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1|回复: 0

[散文] 洛阳行(四)

[复制链接]

6197

主题

1516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3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8-5-21 11: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洛阳行(四)


                                                                                                          二O一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星期日)


                                                                                                                                 (一)

    上午10:08。从牡丹广场站乘9路公交车,将在下关站下,转乘56路公交车到白马寺,百度地图说行程21.7公里。

    这是我第一次来洛阳市。这里曾是中华文化的中心,或者说南宋以前的大部分时间,这片土地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应是中国人思古怀旧的好地方。只是现在这片现实中土地,对我完全是陌生的环境和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中城市,传统的建筑和城市房屋绝大部分都是己荡然无存,现在中国现代化城市几乎都是千人一面了。

    这一段现代风格的街面显得有点旧了,略带一点土色,粗放,有些乡下泥土味,不够洋气。街道上的路灯有些特色。

    在下关站下车。这里十字路口中,立有十来米高的铸铜雕塑艺术立柱,最上端的是一个大鼎。这似乎不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倒是像南美印第安人那样图腾崇拜立柱风格。

    近百年来,中国的艺术家水平真的不高。毕竟这近二百年的历史中,老百姓没有过什么富裕生活。这艺术之花,如同洛阳的牡丹一样,只有整个社会长期富裕和悠闲,才有闲钱、闲心和闲人,养得起,养得好。

    走进56路公交车,车上几乎全是青年人,穿着不洋气,但也不算土气,显得十分平和。没有坐位,估计得站一个多小时。路边显现的是郊区农村的景象,仿佛我又回到二十多年前从上海郊区嘉定县城到上海市的公交车中,颇有些伤感。

    沿途小镇街边的水泥人行道上的泥土色,看上去不是很悦目赏心。这些年,中国普通小镇的公共场所卫生面貌,让我觉得与十几年前我看到的美国人那些街面干净的小镇,还是差了几十年的距离。这是城市管理水平和意识的差距,并不是经济水平和条件的问题。

    你看到我们路面总是不停地挖来挖去,若把这多次挖路浪费的钱,用来做小镇的公共卫生服务,全国那个地方不会是窗明路净呢?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年到四川乐山大佛风景区,路面塌陷陈旧的,但到处都就是干干净净,让你看得顺心。人穿的衣服可以旧一点,但洗得很干净,给人感觉就是好。

    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所有的小镇路边街道都被收拾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或许那时候中国人才能算是进入了现代化的生活了。

    在一片小商铺形成的街面的尽头,进入了白马寺公园。这个白马寺,现在大概是除龙门石窟外,洛阳市现存的最有名气的古建筑名胜了。我过去看过一部关于白马寺专题记录片,只是仅留下一点印象。百度词条中的“白马寺”开头是这样介绍的: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白马寺作为佛教引入中国后第一座官方建的寺院,对于有推崇祖先和开山之祖的传统中国来说,其在中国人心理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从网上介绍资料看,白马寺历史上最少被毁了十次以上。每次改朝换代后,时局平静时,官方又重建。

文革中,白马寺的佛像和历代藏经尽毁。CCTV-9白马寺专题记录片中,白马寺的方丈说,一九七二年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提出参拜白马寺,周恩来下令秘密从故宫慈宁寺中转移二千九百多件文物到白马寺。

