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8|回复: 0

[散文] 《阿拉伯的劳伦斯》(上)

[复制链接]

6228

主题

1523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44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6-11-22 16: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拉伯的劳伦斯》(上)
   
   


    翻阅《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美)安德森( Anderson,  s.)著;  陆大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2014. 12重印)
    阅读西方人写的人物传记时,最令人惊异的是他们对细节的重建。你无法不敬佩西方人的敬业精神:书中讲的话几乎都有文献支持。这本书作者花了五年时间写的传记,655页的中文版中,英文文献目录和注解就占了87页。
    相比之下,这一百年来中国人写的人物传记可与之相比严谨的,几十万本书中不知能有几本?换句话说.过去一百年来中国人写的人物传记大多数版本除了抄、重复别人的话和没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外,剩下就是天马行空和信口开河,或者说史学价值都值得怀疑。中国人现在学西方科学搞现代化还不错,但唯有写人物传记的本事没有学到一丁点。
    若一两周没有读一本新书,我总觉得自己的大脑就像秋天落到地面上的枯叶一样干巴。尽管我读书时只是一个没有消化功能的沙漏,除了沙子漏过时发出的一点声响外,除了一点磨损外,印象多是接近无。天生不是做学问的料。沙漏永远是沙漏,没有记忆功能。只是若不时常让一两桶新沙滑过沙漏,会觉得自己心里空得慌。至少沙子倒入沙漏那短暂的时刻,自己是充实的。
    大概十多年前,我看过一部美国人拍的与这本书同名的电影。我当时对影片中劳伦斯的印象是一个现代哈姆雷特式的人物:他向往英雄业绩并行动,事后又对此怀疑和厌恶。
    读完这本书后,更加深了我对劳伦斯的这种印象。战争中所呈现的残暴和残忍对他作为敏感的知识分子所向往的英雄业绩提出了质疑。
    劳伦斯自己也当了作家。他写了《智慧的七柱》。一个批评家说这本书是那种“名声在外,享有美誉,却很少有人读过的书”。虽然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但在这本传记中看到了只言片语,它们呈现了劳伦斯诗人般敏感和才华。
    历史具有讽刺的现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烂泥潭中牺牲了一千三百万人的生命,除了呈现人类的愚蠢和对生命的冷淡傲慢外,似乎没有太多故事可以拿到桌面上。倒是这位英国小人物在阿拉伯世界的冒险中成了史诗般的伟大人物。
    从我们记事起中东这块多事之地就以无休止的战争和动乱占住报纸新闻版面,人类似乎无法走出这片沼泽地。
    很难想象小布什贸然闯进伊拉克是多么鲁莽和愚蠢。中东这个现代社会人类肌体上溃烂之地不知什么时间才会愈合。



