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7|回复: 0

[散文] 鼓山山岭上的杜鹃花(上)

[复制链接]

8245

主题

190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45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2018-5-9 10: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鼓山山岭上的杜鹃花(上)

    今年四月中下旬周末,我走了两次鼓山白云洞登山道。到白云洞后一次向北方向走到鼓岭,一次继续上行,走凤池方向的山道。尽管这十多年我几乎大部分周末都是要走这两条山道,也见过几次鼓山这两条山道上的杜鹃花,但是今年鼓山山岭上的盛开的杜鹃花给了我异常深刻的印象,使我总想要为她写点什么。

    只是这山道上野生的杜鹃花会让我感动,但若是要将这份感动写成文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很像三四岁的孩子,他可以对大人说他吃的东西很好吃,但要他说清楚为什么他感到好吃,却是不易的事。毕竟,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世上罕见啊。

    或许你对我的说法大不以为然,但是你仔细想想,近代以来,无论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写的关于杜鹃花文章中,你看到有人的文章让你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吗?我们看到的写杜鹃花的白话文多是写得太平凡了,很难引起我们的共鸣或像在山上看到真正的野生杜鹃花时有不自觉的惊艳……

    我刚刚打开了美国女自然写作作家沙曼·阿普特·萝赛2001年写的《花朵的秘密生命》中译本前几页。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走在新墨西哥州的山坡上,一丛丛野花开得到处都是。旁边的人正跟我谈论传粉生物学,但我被野花震慑,无法边走边专心听。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就像一次兴奋过度的小狗,尾巴被家具绊倒,跌了个四脚朝天。”

    这同样可以用来描述我这两次看到鼓山山岭上的杜鹃花状态。借他人的笔描述自己显然是更轻松得多啊。同样的,我们现在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看看我们的历史上的诗人们怎样描写杜鹃花,网上早有热心人士帮忙我们做了这样的工作,我们已无需饱读诗书,就可以轻松分享古人的作品了。

    网上见到描写杜鹃花的古诗有三四十首,这显然和中国杜鹃花在中国普遍存在和历史上诗人数量不相匹配。

中国古诗说杜鹃花,多是将杜鹃鸟与杜鹃花一道写进诗中,一鸟一花有相同的名字,他们共同构成了古诗中千古乡思之魂……春夏时节,杜鹃鸟叫得最欢时,也正时杜鹃花盛开的时节。杜鹃鸟口腔上皮和舌头是红色的,人们想象它啼鸣得舌头出血;杜鹃花又多是红色,诗人在诗中又想象杜鹃花是杜鹃鸟舌头上滴的血染红的;加上杜鹃鸟叫声类似“不如归去”的发音,于是杜鹃花与杜鹃鸟成了千古思乡悲情的象征……

这是诗人们诗中的联想,谁也不会真认为杜鹃花是杜鹃鸟血染红的。只是当客居他乡的古代游子们,听到孤单的杜鹃声在远处山林中悠远地回荡,火红的杜鹃花又在山中盛开,自然会想起童年或在故乡时听到的杜鹃声,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必然弥漫于心……

    咏杜鹃花最出色也是最有名的古诗,无疑是被称为“花痴”白居易写的“山石榴寄元九”:

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劚得厅前栽。烂熳一阑十八树,根株有数花无数。千房万叶一时新,嫩紫殷红鲜麹尘。泪痕裛损燕支脸,剪刀裁破红绡巾。谪仙初堕愁在世,姹女新嫁娇泥春。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奇芳绝艳别者谁,通州迁客元拾遗。拾遗初贬江陵去,去时正值青春暮。商山秦岭愁杀君,山石榴花红夹路。题诗报我何所云,苦云色似石榴裙。当时丛畔唯思我,今日阑前只忆君。忆君不见坐销落,日西风起红纷纷。

    “风翻火焰欲烧人”,山野之中的红色杜鹃花灼灼热烈的充满了野性生命力的形象,立即跃然于读者的眼前和纸上……“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这一句诗成了描写杜鹃花的名句,也是最为后人喋喋不休地提到。

