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 ]1 V. ]9 d& K( d7 N皇帝都能接受张廷玉的恳请,做儿子的,张若霭当然能理解为父之心。按照惯例,二甲进士需要进入翰林院学习,称选庶吉士,两三年之后参加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封官,但多为地方官,但张若霭未完成庶吉士学习,便特授编修,即任官京城。后来,皇帝亲自任命他为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尚书,总之,是个一帆风顺的大官。所谓“舍得”,有舍有得,此之谓也。2 Q' q, A( k+ a, Z. _
/ j& g/ Z }) b1 o终身让路,不枉百步* W6 J0 m: C' G9 U1 b* f
老宰相张英在《聪训斋语》卷二中留有“世家子弟处世之道”的家训,谆谆教诲其子孙道:“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此语出自《新唐书·朱仁轨传》,原语为“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前面一句,是说即便一辈子遇人就让路,也不会多走一百步; 后面一句中的“畔”,是地界,也就是说,与别人田地相连,遇有争端,一辈子把所有的地界都让给别人,也不至于失去一段。8 p* n$ O: f! B# @( ^- m
! h$ |% x; I8 p* D" {! K朱仁轨经常用这句话教诲其子弟礼让别人。总共百字左右的“传记”中称他“隐居养亲”,人送“孝友先生”。他的弟弟则是唐朝历史上的名人——朱敬则。朱敬则(635—709),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武则天称帝之后,朝中秘密告状一时盛行,导致当权者肆意诛杀大臣。朱敬则进谏武则天,有效地阻止了这股逆流,成为武则天时有名的宰相,但终因性情耿直而触犯时政,被贬为郑州刺史。其人为官清廉,据说辞官归乡时只一人一马,别无所有,享年75岁。1 T. z8 A" Y1 v! t' v
1 ^& D' O3 A. U- L4 f% z& |, T! u
作为宰相,张英对历史上历朝宰相的生平事迹不可能不关注,朱敬则兄弟的有关记载,张英应该是知道的。他引用“古人言”来教诲子孙,事实上就是用宰相“家语”来教育子孙。: t+ t4 h4 ?6 K6 D& F
- N& @$ e1 R& V' `+ b( K' w人的一生中会有多少次相遇?人生中的相遇,本来是一种缘分,但现实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不视之为“善缘”的人。你不让我,我何必让你?你既不让我,我为什么偏偏要让你?等等。放眼时下,有多少交通事故由此而起!何时在“交通事故易发地段”或行人车辆集中的地方出现这样一句标语——“终身让路,不枉百步”?心存这句话,又可化解多少交通事故、人间是非?0 q4 i1 h5 Q6 S( {% B( B; D
* w$ A" `& h9 L; t" o( M
张英还这样教育子孙:“老氏以让为宝。左氏曰:‘让,德之本也。’尧舜,大圣人,史称其‘允恭克让’;孔子门人,称孔子‘恭俭让’。让,有益无损。处里闬之间,信世俗之言,不过曰:‘渐不可长。’不过曰:‘后将更甚。’是大不然!” - c H, @ M' d * K( N6 L$ f& }. H& d
这是说世俗之人对待礼让或谦让,往往不是自己不想这么做,而是担心这么做了之后,被让之人会因此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为了杜绝此情,干脆就不谦让。也就是说,这些“世俗之人”,将可能会出现的“担忧”,当作其真实不谦让的理由,认为“让人,则人欺之”,甚至有尊长之辈教育晚辈“无多让”。对此,张英痛心疾首,说:“此极为乱道!” 5 N) b- B; T6 o4 l7 p0 [; C D/ p2 I" L% ]* N. O4 \张英说,人自有天理良心。自古以来,“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晦,未闻忍与让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忍让可以消灾”,张英归纳得多好啊!( z' d# `8 D8 t. X+ S# B
. ^$ v, [2 \- M( E! x W2 ^ s: u
如今,常常听人叹悔“冲动是魔鬼”,这往往是不讲忍让者的幡然悔悟。2 Z1 R/ B) P/ y @
/ b, Q3 [8 ]# Y, v1 |' @张英父子的说理,从来不抽象空洞,而是密切联系实际,常常以切身体会说解其事。张英教育子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他在刑部当主事时,历时五十天,发现呈送而来的大要案件,起因几乎都是小事。张英说自己活到五十多岁,从来没有受过小人之欺侮,原因何在?就是他有一大法宝——能尽早“转弯”。什么叫“转弯”呢?张英说,每每想起眼下的各种事情,能先受得小气、忍一忍、让一让的,从来不会受大气;忍一忍、让一让,吃了点小亏的人,从来不至于吃大亏。“我这一辈子得益于这样的事情很多”。' k, D% I. Q% l( Q0 P
5 t0 p- A6 X! j7 p& d+ X遇到事情时,绝不要想占便宜。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就是说,如果按照个人的利益得失而行动,会招来很多的怨恨。因为一当有便宜,那么,这个便宜便是大多数人想争得的;如果这个便宜让你一个人独占了,那么,那么多想占便宜的人,便都会埋怨你;如果这个便宜你放弃了,那么,那么多的埋怨便无从谈起。就此而言,一个终身失去了便宜的人,就是一个终身得便宜的人。 : ~1 ]/ }; l9 U $ J1 O( j' m* V$ |
张英还就“谦让”问题,专门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为贫穷人着想,称:从世俗观点看,富贵人家子弟,常常有这样的想法:按理说,我们不应该被别人所欺侮,因此,遇到一点点别人的反对,便愤愤不已,自谓:我是何等人,彼人竟敢如此对待我!加上身边的人,可能也不知义理,顺便用一两句话予以挑逗,于是富贵人家的子弟便“义愤填膺”,奋不顾身,丝毫也想不到富贵人家往往是众矢之的,群妒之媒! 9 J+ q, Q' V, ]9 B c/ k( a 2 q, ~0 O4 ?4 u3 X7 z9 |
民谚说“一家温饱,千家怨愤”。因此,张英告诫子孙应该经常这么想:我所得到的、非自己创获的,已经不少了;彼人本来与我一样,同生天地之间,有的与我是邻里,有的与我是亲戚,大家本应该都是平等的,而眼下却如此不称心,我如果不让他,他难道愿意让我?富贵子弟们应该常存此心,深明此理。做到了这一点,自然心平气和,即便有不如意的事、不顺耳的话,都应当视为浮云行空,与我无关。子孙们应该把这种境界视为热火世界中的一帖清凉散! * k# `- s4 j: T- S4 ?4 g: G+ G- e& n |6 U) g
可见,桐城张家人的礼让或谦让品质,不是天生而来的,而是“家教”使然。( K$ m. R$ ^4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