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者之歌,风暴之眼
——翻阅《写实主义大师:库尔贝》后的双重独白
第一部
一
我翻开画册—— 第一页:一幅自画像。 男人,嘴里咬着烟斗, 浓密的胡须垂落, 眼神呆滞, 神情仿佛早已厌倦这个世界。
他低着头—— 不是看你, 不是看这世上的任何人—— 而是陷入了某种私密的、 无人能触及的沉思之中。
就在翻开这画册之前, 我看了一本杂志—— 讲中国的街舞少年: “没什么梦想,” 他们说, “能跳舞就好。” “跳,跳,一直跳……”
古老的国度终于有人, 像十九世纪的法国, 为了兴趣而活。
库尔贝也一样—— 他为绘画所占据, 为肉体、 为大地的分量、 为赤裸的真相所俘虏。
唯有真正着迷的人, 才有可能真正创造。
二
我原本只认得他的两幅画—— 《画家的画室》、 《早安,库尔贝先生》。 前者让我惊愕—— 一个裸体女人站在画家身旁, 像是在看热闹一样。
可那不是现实, 不是谁的画室, 那是一个宇宙的隐喻。 画家坐在中央, 周围是世界的阶层与影子, 仿佛他一人就能绘制人间。
而《早安》—— 那是他走入田野的自画像, 带着画架, 与两个乡绅致意, 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绘画武士。
三
但真正让我震撼的—— 是那些女人。
熟睡中, 裸露着柔软的身体, 乳房饱满如果实, 不是神话, 不是象征, 只是—— 活生生的“存在”。
《世界的起源》, 一幅被咒骂也被传颂的画。
没有脸, 没有脚, 只是一具身体—— 展开,仰卧, 成为历史的入口。
它被床单盖住展览, 你得亲手掀开, 如同撕开羞耻的帷幕。
四
他的风景画—— 狂野,敏感, 像用心跳作笔。
峭壁倒映在水面, 如同记忆映出坠落的形状; 树木托着落日的最后余光, 安静得几乎令人落泪。
那幅《海浪》—— 暗蓝色的浪头撞击岸礁, 白色的泡沫翻腾, 乌云压低天空—— 这不是宏伟, 这是某种哀恸。
而《日内瓦湖的夕阳》—— 是血色的黄昏, 像是灵魂熄灭前的最后一刻。
五
他画花如火焰, 画女人如风暴, 画乡村如圣经诗篇。 但他这个人—— 是一团混乱。
他画自己无数次, 抽烟、忧郁、发疯、 跌倒、死去。 镜子反映不了他, 镜子只会被他占据。
评论家讨厌他, 博物馆怕他, 学院咒骂他。
他推倒了旺多姆圆柱—— 拿破仑的铜柱—— 于是,自己也被推翻。
他为此坐牢, 被禁画, 财产被查封, 家乡拒绝他。
流亡异国, 留着白胡子、 泡在酒精里。
六
但他活了下来。
因为,每个时代的火, 都需要有人点燃。 艺术, 必须偶尔脱光, 才能记起自己为何存在。
有人让他画天使, 他说: “请把天使带来给我看。 我从未见过长翅膀的人。” 于是他只画 能流血的, 能腐烂的, 能绽放的东西。
库尔贝不是圣人。 他是风暴本身。 他是伤口。
但他教会美, 如何站在泥泞里, 也不必退让。 第二部
一
1819年,奥尔南—— 石灰岩山脊,牛铃声,河雾轻浮。 一个乡下男孩,在巴黎石膏像前学习雕塑, 却始终闻得到潮湿泥土的气息。 他用沉重的笔写道: “你把天使带来,我就画。” 可从未有天使降临。
二
于是他画真实的来者: 石匠裂开的手掌, 雨地上低调的葬礼, 满面胡茬的男人,未擦亮的鞋—— 但用巨大的画布去承载, 像神祇,像帝王加冕的场面。 沙龙震惊了。 现实不敲门, 径直闯进了艺术殿堂。
三
他用画刀—— 不是画笔—— 在画布上铺开大地, 如同刚从采石场运来的泥土。 赭石,黄土,铁黑, 笔触如牛筋紧绷。 肉体沉重如花岗岩; 而岩石,也仿佛有了呼吸。
四
然后是身体—— 不理想、不礼貌、不加修饰的身体。 沉睡的大腿, 如月光般苍白的腰腹, 《世界的起源》—— 一首无名、无头的赞歌, 只是裂开的、跳动的真相, 生命开始的地方。 帘子被掀开,评论家哽住, 而历史,开始呼吸。
五
峭壁倒映在灰水中, 浪头砸向天空, 日内瓦湖的黄昏像是流血—— 他的风景, 是人体的气象报告: 风暴从内心吹出, 光像骨头一样断裂, 沉默,成为地貌的一部分。
六
1871年: 巴黎起义, 他加入公社, 帮着拉倒旺多姆柱上 青铜的拿破仑。 监狱随之而来,流亡随之而来, 瑞士的酒吞没了岁月。 画笔被没收, 只剩雪,和干净的悔意。
七
但火种没有熄灭。 印象派借用了他的胆, 后印象派继承了他的分量。 每一个现代的叛徒, 都隐约回响着那个 拒绝圣光的名字, 那个只画能流血之物的人。
1877年,库尔贝逝世—— 但每当一位画家 不再描绘神话, 而转身描绘泥土、汗水、 普通的阳光—— 那位碎石者 就又举起了画刀, 在顽石中, 雕刻出真实的光。
附:《写实主义大师——库尔贝》/何政广 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世界名画家全集)。
吴砺 202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