    这首诗完全颠覆了大多数诗人将杜鹃花作为悲情的符号的习惯思维模式,而是将杜鹃花变成了乡村中绝色美女西施,野性,充满性感和炽烈生命的活力和魅力;相对杜鹃花在荒山野岭中积极拥抱生命的活力,那池中宁静的荷花和柔弱娇艳的生活在温柔富贵乡中的牡丹芍药花都变得像嫫母那样的丑女一样了(网上说: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第四妻室)。

    所谓“语出惊人”,白居易的杜鹃花诗从众咏杜鹃诗中脱颖而出……将世人认为最美的两种花比作丑女,反衬山中平凡的野花杜鹃花那张扬积极的生命活力四射的美……芙蓉芍药花肯定是有绝世的容颜,是美的;山野之灵魂的杜鹃花的美则是来自她强大的生命活力——这是白居易自己精神的象征,不断被贬被流放,远离芙蓉和芍药所居住的的宁静富贵的环境,却仍象山中杜鹃花热烈地生活,并将这种对生命热爱带给他治下的老百姓——除屈原外,白居易和苏东坡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老百姓喜欢和热爱的诗人……

    积极向上,热爱生命——这是白居易的杜鹃花,这也会我想起另一首诗:“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样让大多数人感伤的秋天,在诗人刘禹锡眼中却如此美好……

    如今我们在城市的道路边、公园中、居民小区中,亦可常常看到成片的经过人工驯化的园艺性的杜鹃花,她们己开始美化我们城市环境了。这些园艺化的人工的杜鹃花多是娇艳的,会让我产生似曾相识但又全然陌生的感觉……

    从网上查阅“杜鹃花”词条,我第一次知道,杜鹃属的植物竟有960种;近一个多世纪来,人类通过杂交或芽变选育出的园艺品种近万个(多么能干的现代人类!),杜鹃花分为“五大”品系:即春鹃品系、夏鹃品系、西鹃品系、东鹃品系、高山杜鹃品系;生于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丛或松林下,为中国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只是我们现在海拔很低城市中也已大规模的种植园艺化的杜鹃了……

    现在我们已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中国穷乡僻壤山区,为开发旅游而大规模的在山上种植杜鹃花。照片中的杜鹃花成集团军群,以多种色彩和主打色彩形成红色厚地毯形式覆盖山岭公园,我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只是这样杜鹃花似乎是异化了……

    然而,我今年在鼓山山岭上看到的杜鹃花只是野生环境中零零星点缀山岗上野杜鹃花,这些山岗高度在500-900米左右。我一个杜鹃花的学名叫不出来,也不想去学习当一个植物学家去弄清它们任何人类赋予它们具体的姓名。相对西方人的游记作者在游记中,常以博物学家身分写出一大堆花草的拉丁文学名,我永远是一个历史上传统的大而化之的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一个不求上进的现代中国式的写作者……

    转了一大圈,从“自从盘古开开天地”说到“三皇五帝到如今”方式写别人眼中的杜鹃花容易,轮到自己写自己看到的杜鹃花,仍如同小学三年级小学生初学写作文一样,颇有些不知道怎么写的狼狈。

好在我在鼓山山岭上看到的杜鹃花花株数目差不多是屈指可数,或许我老老实实地说说自己走在山路上看到的数量有限杜鹃花群给自己的印象更实在可行……如同一个山村没有出过远门的老农民,让他写一本柏杨先生写的“丑陋的中国人”是不现实,但让他数数他村中他熟悉的村民,或许还能聊上几句……



                                                                                       二O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星期六)



    今天下午天空基本上被云遮住。从埠兴村走到白云洞山道上,几乎没有看到一株杜鹃花。白云洞海拔高度是650米。鼓山上的杜鹃花几乎都在南北走向的鼓山山脉约四公里长的海拔约700米以上山岗上,这里灌木与松树丛生,杜鹃花稀稀的掺在其中。山岗上几乎没有大树,光秃大块花岗石植被边缘,杜鹃花最易出现。

