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上就有加减乘除,可见这些算法有多基础。人生说起来复杂,处起来也简单,有时就如一道小学数学题,用好加减乘除就成。 也许,生命的前期得用加法。 处于开始阶段,难免像荒地,还没长出什么花草;难免像空仓,还没装入什么货物;难免像涌泉,还没形成小溪前去历险;难免像浮云,想化成雨点去跟万物亲密接触……怎么也得加些伙伴,加些经历,加些发现,加些感受,就是再想永葆赤子之心,也不能不告别稚嫩走向成长,告别单纯走向丰富,从而不辜负这一个个日子的叠加! 可到了生命的后期,就该多用减法了。 就是草地,太芜杂了,也难免多纠结,多腐败,多蚊虫——这些可得好好减减,免得狼藉不堪;就是仓库,烂的要清理,不满意的也该换换,可有可无的适当删减。尤为重要的一点:存储的目的就是有机会用出去——最好是在濒死时,仓库里只留着些貌似永恒的私人化的陪葬。当然,做溪流久了,也想停下来,成潭成湖成海洋,享单纯的静谧,减求索的艰辛;而化云为雨不失潇洒,也多奇遇,但雨就是雨,云就是云,不能总是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一会儿雨一会儿云的,得找准自己的定位,或像雨一样渗入某棵花草的血脉,或像云一样融入蓝天不留痕迹,好回归纯粹,安享晚年。 有些时候,就当用乘法了。 如窥见真谛玄机,如收获奇思妙想,如体验迂回曲折,如感受明月清风……只加进自己的心灵之仓太狭隘,分享给身边亲友是不是就有了蔓延生长的可能,就多了留存于世的凭借,就使得它自身不至于因某一个体生命的终结而受影响。 显然,乘法最能扩充生命的外延,甚至将灵魂不断升华。 为什么隔这么久,我们还能瞅见老庄他们的身影?为什么隔那么远,我们还能听到宇宙那边的呼唤?就因为乘法的存在,让人生多了无限或永恒。 那什么时候该用到除法呢? 像青春期的烦恼,像更年期的病痛,时常就以加法增多,还以乘法升级——这类东西总像苍蝇蚊子,繁殖能力极强。若是只用减法,那得多累啊,还不可能减成0,除非减去生命——这就要看到没到那合适的时候。一般情况下,皆属不负责!因此,除法的意义就显现出来。 看似不断叠加甚至泛滥到无法控制的不良情绪或感觉,多历几回除法,也就没那么恐怖了。就是除不尽,或不宜减去,也无妨啊——生命本就像容器,可以成湖,也可以成海;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可以去山谷,也可以去草原。那些烦恼,那些苦痛,若是容得下,若能看得淡,除不除,减不减,也就无所谓了——超脱原来是人生最好的除法。 小学数学题里,不乏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人生这个题库里,也少不了这样的题目。不同的是,小学教材先易后难,层层递进,而人生呢?却不管难易,不分先后,或拘谨,或任性,没个常理。倒有这种可能:你还没学会加减乘除呢,却先遇到这样的题目;要不,题目印刷不清,也或者就是你粗心,加减乘除的数字不对,结果哪里能全对,有的多得分,有的少得分,还有的就是0分了…… 想来,做人得有信念,得靠运气。而人生之路上,得与失的困扰是少不了的,不妨仰仗好习惯的支持。至于能力,要算每个人自行研发的武器,只是用来对抗,用来损耗的,不是能拿来贮存的宝物。 因此,我觉得:每个人一生,就是信念加运气减困扰再乘习惯除能力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