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8243
- 积分
- 3774
- 威望
- 25
- 桐币
- 473
- 激情
- 682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31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4-10-28
荣誉会员
 
- 积分
- 3774

 鲜花( 13)  鸡蛋( 0)
|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极其推崇张英的《聪训斋语》家训,并将其与圣祖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相提并论,称其“教家者极精”“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足见张英家训的价值,及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m* L4 }2 z7 p4 B! f0 m9 l( L+ `% ~2 U% K1 H% _) C% Q- K
张英(1637-1708),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曾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为康熙朝政坛上之风云人物。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后来位极人臣的儿子叫张廷玉,张家可谓权倾朝野。康熙曾评价张英“老成敬慎,始终不渝,有古大臣风”。
# i b/ l. Y3 A! Q6 E4 l$ f5 |# U$ m+ e2 f
张英虽位高权重,却始终以“敬慎(恭敬谨慎)”处事。某日,张英穿朝服出门,却不知当天是一个忌日。此时,巷口有一人说到:今天是忌辰。他听到后急忙回家将朝服换掉,对这个提醒的陌生人心存感念。即便是在他晚年退居乡里时,也处处以居家老人与乡民来往,即使出行路遇担柴人也会主动让路。张英能做到如此谦让,与其为人处事一向谦虚谨慎密不可分。他以此为家训教导家人,在写给子孙的《聪训斋语》讲到“治家之道,谨肃(谨慎恭肃)为要”。他告诫子孙说,你们既然都享受了衣食富足无忧的福泽,就更应该做到敦厚谦谨、慎言守礼。这便是张英富有远见的地方。他深知“一家温饱,千家怨忿”,位高权重之家更容易受到各种责备、妒忌、怨尤、毁谤、讥刺等攻击,“有荣则必有辱,有得则必有失,有进则必有退,有亲则必有疏。”! x8 v+ D( Q% A
6 u! j8 U# L9 q0 q 如何做到谦虚谨慎?张英以古语“终身让路,不失尺寸”的道理教诲子孙,也就是一生懂得谦让的人,最后并不会有什么损失。想要做到“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且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他告诫子孙,一个人只要一言一行都想着有益于人,而不是有损于人,人们就会望之如鸾凤,视之如珍贵的人参茯苓;必然会为天地所护佑,鬼神所折服,而享有更多的福分了。因此,只要能一直保持谦和谨饬的作风,人们自然会诚服,自己的名声也会逐渐响亮。; k5 ?& |' ^) L z H. { s6 K' n
- t0 ]# }' I. h5 v6 p( }
张英在《聪训斋语》家训中再三强调谦让有益无损的道理,并直斥世人所认为的对人谦让就会受人欺侮的言行是十分荒谬的。在他看来,自古只听说忍与让能够消除无穷的灾晦,却没有听闻忍与让会反招祸患。他深明“吃亏是福”的辩证哲学,“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凡事最不可想着占便宜,一个人把便宜全占了,则人们的怨恨也就集中于他身上;待把便宜丢掉,人们的怨恨也就随之消弭;“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常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气和”。, d; k2 C' j# y7 s) Q
) S) l1 ^8 E$ i; W& Y" q8 P; K1 G7 X 张英的这些家训在后世子孙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子张廷玉便在给儿孙的家训中自述对《聪训斋语》家训“终身诵之”,并在为官处事中进一步发扬了谦虚谨慎的作风。2 U4 ^& W7 ?/ |7 G% L
7 v" c: {. `. v; B9 H 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参加科举考试,举行廷试后,考卷进呈雍正皇帝,被钦点为一甲探花。待拆卷后,雍正才知他是张廷玉之子,遂遣内侍传谕张廷玉,告知其子得中探花。张廷玉随即觐见皇帝,表示他家“世受皇恩,无所不极”,对其子取中探花坚辞不受,并请将此功名让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义,遂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并宣谕对张家父子大加赞赏,以表彰其“谦谨之诚”。上谕中对张英子孙三代充斥赞誉之辞,称张英为官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对张廷玉则以上古虞舜时期的名臣皋陶、夔相期许;并赞许张若霭秉承家教,能有这样的成就不仅是张家的喜事,也是国家的喜事。这显然对张家谦虚谨慎的家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X* y3 B# Q5 M0 S7 X; x
7 X7 k& F0 A+ K
张英家族深受康雍乾三位皇帝的青睐,素有“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等赞誉,这与张英“治家之道,谨肃为要”的家训不无关系。后人曾谓“张氏当隆盛时,其子弟无不谨敕谦约,可为大臣家法”。曾国藩亦将张英的家训寄予侄子曾纪渠,并赞许侄子“恭敬谦和,德性大进”。这也算是张氏家风的深远影响。
7 i. p. c$ {% W2 {& t7 A' j' J% `/ Q h3 n4 z% x4 c( m
来源:安徽文明网- V2 o4 G3 R6 {' [4 Q
作者:郑清坡
; @* ]6 ], l' b* e/ a$ E
" Y4 I- k8 w3 [( k8 w4 x; v+ B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