“黎明时,风力有所减弱,徐徐升起的太阳出现在东方苍穹中,像是一个暗银色的球。P010
卡尔基米什遗址位于俯瞰幼发拉底河一个河湾的峭壁之上,恰好在现代土耳其和叙利亚的边界上。它周围是延绵起伏的平原,逐渐化为绿草茵茵的山麓丘陵,而西北方的远处巍然屹立着阿玛努斯山脉的群峰。P035
他严于律己,对待别人就像对自己一样高标准严要求,所以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和他一起工作的阿拉伯人会说斯图尔特‧纽科姆上尉“如同烈火,既烧敌人,也烧朋友”p062
自古以来,战争中的所有民族和国家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往往得出的是可怕的答案:已经死了这么多人,挥霍了这么多财富,怎么可以承认这一切都白费了呢?承认自己错了是不可能的,现状又是维持不下去的,剩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大投入、让冲突升级。于是,在1915 年底,欧洲各参战国已经不满足于当初开战要达到的目的------这些目的往往是非常鸡毛蒜皮的——而是更进步。可接受的和平条件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这场战争的目标不再是在帝国霸业中占竞争对手一点小便宜,而是将其彻底打残,让对手永远没有能力开展一场如此毁天灭地而又毫无意义的战争。
打败了敌人还只是赢了一半;战争要真正说得过去,就必须有物质利益进账。根据现代欧洲的习惯,战争的赢家会向输家索取战争赔款,占领个把有争议的省份等。但相对于这场战争的惨重代价而言,这些利益都太不值一提了。如果要让这所有的血腥残杀都没有白费的话,就必须有一个帝国的新的黄金时代,赢家要比以往富裕得多、辉煌得多。于是,这种思想就将这个恶性循环推向了必然的、凶恶的结果。想一想最终的胜利者将得到哪些好处,失败者又将失去多少东西。现在还怎么可能罢手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投入——更多士兵。更多金钱、更多损失——等到最终胜利的时候,就将得到更多领土、更多财富和更多权力来补偿这一切。P172
10月16日黎明后不久,“喇嘛”号驶入了吉达港的宽阔海湾,驶向远处海岸上有防护的码头。在晨光中,劳伦斯只能看到这座城镇房屋间的光与影,而城镇的远方是“绵延不绝、平坦无垠、炫目的沙漠”。轮船接近锚地时,他感受到了大多数从海上接近阿拉伯半岛的人必然会经历的震撼,清凉的海风猛然撞上了陆地上吹来的热风。劳伦斯写道,在这一瞬间,“阿拉伯半岛的炽热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打得我们张口结舌”。p218
关于这年 11月事件所有被付诸笔端的谎言中,最厚颜无耻的要算劳伦斯对自己的描述了。那是在11月底的一天,他被传唤到克莱顿的办公室,得知自己被派回阿拉伯半岛,到费萨尔‧伊本‧侯赛因身边担任临时联络官。劳伦斯在《智 慧的七柱》中写道:“我极力推辞,说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位。”p264
布雷蒙或许是相信他和劳伦斯总算达成了共识,或许无法抵制往伤口上撒盐的诱惑,他在吉达码头告诉劳伦斯,他正要去喀土穆拜会雷金纳德‧温盖特。P274
但他也认识到,这就是阿拉伯人的战争与和平的方式。费萨尔不仅仅是个战时领袖,还是一位贝都因酋长,那些似乎毫无意义的漫长闲聊是一种黏合剂,能让他那难以驾驭的联盟维持下去。在这种文化中,费萨尔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将军(至少不能向他自己部落以外的人发号施令),而是一个努力促成共识的人,必须要哄骗、建议和倾听。阿拉伯人当然不会为了迎合英国顾问而改变这一切。劳伦斯理解到,他和他的同胞们如果想要赢得信任、行事有效,就必须适应这种文化。这是个不言而喻的简单道理,但他的很多同僚深信英国在军事和文化上的优越性,不肯接受。P277
这种说法是劳伦斯的传记作者们——至少那些推崇他的人—一非常愿意接受的。但如果这么做,他们就忽略了T,E.劳伦斯一生最重要也最有趣的谜题之一。他在阿拉伯半岛待了还不到 4个月,怎么会如此认同阿拉伯事业,甚至愿意背叛自己祖国的秘密来辅佐这项事业,事实上是将自己忠诚的对象从祖国转移到了一个他几乎还不熟悉的民族?
部分原因肯定是植根于一种特别的英国人的荣誉感。在1917,英国统治阶级或许比欧洲其他参战国在更大程度上仍然坚守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观念。在少数知道自己政府在中东的秘密政策——英国政府鼓励阿拉伯人为了一纸空文的诺言去卖命,而这个诺言注定不会兑现——的英国外交官和军人当中,很多人认为这项政策是极其可耻的.冒犯了英国的尊严。劳伦斯身处阿拉伯人执头颅洒热血的第一线。所以很可能感触更深,但对可耻政策感到义,喷填膺的远远不正他一个人。