    从白云洞再向山上走时,已是下午四点四十分了。走到海拔707米处三叉路口。朝左走是去鼓岭方向,朝上走是要过海拔847米山道再下走到凤池边的白云庵。

    通常我喜欢走鼓岭方向,因为向上走一小段平缓山路再到一个小马路路口,那里海拔740米,是到鼓岭道路的最高点,再走四五十分钟平坦的山岗小马路,再下降的到柯坪水库山边,下降几十米到水坝,再上坡几十米到了鼓岭旅游中心。除了最后一小段上山坡路有时让人烦外(尤其盛夏,行程最后上坡让人累),绝大多数时候,走在无人无车小马路上,或走树林中小路,都是让人感觉整个身心放松……唯一的烦恼就是若六点之后到鼓岭,坐私人小面包车下山就没有谱……

今天就决定不走小路而是走小马路到鼓岭。这条路约五分之二是一车宽的小水泥马路,约五分之二是土路的机耕路面,剩下的五分之一是没有规则的人行小道。这小马路左边是稍高一点山坡或山岗,右边是较低平缓向下下降的坡面或山凹。极偶尔的有人开小车走过这里,登山爱好者也少走这里。

这十多年,我绝大部分的周末走过这里,几乎路上都只是我一个人。这里极为安静,除了鸟鸣和偶尔山风吹过,常常还有下午的阳光。尽管一年四季这里山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但有四五十分钟你一个人走在平平的小马路上,独享这山中的静寂,这么长的山岗小路,仿佛成了你家后院……我真的时常感到上帝让我太奢侈了……

    这几年我见过几次这条小马路上两侧春天时开的杜鹃花,花不多,稀稀落落的散在路边灌木杂草丛生的土坡上,或下坡的树林深处。她们让你有些眼睛亮闪一下,但不浓,清淡,像让你啃玉米秆一样,有点甜味,但绝不浓烈……所以今天走在路上,你不会有太多的期待,盼望突然有女大十八变的惊喜,因为植物就是植物,变化不会太大……

    不过我仍忍不住要插一句,这山岗通常是比福州市山下低七八度,空气新鲜让你精神一爽,让你总觉吸不够,尤其春天轻风吹过,会让你不自觉地想起王羲之《兰亭序》中那几句话: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离开叉道口,向北前行十几米,就见左侧平缓的山坡杂木丛中出现第一株二米多高的开着淡淡水红色花朵的杜鹃花,枝疏花稀,混在不大的三四米高的杂木中,让你精神一爽,毕竟这是今年在鼓山看到第一棵杜鹃树啊……

这又高又瘦又单薄的杜鹃除了水红色花朵之外,还有不多鲜艳的黄绿色叶片,它们与枝上红花相陪,甚至比那质朴的小花更艳丽和抢眼……只是若你想手机拍照片,只能得到乱纷纷花与草及乱树枝混合没有美感的画面……你无法不感叹,人类眼睛真是世界上最好的摄影机!它能从混乱中高度萃取大自然的美的精华进入你的心中,这普通手机照相机完全没有这种功能……

    这一段小水泥马路左边的土坡乱草權木中不多地不时地伸出几枝水红的杜鹃花,平凡普通,只是告之你今年的杜鹃花开始开放了,春天来临了……

    走过水泥小马路,穿过一个微型气象站或机站边的小水塘塘埂,右转到土质小机耕道上,左边二米高处成片绿色的權木中向路面悬空伸出约一平方米密集的红色花朵的杜鹃花枝,它与前方曲折黄泥土机耕道对比鲜明,构成颇有点诗意的画面……

    继续前行几十米,左边土坡上有二三米长的二米高的灰绿色有点发白密集的粗纱线瀑布式的奇怪草面上(它们很像木黄麻的长长披下来的松毛),不规则的散布着极艳红的几十朵杜鹃花——这是真正让你感到了夺目的光彩……这像一片极不规则绿色灯心绒布面料上面,绣上了几十朵极艳红的装饰性的花朵,被人随手凉搭在權木枝上,在有些暗淡森林背景中——她让你呯然心跳了一下……大自然这个最伟大的设计师,这次以人类想不出图案宣示她的美丽一次……

    我们人类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只要带着一颗平静的心,一双敏锐的眼睛,常会发现无比伦比的美……

