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河星光 于 2018-4-6 20:12 编辑
今天上鲁迅的《社戏》。结尾一句:再也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再也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了!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学生一时都答不上来,我就说了我小时候吃山芋粉圆子的事。 那时,父亲住在医院,母亲前去陪着他,家里只有奶奶带着我们兄妹俩。因为家里缺粮少钱,一天三餐都只能吃稀饭,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餐饭。 中秋节,奶奶要去大伯家吃晚饭,嫌煮饭麻烦,就提前用仅有的一点山芋粉做成圆子,分成两小碗,让我们兄妹俩一人一碗。 屋里黑,我们端到院子里去吃。吃到外面的天都黑下来了,我们还没有吃完。不是因为我们吃不下,而是我们舍不得一下子吃完。我们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每吃一口,还互相看看,比比谁的碗里剩得要多,要是自己的剩得多,就要向对方炫耀一下了。 终于,我的碗里只剩下最后一小块圆子了。我忍了一会,不想再跟妹妹比下去了,也不看妹妹的碗,就一口吃了下去,然后逃回家…… 睡觉时,妹妹走到我跟前,得意地向我张张嘴。当我看见她的嘴里还有一块已经有点发白的圆子,忽然就觉得她特别可恨,气得从床上蹦了下来,狠狠地推了她一把……
说着说着,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又不好去擦,只好将它蓄在眼眶里,等它慢慢地干!
还有一些事情,我省略了没说。比如,一开始,我抢先端了一碗我感觉要多点的;比如,我早就恼妹妹了,因她总能吃得比我慢;比如,我后来其实把妹妹推得很重,让她跌倒哭了,而我也哭了,很委屈的样子!这些所彰显的,就是人性的恶了,我现在还不想让学生知道。
最后,我只是说:现在吃圆子,就再也找不到那夜圆子的味道了。你们呢?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于是,两个学生举手,各说了一件他们与吃有关的故事。只是他们所说的美味,或本就算美味,且不容易吃到;或本也不图吃的,图一时新鲜而已。 显然,现在的孩子要幸福,即使再贪吃,也懒得追寻食品的真味,因为目前的家庭和社会,可不仅要满足他们的胃,还想迎合他们那越来越挑剔的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