另一个原因或许是源于他童年时代幻想的复苏。劳伦斯写道:“我在牛津市立学校的时候曾梦想,在我有生之年,尽快建成时代不可阻挡地带给我们的那个新亚洲。”在阿拉伯半岛,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成为自己幼时阅读的书籍中的游侠骑士,去解放一个被奴役、被压迫的民族。于是他有了一种极其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远远超越任何目光短浅的民族主义,或者对一个日益显得无用和落伍的帝国的忠诚。
不管劳伦斯的动机究竟如何——他当时或许自己都没有完全理解这些动机——他向费萨尔吐露秘密造成的影响是即刻发生、充满戏剧性的。阿拉伯领袖现在理解了,英国人尽管许下了诺言,但不会爽快地将叙利亚交给他;如果阿拉伯人想要叙利亚,就必须自己为之战斗。在劳伦斯返回沃季赫的几天之后,其他英国军官大惑不解地注意到,费萨尔突然问对亚喀巴行动的想法冷淡了;他的主要目标变成了将他的起义扩展到更北方,进入叙利亚腹地。P307
“土耳其人怎么能守得住这么大的空间呢?”劳伦斯间道,  “如果我们像一支常规军队那样旌旗招展地去进攻的话,他们无疑会建  设一条战壕线。但假如我们是一种影响力,一种观念,一种无形之物,无懈可击,既没有头也没有尾,像气体一样四处飘荡呢7……大多数战争都是接触战,双方努力互相接触,避免战术上的奇袭。我们的战争应当是一场脱离接触的战争。我们要用广袤无垠的未知沙漠的沉默威胁来遏制敌人,在我们真正进攻之前不要暴露自己。”
当时的观念陈腐老朽的英国军方或许对这种观念很陌生,但它并不真正新鲜,而是有史以来战争中较弱的一方惯常使用的经典战略。毕竟,如果你的兵力和武器装备不如敌人,径直向敌人猛冲只能确保你早一点进坟墓或者坐到投降谈判桌前。独特之处在于,劳伦斯将其应用于阿拉伯战争。P322
事实上,尽管当时还没有意识到,俄国新政府毁灭的种子已经通过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颠覆行动之一播下了。4月1日,德国秘密警察悄无声息地集合了一群俄国左派流亡者——他们既反对沙皇,也反对温和的新政府——并安排他们回国。这些踏上归途的异见分子中有一个叫作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后来以“列宁”的名字闻名天下。P325
两天后,劳伦斯带着这些想法,踏上了进军亚喀巴的漫长而险象环生的道路。伴随他的“军队”只有不到 45名阿拉伯战士,却要完成第一次世界大中最大胆也最著名的军事功业之一。P352
在大卫‧利恩的史诗电影中,营救卡西姆的行动被拍摄为十分钟的永垂不朽的情节,最后高潮是劳伦斯终于和伙伴们会合,他们松了一口气,嘶哑地欢呼起来,劳伦斯的高尚行为奠定了他作为真正的“沙漠之子”的光辉形象。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卡西姆在停下大小便的时候没有把自己的骆驼拴好,按照残酷的沙漠法则,他这是自取灭亡。劳伦斯不但没有得到赞扬,还因为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窝囊废而受到一些伙伴的批评。另外,队伍的指挥官把达乌德和法拉杰又揍了一顿,惩罚他们胆敢让劳伦斯独自返回。P357
第二个令人无法忍受的问题是宴会。瓦迪西尔汉是努里‧沙拉昂的领地的下游地区,他是叙利亚南部最强大的部落酋长之一。奥达抵达此地之后立刻前去拜访沙拉昂,请求他允许起义军在当地停留。于是,聚集于此的霍威塔氏族夜夜笙歌,用米饭和羊肉盛情款待劳伦斯等贵客。曾经享受过贝都因人的热情好客的西方人都会作证,他们的热情有时到了让人无法接受的程度,劳伦斯很快就有了这种感觉。每个夜晚,不同的贫困家庭争先恐后地招待从沃季赫来的旅行者。劳伦斯对这些宴会作了详细描述,这些宴会起初还很有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俗情调,但渐渐变得怪异荒诞,尤其是他回忆道,有因饥饿而腹部浮肿的孩子聚集在宴会桌边缘,焦急地等待冲上来吃公共餐盘里剩饭的机会。
“这个地方比我们穿越的开阔沙漠更加令人绝望和悲伤,”劳伦斯写道,“黄沙或燧石,或是裸露岩石构成的荒漠有时令人心潮澎湃,在某些光影下还有一种没有生气的寂寥的怪诞之美;但在这个毒蛇满地的瓦迪西尔汉,有种阴森恐怖、活跃的邪恶的东西。”p364
但让沙拉昂如此重要的不仅仅是他的权威;按照劳伦斯的描述,这位酋长简直就是死亡的化身:
年事已高、面 色铁青、憔悴不堪,带着一种灰暗的忧伤和悔恨,脸上唯一的表情就是苦痛的笑容。在他的粗糙睫毛的上方是破败不堪、呈褶子状下垂的眼皮。在头顶的阳光下,两束红光闪耀着射入他的眼窝,令两个眼窝仿佛火坑,这个人就在缓缓燃烧。P367
不要尝试亲手去做太多的事。让阿拉伯人自己去做,哪怕只做得马马虎虎,也比你自己去做得完美要好。这是他们的战.,你是来帮助他们的,不是来替他们打赢战争的。另外,在阿拉伯半岛非常奇怪的条件下,你的实践工作或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1917 年 8月,T.E.劳伦斯给英国军官的《二十七条建议》p387
