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下午14:52,乘G348从福州出发,前往黄山。
这将是我第三次前往黄山。一种疑惑是,当我重新审视黄山,我将能看到什么?又能写出什么?
这是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必然有的疑惑。前不久,我写了一篇福州鼓山山岭上的杜鹃花的文章,我觉得自己似乎进入了一种写作状态,就是有点“云中漫步”的自由自在的感觉,即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只是山泉自然流淌的过程。这或许就是长期笔头不停带来的轻松感。
前些天,我无意中发现了我在二OO八年写的一首“致黄山”的散文诗草稿,输入电脑后送进了我大学同学的邮箱。我的大学老师罗售余先生看过文章后说:“我也看了不少写黄山的古今诗,都没有你写的到位,科学,新颖和全面。这是律诗所达不到的。你知道吗!”这些话让我十分感动。
我写诗并没有天分,只是极偶尔冒一下。到目前为止,只写过五首,其中三首找不到了。
黄山作为中国现在人口头上被赞美的最多的名山,奇怪的是,关于她的名诗名文几乎一篇都没有。即使李白写的几首黄山的诗,亦是写得平平淡淡的。
这或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关于黄山的旧律诗作品写不好,新诗和散文亦未见天才之作。这或许是上天安排给我们现代中国人在文学上的一个机遇与挑战吧。
黄山风景区真正为世人所熟悉,也只是明朝开始。毕竟李白是一个特例,是古代唯一的有经济实力行走全中国的山水爱好者。至于明清时期到现代,中国传统诗歌领域,颇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似乎一旦李白没有写出黄山的好诗,关于黄山的名文名篇,自然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空白……
我们现代网络时代已经来临,旅游时代也同时到来了。只是这两者之间,现在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绝大多数的旅游者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的途中,几乎都是在看手机或手提电脑,而对旅途中的风景真正是熟视无睹……
对我来说,旅游时只要走出家门,看到的都是景。即使车走过你居住的城市,你也会发现平时看不到的美景——因为平时你不可能有心情放松的时候,你对身边的自然景色会麻木,会熟视无睹……
我的朋友Esther,看过我写的文章后,在邮件中曾赞扬了我一句:“凡是你走过的地方,都变成了诗。”这句话让我十分感动,我知道我的文字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只是我的文字,让我的朋友们感到了一点我曾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诗意……
我在旅行途中,常常有一种焉然回首时惊讶,对现代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道路不断发出巨大的惊叹;对人类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生物创造的现代文明感叹不已……我此时会像历史学家一样旁观人类,把自己看成几十亿人中一个分子,忘记抱怨甚至忘记悲伤……
想想我们在电视中看到世界各个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生活环境,你会觉得自己同历史学家一样,完全可以进入认为自己是“无”的状态……只有旅行途中,我常常灵魂出窍,升到自己的微不足道的肉身之上,在高空中俯视这个世界……
我去游黄山,风景更多是在前往黄山的途中。真正的目的地景色或许只是这一行程中一部分,甚至较小的部分,这就是我的旅游观。
我在旅程途中,多是长时间注视着车外的大地,这些数百上千公里的行程中大地,往往同我旅行目的地一样,让我感动。此时,我又会被地球地理环境更漫长的历史所感动,体会到不仅自己,而且人类在宇宙中只是一瞬间……
只是如今人类的绝大多数人,在行程中都被网络中呈现出更繁杂和丰富的世界多样性,吸走了目光聚焦点。是啊,相对窗外的风景,网络上世界上各种各样人的照片和故事,过去历史,各种各样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内容——全世界的音像和文字都集在一个小小的电子魔盒中……相比我所热爱的窗外缓缓变化的大地风光,它对绝大多数人的吸引力大得多……
这或许就是未来永远不会再逆转的、人类的旅行途中的变化——人类的大多数不再关注旅途中的窗外风景,而是内聚到网络上成万上亿的别人目光中的世界,通过他们带来的文字和故事及音像……这会充分满足人们永无止境的求新和猎奇的欲望……这大众和潮流性的行为,必然是符合人性基本需求的本能隐含其中……
我只是传统文化教育中来的一个另类……
(二)