    这不难看出,佛教是真正的无神教:佛祖无法保佑自己的庙宇。只是他的思想是人间所需要的,人类才一次又一次把他塑像请回人间。

    公园中,白马寺的八字向外张开的山门墙垛气度雄浑,如唐朝的书法颜体一样厚重,其色泽酱红。据说这是明代时期重建的。

山门前一左一右有两匹石马,令人印象深刻。这有两匹石马是一九三五年从宋代赵匡胤的一个女婿墓前移到这里的。

这是两匹陷入深度沉思中、有哲学家面孔的马,无欲无求,低调,完全无视我们这些访客的存在。

    这粉酱红色围墙、黄色的墙面、绿色的植物构成的寺院中,充满了人间活力和安详,看不出一点对人世的厌倦,只是让我们有一个地方静下心来,考虑人老时不得不面对的生与死……

    生命在这里呈现出的仍是美,佛教寺院建筑表现的是对生命的热爱,或许他还劝说我们要接受生命的无常……

    据说这是寺院格式仍是唐代地基的布局。我很喜欢这种寺院平和大气的风格,只是这里佛像多是明清时期的,我很不喜欢明朝时期的佛像雕塑,这些雕塑面部表情多十分沉重,没有唐宋佛像的哲人式的飘逸……我二年前曾在北京的中国博物馆中,观看了各个朝代的佛像雕塑文物,更强化了这种印象。

    寺院里两个亭子周围各有一片牡丹园,有水红色、白色、桃红色、紫红色的,尤其其中锦红色,会想起过去女士灯心绒旗袍。这牡丹花娇气,娇贵,是花中贵族少女少妇;平民百姓的花似乎应是三角梅,茉莉花……

    我在寺院前后转了两个来回。在僧人的餐厅边,意外地发现一座寺屋的瓦片屋顶上,有几排黄色的野花在房顶上的太阳阳光照射中,显得特别的生机勃勃……问了两个年青的僧人,一个说不知道是什么花,一个说是蒲公英花,风飘上去的种子,自生白长的……

    这几垄黄色的小花,阳光给她们和她们的叶子镀上了光晕,真是灿烂极了……据说蒲公英的花语是“停不了的爱”……这才是人类的本质啊:人类总是本能地热爱生命,不断生育繁衍;宗教信仰只是辅助我们人类面对苦难尤其面临死亡时精神解脱啊……

    我记得青年时代看过一部美国电影,片中主角是一个青年黑人,患病离世前对前来看望他的朋友说:我小时候,父亲离世前对我说,“你长大了就自然明白了人的生死问题”,可我现在已经长大了,却仍完全不明白人的生与死的问题,现在只是明白了当年父亲说的是一个善良的谎言……

    至少我到了中年,看到少年时代一道学习了五年的大学同学在聚会时,除了看到他们头发可笑变白了,人可笑地变成小老头模样的中年人形象,似乎说话方式还是没有变,坏脾气没有变……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真的明白了生命是什么回事吗?我绝对的怀疑,至少我还是同十几岁时一样糊涂……

    宗教真的能帮助我们解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吗?或是能帮助我们未来直面自己的离去吗?

事实上,我们多是因为我们痛太久了,时间太久了,痛苦就麻木了,麻木到现实就是现实,你不得不接受……

                                                                                                         (二)

    走出白马寺,进入新建的泰国风格的寺庙建筑群。我没有去过泰国旅游,第一次看到泰国风格的佛殿。这里长宽各108米的寺院,完全地颠覆了我对佛教寺庙的概念:所有寺庙内外墙颜色是纯白,庙顶是纯金色,它们在阳光下特别的夺目,甚至让人睁不开眼睛……

    庙屋内墙全白,窗户多,全屋阳光照射得没有一处阴影。

    佛像年青,拥有苗条的身材,全是金色的,我理解和感受到的是:这些佛像脸上写满了青春和青年人的欲望!这是与中国人佛寺中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佛像啊!

    我这样描述并没有任何不尊重的意思,相反,我很高兴认识到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佛的理解。这里的佛好像是爱炫富,热爱生活,尤其阳光灿烂的富裕生活。或许过去泰国很富,没有人要当苦行僧,佛堂即住在人间天堂,心满意足。

    这里的佛像似乎是尘世生活的热爱者——或许我只是一个极端浮浅的人,而且不愿更深了解泰国的佛教教义,我更愿写出自己第一印象……而且我本能希望:有一种佛是以阳光灿烂的姿态走进百姓生活中……

    站在泰国佛殿一座塔楼上,在阳光下看灰绿色树丛中白马寺整个寺院院墙和庙顶在大地上的布局,我强烈地感受到白马寺气势恢弘……

    这片土地变成了各种各样佛教寺院建筑的博物馆,这真是富有创意的想象力的做法啊!佛有千种面孔,看不同地区人民有不同对佛教的理解,才能真正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佛教的知识和思想啊!

