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28|回复: 0

[桐城人] 方苞是清代桐城古文派鼻祖

[复制链接]

1027

主题

1434

回帖

3774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774
QQ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17-6-2 09: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300493346_a794050d.jpg
( e; P& t+ Z7 |, n! ^8 r. S; y: P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达200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称为“桐城派三祖”。4 Y7 a7 T2 W; w& O
" k- {. {! R- ?
  方苞自幼就能对诗0 A' K; t% {* T0 f1 V0 ~
; ^! B4 W; M. j- h: w+ a
  方苞1668年生于南京六合,祖籍安庆桐城。他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 m5 l1 ~6 T' I( }, M: f. G4 a
& ]0 O9 O/ }  x: n3 W6 B  安庆师范学院教授朱洪在近期出版的《方苞传》中说:冬日的一天,方苞父亲方仲舒鸡鸣而起,见大雾蒙眬,山前树木一篇迷糊,远处传来公鸡此起彼伏的叫声。他对刚刚起来的方苞说:“我出个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年龄小,但已和父亲、哥哥后面学对对子了。他马上说:“你出吧!”“鸡声隔雾。”父亲慢慢说。
3 o* v% i4 w! _9 b  ^) c
0 C" R, _6 j4 u  方苞看了看屋外弥漫的雾气,果然有公鸡“咯咯咯”的叫声。他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似乎要下雨的样子,应声云:“龙气成云。”母亲听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她对丈夫说:苞聪明,将来是读书的料。方仲舒笑笑,他打算明年起,口授经文、章句,为儿子启蒙。
+ \/ ^/ E- \7 m
: A! A; X* B% ^. C4 j/ d7 s( h3 g  方苞四五岁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皆能背诵。一次,方苞在野外玩耍,时值乡村五月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头一个拔秧的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念道:“稻草扎秧父抱子。”方苞听了,伫足田头。农夫见是一小孩站在这里,口里又念了刚才的一句,笑着问方苞:“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认真寻思,自言自语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举目前望,见不远处的竹林里,几个妇女正把竹笋投入竹篮里,他眉毛一扬,自信地点点头,高声对道:“竹篮装笋母搂儿。”农夫惊喜不已,夸方苞真是个“神童”。6 Y8 b# I" V! J+ ]4 F6 y- x
: X( b# L0 D  V; e1 X' r
  因《南山集》文字狱获罪
0 u0 H. f1 @. m& `/ \: w5 b. z: Y& `( e
  早在青年时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32岁举江南乡试第一,39岁中进士,适逢母病未能参加殿试。方苞44岁时,即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被贬为贫民。
; _& N9 C& P: i% a5 y8 E& L% C4 {+ G+ c3 e! I2 B
  在方苞散文选集里记录有,一次康熙微服私访,在骆马湖镇上的茶馆里结识了被废为贫民的方苞,当时改名叫欧阳宏,引入驿馆里吃酒倾谈。聊至“东宫洗马”的笑话,聪明过人的欧阳宏马上就敏锐地觉察到面前这位慈祥和善的老者,可能就是当今皇上。" b; S3 w7 s) K( S5 G8 B" @9 _

! _+ p2 m0 t2 T, q( {5 E  康熙见其神色,大惊,想到“这个面目丑陋的老人天分极高,怕再顺着这个“洗马”的题目说下去,会暴露自己的身份。”康熙连忙把张廷玉叫来,把话岔开了。康熙和张廷玉通过聊天方式,考察这个欧阳宏的学问,发现其“学问渊博,才思敏捷,不管是什么事都有独到的甚至是惊人的见解。”康熙后来发现,这个欧阳宏原来就是方苞,将他以布衣身份录入上书房。能在上书房行走的人,屈指可数。0 j+ H! T# q& k

& N' o" j. O" O8 V  方苞是桐城文学派鼻祖
! C, `0 p) t; f5 ~; S. d& Z4 y, ?1 U  \
  安庆桐城派研究的知名人士操鹏说: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方苞对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最大贡献,是他“集古今文论之大成”的“义法”说。“义法”说是方苞文论的核心。  B0 c* o) d& L: v: D

9 {2 a% h+ h( m7 N+ g* b  方苞根据“义法”剖析具体散文作品时,多次指出“义法”最精者莫如《左传》、《史记》,而学习“左”、“史”的“义法”,必须研读唐宋八家之文,从中揣摩体会。这就使练习古文者有轨迹可寻。这些主张均比较切实,便于人们掌握古文的正确写作方法,是对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的总结,这在文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9 J) X. Y& T% ~. U. r
+ U' l! m1 [* K
  方苞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 L: w2 `, @- h' L" _  t/ j1 D" C+ L
  方苞(1668年5月—1749年9月),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辖域含今安徽省桐城市、枞阳县及杨桥、罗岭地区)人,祖居在今安徽省桐城市区凤仪里附近,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魁合称桐城三祖。早在青年时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32岁举江南乡试第一,39岁中进士,适逢母病未能参加殿试。44岁因受乡先辈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牵连而入狱,经大学士李光地等人营救,得以赦免出狱。9 W6 {: d7 M4 {5 m* \; G4 O0 b

  @3 X7 o: K7 w/ @3 F+ p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苏勇
, j' j: q& H7 {, q  l- g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