天半阴半晴,天空中有部分块状青蓝色天幕。这次我坐在右边窗外。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些年在这个方向的动车上,我多坐在左边,很少看到右边的景色。
3:17,到古田站。天气预报说这两天黄山地区有雨。对我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每种天气大自然都有自己的美,只要自己细心体会即可。客随主便。
一觉睡到建瓯西站。
3:45,左边的阳光淡淡的,景色也淡得很像秋天的天高云淡,世界此刻有点陌生。
建瓯车站周围的山不大,这一带像大丘林地,远山的山色很柔和。云层之下,山体上一半阳光,一半暗影,半葱绿,半淡绿,山峦之间沟道中有细长的田地,使山体显得更柔和……
动车继续前行。山体懒洋洋的,如面包式的绿山,一块连一块,很好看,只是见不到平地。动车向武夷山方向前行。绿山之间的平地越来越宽,小山上绿茶一垅一垅的条带令人想非洲人头发……
山地视野更开阔了。山总是那样孤单寂寞落在大地上,即使春天使她全身披绿——我注视着她们,可她们只是山,你到底要向她们寻求什么……
同行同事们的三岁到五岁的四个小姑娘,天真无邪,生命活力很足,她们完全不会像我们大人那样去追问生命的意义……她们像小动物一样,正完全地满足于生命中吃喝玩乐本身——只有大人,才有那么强烈的生命本能之外的忧患意识……没有比正常年份的儿童更加幸福的人了……
孔老夫子不也是一个儿童吗?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12,到武夷山北站。人们在山水中到底看到了什么?这样不远千里来到旅游地?旅游或许最大意义是,帮助人们从工作环境中逃离几天,把自己放在凉水浸浸,醒醒……
前两天,我写鼓山上的杜鹃花写得有点累了。写作的人,多是很天真、有孩子气倾诉愿望的人——对很理性的人来说,写这些山水有什么用?
只是无论写什么,现在的人们已经没有那么多耐心看完了。这巳变成了所有当代喜爱写作的人共同的焦虑。
我刚在两本杂志上看到了他们摘录的谈读者的文字:
“2003 年10月29日,在英国亚马逊网站上出售的‘领导力’相关书籍就多达14139种。6 年后,该数字又增加了将近3倍,达到 53121种一一清楚地表明在未来很短时间内,有关领导力的书籍种数将超过阅读它们的人数。”
——基思‧格林特,《牛津通识读本:领导力》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5月22日病逝,享年 85岁。在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28部小说,探索了‘欲望、犹太人的生活和美国’。罗斯对小说的未来比较悲观,许多人可能也不赞同他的这一判断。2009 年,罗斯对蒂娜·布朗说:‘25 年后,读小说的将是很少的一群人,也许比现在读拉丁语诗歌的人多,但人数大致在这个范围。’这比较类似昆德拉的看法。1980 年,《纽约时报》刊发了罗斯对米兰·昆德拉的访谈,昆德拉说:‘一部小说并不断言任何东西,一部小说只是探索,提出问题。人们的愚蠢在于为一切都提供一个答案,小说的智慧在于对一切都提出一个问题……在我看来,似乎全世界的人当今都喜欢判断而不喜欢理解,喜欢回答而不喜欢提问,结果小说的声音被人类吵闹的、愚蠢的肯定声音所淹没。’”
路右侧武夷山区的山群,让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陌生感,似与从未见过他们。一片几十米高到上百米高的山峦,一半是黄绿色一半是松树的黑绿色,黄绿色的是竹林,老绿色的松柏色彩是淡的,两种色彩搭配无缝连接,很陌生。
4:28,今天第一次看山沟中水稻田。再向前两山丘之间有百米长宽的平地了,山峦开始远离道路了,有大片的小楼房了……
4:32,快到江西的上饶市了。
前方的天空有些阴。
山峦现在离动车道估计有十几里路远,山体呈青蓝色,如长带不规律的在地平线上起起伏伏。谁能将这山峦在远方天空上剪裁出这样完美的、完全不可预测的起伏跌荡曲线?那里是大地上活生生的《千里江山图》啊……
想到二三十年后,你也许永远不可能再看到他们了,他们此刻的美,更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啊……
只有这样远游途中,看到山峦不断向车后流逝,你才真正体会到生命和时间也在飞快向后流逝啊……
今天我心中总有那么一丝丝淡淡的伤感……
前行。动车再次进入山区,穿行于隧道之间。
现在我无论是生在长途车上还是坐在动车中,我总是感到自己仿佛第一次见到窗外这么美的世界,这么美的山区、平原;它们是那样的美,却又是全然的陌生,即使有些路段上我已走过了十多次……
或许我在不停地观察窗外,我的生命就相对延长了,否则流逝去的时间我根本没有看见……
手机在循环播放法语知名女歌手罗拉‧菲比安的几十首歌曲……一个人一生一辈子唱那几十首歌,不是太单调了吗?歌手是对观众掌声的渴望,或许与听众同声歌唱时,才真正感到了自己的生命存在?如同我只有在长期记录我看到的山水时,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存在一样?