                                                                                                                         (三)

    走出泰国佛殿区,公园外围的高高的白杨树在风中发出阵阵喧哗声,似乎是在嘲笑人类在思想上的纠结。

    走到相邻缅甸佛塔苑。这片院落长108米,东西宽65米,其主塔仿仰光大金塔,缩小3:1的比例仿建。塔内供四尊佛像,均为佛陀像,东起顺时针方向为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这些佛像,看出缅甸的佛是很严肃的智者、内心深处很紧张、神情有点阴郁、面孔甚至有些凶、目光收敛到内心的佛……但整个佛堂多窗口,阳光透照,寺内无阴影……相对中国的佛像大庙,几乎都无窗户,佛像面部表情平静,但庙堂光线几乎都较暗……

    大塔外围的阳台气势雄伟,同泰国一样,白墙金色的装饰,在阳光下是与中国佛教建筑完全不同的风格……塔外的风铃声透出另一个佛的世界的风韵……很有诗意,促人入静……

现在天文学家有人提出多重宇宙的可能性和概念……不同宗教信仰正是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不同的宇宙;即是同一宗教也有众多不同的小宇宙啊……

                                                           (四)

    最后我来到了印度政府作为交化交流活动建设的印度风格的佛殿。这是真正的古老大国的风格,相比之下,泰国、缅甸的佛殿是新兴平民的佛殿……

    东西长一百米,南北宽60米,四周是石料砌成的平顶的走廊过道,中间是圆形穹顶的大佛殿,圆顶中央是玻璃天窗,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的、有远古气质与现代气息融为一体的佛殿……

   “佛殿设计遵从阿育王时期印度桑奇窣堵波的艺术风格,所以两者的风格比例相近。印度佛殿建筑中的穹顶是圆形‘天国’的隐喻形象,即展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有文章这样说。

    这座印度佛殿的内外墙面上的大理石,均来自印度。这是极成功的异国风情的设计元素,天圆地方,有水池,这是真正大手笔的现代设计啊。

    这个新设计是借用了印度坟莹式佛塔外壳和外形,设计了新时代的佛殿。所谓“桑奇窣堵波”就是实心半球形的墓,百度词条是这样介绍:

“桑奇大塔·窣堵坡,又称窣堵坡,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比较普遍。相传公元前3世纪时,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8年)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斥巨资建起8万4千座窣堵波,将佛祖释迦牟尼的骨灰分成8万4千份,分藏于各塔。其中有8座建在今印度中央邦博帕尔附近的桑奇村,2 000多年岁月风雨的荡涤之下,8座中仅存3座,其中的桑奇窣堵波(the Great Stupaof Sanchi)是现存最早、最大而且最完整的桑奇窣堵波佛塔”