但奇怪的是,让英国同胞们最为振奋、为劳伦斯赢得最多赞誉的却是他的一项比较次要的功业,即在叙利亚腹地的漫长而艰辛的旅途。部分原因肯定是它给人一种非常浪漫的印象,这在英国军事传统中有很多先例:单枪匹马的冒险家(其实劳伦斯不是单身------而是有两名侦察兵陪伴)乔装打扮深入敌境,敌人对他悬赏缉拿;他秘密地会见潜在的密谋者,每一步行动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到背叛,遭到毒刑拷打,丢掉性命。雷金纳德‧温盖特建议向劳伦斯授予英国最高等的军事荣誉——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一定主要是出于上述理由。温盖特指出,让劳伦斯的功绩“愈显英勇无畏”的是,土耳其人悬赏相当于5000英镑的金钱来缉拿他,而且他的行动是在“利欲熏心的人群”中执行的。P389
这是关于阿拉伯半岛之战的一个经久不衰的神话:这是一场“干净的”战争。阿拉伯战土们在忍受几个世纪的压迫之后,终于揭竿而起,为自由而战;这些战士勇敢地从沙丘上冲杀而下,袭击倒霉的残酷压迫者。
与攻击T.E.劳伦斯的那些人的指控相反,他在这个神话的制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其实非常小。它其实主要源于战后颓唐心碎的公众的一种需求:在如此丑恶的战争中,寻找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光辉伟大。西线没有多少材料可资利用,那里有成千上万人灰飞烟灭、被炮火炸成齑粉,或者被永远埋葬在烂泥下。作为对比,阿拉伯半岛却到处是身披长袍的武士、冲锋的骆驼、招展的旌旗,在不光彩的残杀中却是一场华丽的中世纪盛典。在另一场甚至更加恐怖的世界大战中,这种浪漫形象和人们对它的需求都减弱了,  但1962 年大卫。利恩的电影为新一代人复苏了这种浪漫情怀。
劳伦斯对战争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尽管他公开支持阿拉伯人的事业,但对真相的忠实迫使他努力去记录事实。他在《智慧的七柱》中明确指出,很多阿拉伯人参加战斗固然是出于摆脱土耳其人的真诚愿望,但英国黄金和丰富战利品的诱惑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这种愿望。在战场上,起义军的敌人不仅有土耳其人,还有其他阿拉伯人:没有分享到英国黄金的部落战土,或者那些被土耳其人收买的人;与起义军的部落有宿怨血仇的氏族;或者独立寻找战利品的雇佣兵。
而且这个战场与公众的想象也相差甚远。在人们的想象中,阿拉伯和叙利亚沙漠就是如诗如画的绵延沙丘,但事实上,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沙漠都是荒凉悲凄的碎石戈壁和光秃秃的石头山,在很多方面类似于美国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的一些不是那么美丽的角落。在穿越这些地区时,劳伦斯和他的阿拉伯盟友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是羊肉、骆驼肉,运气好的话有面包吃,运气不好就只能吃生面粉。喝的水来自含盐的泉水,或者长满水藻的池塘,或者被土耳其人用腐烂的动物死尸污染的水井。要避开正午炽热的阳光,躲到阴凉处就不得不面对全世界沙漠都有的那种奇怪而残酷的现象:大群狠狠叮人的黑苍蝇。
在条件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双方的重伤员都往往会被丢下等死,幸运的人会被一枪击毙,以避免痛苦。如果胜利者愿意将俘虏带走的话,胜利者吃完之后,俘虏才能去吃残羹剩饭,因此往往大批地饥渴而死。而且与西线的界限分明的死亡地带相反,阿拉伯战场中的战斗人员和平民互相混杂,无辜的人往往会突然陷入子弹和刀刃的血雨腥风。P417
10月24日,他们出发了。乔治‧劳埃德很快就理解了是什么让劳伦斯对深入沙漠腹地的旅行心醉神迷:这是一种进入超凡脱俗世界的感觉,时间仿佛静止了。  “往隘道去的风景极其壮美,”劳埃德当晚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两侧都是400英尺高的犬牙交错的玄武岩和花岗岩,月光照耀在我们面庞上。”他写道,陪伴他们的那位阿拉伯谢赫“带着两三名比亚沙奴隶,骑行在我们前头,就像是现代的萨拉丁出征迎敌”。P435
如此之多的凶险征兆接踵而至,劳伦斯却置之不理,这表明了他听天由命的无奈心态,似乎他知道在这次行动中,他自己的生命无足轻重。劳埃德在与他一同行进的途中看到了他这种心态的迹象。P437
从约旦首都安曼出发向东行进,没有什么养眼的风景。走了几英里之后,安曼的崎岖多山的轮廓就消失了,眼前是一片延绵起伏的沙砾和粗沙的平原。因此,当人们来到深入凄凉沙漠50英里的阿兹拉克要塞的巍峨石墙前时,第一个反应往往是惊异,居然会有这样的所在。在这个辽阔而了无生趣的地域,如此雄壮的要塞、它的30英尺高的城墙和城墙各角上甚至更高的瞭望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p445




吴砺
2016.11.21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