    我真的热爱这有荒野气氛又有人类痕迹土质山中土马路两侧平淡的山景……路右侧平缓下降山凹坡面十几米远的中间森林中,那里一片新生的黄绿色树叶构成的幕布背景中,有一片鲜红的红点几乎均匀分布的估计有几平方米面积的杜鹃花……天色有些暗了,但更衬出那片黄绿色嫩叶构成幕墙翡翠般的半透明的艳绿,把那里杜鹃花细点点鲜亮的艳红衬托得无比俏丽,摄人魂魄,红得晶莹透亮……如一群森林绝美女神,细眯单眼皮小着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你,火辣地无所顾虑充满着狂野的热情望着你,真是让你有片刻心旗摇曳之迷惑……你只能在心中惊叹:真是媚啊!

    小马路九十度转弯处左侧的坡面上,一棵大碗粗的粗皮半黑色的松树树干向左约45度倾斜,一棵有两米高的无叶的深红花朵的杜鹃花也半贴着倾斜树干倾斜角度,她从根部到顶部七八层长着重红色花朵的花枝与粗糙肌肤的树干相依相缠,黑与红对比强烈,如一幅美女与森林树怪野兽相互倾心共舞的狂放野性火辣的动人画面啊……

    路边纷乱的權木丛上空悬空有一两平方米稀稀的嫩叶与紫红色杜鹃花枝群,她又有另一美艳……

    路边杂木丛中更多是无序的不多的红色杜鹃花条枝,只是更平凡……

    前方左边的乱乱的權木丛中再出现一小片灰白绿披肩块式的植物,它中间再次伸出二三十朵鲜红的杜鹃花朵,仿佛绿灯心绒披肩上绣上了两片红云,好不耀眼……

    大自然在这乱纷纷權木杂草杂草丛生的路边,用杜鹃花为我们人类带来非人力所能创造的美和美的片断……

    再到土马路丁字路口,向右转弯下坡到一片小平原,走过一家村民屋前,再下行到一小片裸面花岩岗石坡面上。左侧一片權木和杂树丛中,有四五平方米面积的黑色滕条、盛开杜鹃花、绿叶權木高密度伏在一起,它们从岩面开始交叠到近一米高:杜鹃花水红色,十分平和质扑;它们与绿叶叶片混乱交织,围着一棵树茶杯粗的松树干,形成了喷发出巨大生命活力的景象,令人感动……让我想起过去杂技表演中,几十个穿红色衣服的姑娘们叠在一起,共同骑着一辆自行车飞驰在小小舞台上……

   走下这整片几十米长的花岗岩石小坡面,走进树林中的人行道。路右侧有两株纤细修长的杜鹃花纠结在一起,一高一低,高的有三米,低的有两米,上面高的开水红色花,花朵稀疏,约百朵,低的开紫红色杜鹃花,不超过百朵花,两株杜鹃让人想起国外时装T型表演台上骨瘦嶙峋的女时装模特儿,是痩了一点,但她们是有骨感穿花衣服的美女啊……她俩被一棵细树藤缠纠,头侧转侧向左边一棵松树干,形成拱门型结构,在已有点天暗的森林背景中散发着淡淡的时装模特造型味道……

    沿山坡下行,到小小柯坪水库山边山道上,朝西向下。一块二三平方米泉水润湿的路上裸石上,粘着上百朵上方落下的白色杜鹃花瓣……

    再向下,走向近百米长的山谷中小水库弧形水坝。靠近水坝十几米长的一人宽的山道上方,一束水红色杜鹃从几乎重直的崖边伸到离小道三米高的上空,颇有点诗意……

    走到水坝端头,靠水坝边缘的几乎垂直的崖边仍是枯黄色的乱草中,一大束水红色杜鹃花悬空伸向大坝下方千米长的小峡谷中,她为这黑绿色的山体夹岸峡谷景观中平添了唯一的鲜艳的色彩……

    这只有半平方米的一束大自然的红杜鹃花,竟完全改变了此刻我对这上千米长平凡质朴的小峡谷印象……



吴砺



2018.5.8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