   “桑奇窣堵波又称桑奇大塔,是一个半球形的、缺乏内部空间但却十分独特的建筑物。同世界各地许多早期的坟墓型制都脱胎于住宅一样,它的造型借鉴了古印度北方竹编抹泥的半球形房舍。它的中央是覆钵形的半球体坟冢,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立在一个直径36.6米、高4.3米的圆形台基上。冢体由砖石砌成,表面镶贴着一层红色砂石。围绕着冢体有一圈高3.3米的仿木式石栏杆,栏杆外四面各辟有一座砂石塔门牌坊,这是在桑加王朝时代(约公元前187~75年)增建的,其中最古老的南门牌坊建于公元前75~20年。牌坊高约10米,包括两根垂直的有柱头的柱子和在立柱之间插榫的3根水平的横梁,断面呈橄榄形,造型独特,反映了木结构的传统。牌坊的两面覆满了浮雕,轮廓的外缘则用圆雕装饰,此外还有用婆罗门文字雕刻的捐赠者的名单。整个牌坊比例匀称,形式独特而轻快。圆冢顶部有一圈石栏杆,正中是一座托名佛邸的小亭,亭上冠戴着3层华盖。桑奇窣堵波四周有一圈小径,僧侣们围绕着窣堵坡边走变诵经。小径外侧早石栏杆(玉垣),建于公园前2世纪,每段正中设一个门(公元前1世纪),合资朝向正方位,栏杆本是木结构的,后来改为石砌的。但仍仿木结构。在立柱之间采用插榫的方法横排着三根石料,断面呈橄榄形。立柱顶上用条石连成一个环。这样的栏杆是印度建筑中所特有的。祭祀仪式的终了部分是僧侣和信众绕覆钵诵经。”

    我们每个人终有一死,怎样说服我们内心平静接受这一切——我们人类走出动物世界的根本,在于我们人类有了“自我意识”;其他动物都不知道自己的存在……

    或许,我可以认为佛教的宗教核心就是要教我们湮灭这个自我存在和自我意识,就是要我们像其他动物一样,忘记“我”的存在啊……

印度这个古老民族至今仍然沉浸在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几千年来他们一直对“现世”生活漫不经心,一直为“来世”活着——中华民族从来只重视现世此生,对来世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

两个完全不同的宇宙中的两个民族……这并不奇怪,由印度古老宗教中产生的最伟大叛逆者佛陀的学说,为中华民族所接受;印度大陆曾为自己的叛逆者佛陀的学说迷惑一时,然而最终还是抹去了自己最伟大的叛逆者的一切痕迹——佛教在印度完全消逝了八百年,在中国却获得了永生,因为他创立的是无神的宗教,却有能帮助无神论的中华民族止痛效果……

    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在印度传统种姓制度社会中,原理上是不可能长存的;但是在中国已有皇权等级社会中,除了皇帝,原理上其他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有机会考上状元,上升到上层社会,佛教并不是威胁皇帝,只要大家把皇帝当作与佛陀地位相等的现世佛……

    这座印度佛殿与中国的白马寺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中国人釆用土木结构,土木结构在中国人看来更有人类的灵性,虽然一经战乱就被毁灭;这其实符合人类生命的本质——每代人不都是在不断消失吗?那上一代人的建筑不也应当消失吗?每代人内心深处都是更愿重建自己的寺庙,而不是进入上一个朝代人建的寺庙建筑中。事实上,几十年前,我们不是把全国各地几千年的古城墙都几乎全拆除了吗?

    这或许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一……

    走进印度佛殿大厅,印度政府赠送的佛陀像在圆厅的一侧。年青的佛陀,表情平和智慧……我长时间凝视着他的脸,恍惚中觉得他的大脑,正像宇宙大爆炸理论中刚爆炸不久的宇宙空间向天边天际处扩展……他的双脚掩住了下部生殖器的位置,双手挡住了心脏向外的跳动……

    我也向这位伟大的先贤和智者施礼,以表达崇高的敬意……

    我想对印度政府说,这个佛殿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我唯一的遗憾就是,这个佛像,作为佛,他太年青了,他悟道成佛太早了,这里至少应当是中年或中年以上年龄的佛像更合人性……因为我认为青年人就是应当享受生命和世界,到中年或老年我们再去接受佛的说道,更合适,不得己或不得不时,我们去接受平时无法接受的顺从自然规律的佛道……

    我在这座建筑的走廊中走了三圈,为这走廊上放置的介绍古印度佛教寺庙的著名雕塑照片,真正的倾倒……真心希望印度政府有一天能够将这些伟大的雕塑作品的复制品,贴在这石头走廊的墙壁上……



吴砺

2018.5.14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