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有个值得庆幸又渐成缺陷之处,就是体力劳动的强度普遍减弱,人们少了能将劳动和运动有机结合的机会。因此,各项运动在社会上越来越吃香,尤其是散步。显然,大家都认同:生命在于运动。适当运动是对自己健康或精神的一种必要投资。 只是人到中年,功利之心往往随某些方面被理性约束而膨胀,进而疏忽运动。毕竟运动也不是什么特效药,暂时放下也看不出有什么危害。等到体验出了点问题,医生建议你多加运动,如果认识不到位,还是很难坚持,或者走了极端,太少了没什么作用,太多了接近自虐。 自从上次去了趟鬼门关,加上两次体检得到的警示都是:缺少运动,我已将注意力从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安静的事上回收,而挤出点时间来亲近运动。时间长了就发现,运动确实是一剂最好的苦药,它对身体的放松和调节,足以医治百病,并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自愈能力,预防各类病菌。 当然,现在的运动没什么挑战性,没有过去那种蓄积内功、挖掘潜力、练就绝技、成为超人的豪情了。多半就是慢跑而已,跑个半小时甚至一小时的,也不显累,不过会生出点无聊感,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不愿出门就在家里跑的,即使不在原地慢跑,从这房到那房的转圈,到底难以保持新鲜感。好在我喜欢胡思乱想,一边想点什么一边跑个不停,那胡思乱想倒也如一路风景,即使并没看清什么,到底也有东西相伴。 若是想得清晰,想出什么名堂来,那就将损害运动的纯粹了。而运动,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就是玩玩,不算正事。也许,对于每个中年人来说,这运动就如中小学生的学习,是我们的迫切需要,特需要专一和认真。不同在于,学习属脑力,运动属体力。所以我常跟自己与别人说:要像学生学习一样,我们好好运动;即使未必能天天向上,至少也能延长身体的保质期吧。 很长时间,我们都存有这么一个误区:就是以为一般体力劳动即将运动饱含其中,常常劳动过了,就以为可免去运动了,不知合适的运动可能会起到舒缓、调节、释放等效果,一方面降低劳动带来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挖掘出自我修复的潜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想运动了,便去做一件需要动一动的事,似乎这还两全其美呢。殊不知,做事需要专一,运动也需要专一,而一心又不能分为二用,通常就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了:你将事情做得很好,但运动的效果已大打折扣了。 在此呼吁一下所有中年人,当然安静的年轻人也可以不妨留意:不要一味在功利中折腾,而要适时用运动来调节一下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