那些伟大歌手不也是用不多的歌曲向观众唠叨了一辈子吗?
无疑,只要生命不止,或许我记录大地上一切的笔就不会再停止了……
德新站快到了。道路边小小的山峦真的美。天半阴,半亮半暗的的绿山,形成一个一个的山凹,他们在大地上像哲人般地陷入沉思之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没有看到我从他们的身边走过……我只是对她们单相思的人类中的一个……
呵,这大自然的美又是多么空洞啊……但她又是那么的真实,因为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她啊……然而,她仍是那么虚幻,只要我一看不到她,这美还真的存在吗?
那些一生写日记的人,一定是孤独的人,其中有些人是准备向历史向后人叙述自己的存在,才去把那些琐碎的事情记下来,如蒋介石父子。
我现在记录车外流动的山水景色,不也是用文字相机拍摄自己心灵的活动吗?不同的是,只为自己看不见的读者们分享这种体验?
今天的高铁上,我的心灵活动像大地上的山峦一样,并是不可预知的……
德新与黄山北站之间的山峦,如绿色大海的波浪不平的起伏着……山不高,几十米高,小山峦之间有章鱼爪子一样细长的田地,这章鱼是人类……
车外出现白墙灰黑楼顶的小楼,徽派建筑模样……
有一股火堆产生的有上百米高的孤烟柱,在小小绿色山谷那样独特,会人想起古代烽火台上的狼烟……人类曾创造了这种报警系统提示,或许是最重要标示——嘶杀、血腥、生命的中止……
但这己是多么遥远的过去啊!现在动车在隧道中飞驰,发出隆隆声响……
过去历史中说的那样的人类真的能存在过吗?
那些戍边的将士怎样在边疆度过他们的一生?没有史料记录他们。可是即使现代有大数据记录的时代,即使我们的一生被记录下详细的活动痕迹,当我们离去,这几十亿人数据积累几十代,这些巨大数据对时空有意义吗?对我们有意义吗?
生命只有在此刻才有意义,才是最美好的啊!这窗外正在飞驰而去的青山在这片刻的美,才是真实的啊!
5:23,窗外低平的丘林,黄山北站就要到了。天阴,无雨。
手机中仍是法国歌后缠绵的歌声,生命在此刻变得缠绵……
(三)
晚上住在黄山市。吃过晚饭,导游带着大家去屯溪老街。832米长的老街。天色已晚。走进夜色中商铺连着商铺,半旧半新,半木板半砖墙的老街。白粉墙,黛瓦,马头墙,传统的文房四宝店,茶店,点心店,酱菜店,街上灯光半明半明,我的感觉十分复杂。
我想起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桐城县老街,同样的木板商铺门面,不同的是桐城老街东门街面上是一米多一些,不多一尺宽花岗石条石铺的下方是下水道的路面;这里多是二尺宽二米长的水泥板式石板铺就路面。我总觉路面是水泥板,不放心地问了商家几次,回答是石板路面。或许路面石料的材质不是花岗岩。
游人不多,半新半旧的街,半古老半现代的商铺。我自己也是由家乡老街上走过童年和少年,变成了现在的半旧半新的中年人……或许,这里对童年时代有旧式老县城街道记忆的中年人,夜色中走在这样的老街上,肯定同样会有伤感之情……
暗色调的夜色中的老街,无由地让我感到恍惚起来……
有燕子状的黑色小鸟不时的在街道上飞过,我与店老板确认一下是否是燕子,回答是肯定的。我已有很多年没有见过燕子,更没有见燕子飞进无灯旧阁楼这一景象了……这更增加了我的感伤。燕归来,也是儿时记忆的归来……
这老街白墙黛瓦,可我看到了一些是现代水泥式的墙面。查了一下资料,才知这条老街在1929年曾被土匪放火全部烧毁过一次。现在绝大部分建筑,都是此后三四十年代仿照过去的样式重建的。严格意义上,这里己是不到百年历史建筑的老街啊,只是保留了旧式徽式建筑一些风格……
漫步老街上,意外地接到了家乡儿时朋友成的电话。好些年没有联系了,成今晚和几个中学同学聚会,特的打来电话……儿时,我曾多少次与成一道穿过桐城东门老街啊……
时光流逝总是让人悲啊……
吴砺
201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