)所制,距今150余年,落款依稀可辨:“赐进士出身,嘉庆年政大夫工部”等字样。建筑四面环山,地势由南向北逐渐抬升,风格朴实典雅,庄重大方。据说多年前此中住有三十余户人家,日息相通,晨炊相连,但今已破损严重,急待修复。穿堂绕室,从侧道上东南山坡,朱晓琴组长兴奋的告诉我们:看,五棵松。但见五棵合抱粗松树,环成一圈,形如迎客松,前有祭台,千年古松已被淳朴山民神化,据传此处聚集五路神仙保佑着村民世代平安幸福。4 d) m( X; x/ Z6 F4 w( x 
3 ]' h# l6 |' d  O8 _7 a  F% ?) h 
0 q8 w' v! k( F& F+ | 
 
) X2 [5 ~: o- n) u/ K 
/ `4 D* b9 X2 Y  u" T  n  唐湾自然风光宜人,人文资源丰富,不必说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不必说泛螺寨如笔指蓝天;不必说北冲河九曲回环;不必说狮子回头三道坝的自然天成;不必说杨树白云观、棋盘石的魅人传说;更不必说星罗棋布的名人故迹……但见那云乡雾海之间,繁花点点,红的杜鹃、粉的樱桃,三叠泉如玉手扣弦声悦于耳,置身其境不禁陶醉,感叹山中自有桃花园,此处便是水云间。4 n/ y2 K& r# G) Y* ]# Z) F7 e 
 
2 A, Z- ^! k  n: F8 r8 c' u, }/ K7 d# z6 v# V. b0 R' T) e 
& p: J& d6 J  o. }#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