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J& b8 K0 A 桐城文庙,位于桐城市最繁华的闹市。得有点耐心,慢慢走过许多千城一面的建筑,走过商业中心那些喧闹的店铺与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市中心这不算宽阔的广场,这建筑定会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与边上那座设计新颖前卫的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一起,更是形成鲜明对比。这令人不禁联想到卢浮宫与玻璃金字塔为伴而产生的视觉与思想的碰撞。 + N7 w# ~4 W2 B& P' c 0 A, ]" J; x) g. ^3 J 走进文庙门楼,彻底避开各样的喧嚣。门楼上“文庙”二字“韵”、“力”、“意”、“法”兼备,正是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全国各地都有文庙,尤以山东曲阜与北京文庙最为闻名。虽说规制大同小异,但多亏了“三馆免费”,桐城文庙是不收费的,且没有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那般人山人海。' p% r0 s& F d0 J
! U3 i) V) c; \) i! C, U4 M“朝圣”与祈福 8 Z+ s" }. _. q, g# ?; [: I X9 H. p" X2 z2 M1 U! c
据说,这文庙也有人多的时候,只在高考前几天,有些从各乡镇来桐城考试的学生会来文庙,沾些文气以期高考有个好成绩,这可以算是一种高考减压的途径或者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 $ ?) @: T# g1 @: x2 X1 ~' l; H. F+ X! H# l: r! X
朝圣也好,祈福也罢,总归是要穿过棂星门,走上泮桥。这也是文庙的普遍规制:棂星门内为文庙中轴线建筑群的第一进院,正中隔着泮池和泮桥,同大成门相对。“棂星”是古时祭天时首先要祭的五谷之星,棂星门放到孔庙意味着要像祭天那样尊重孔子。“泮池”一名源于西周时诸侯设立的大学“泮宫”。《诗·鲁颂·泮水》云:“既作泮宫。”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泮宫即学宫,泮水为学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形。老百姓叫泮池为孔子的洗墨池,后人出于尊孔,把泮池作为文庙水池的专用名称。泮池上建跨池之桥,名泮桥,因泮水而得名,平时封闭,不许一般人跨越。泮桥虽被叫做“状元桥”,但据说以前秀才便可上桥。昔日“桐城派”泰斗与学子尊崇祖师的朝拜之桥,现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美好愿望的祈福之桥。9 i% e* q, ?3 f
! G7 D5 Y* r) k6 w4 `& i' d! ~美的旋律 " X3 k! ~* a& B1 Y& F, W( F4 P6 o1 P: p( `% v5 o0 c# d
大成门后,便是主体建筑大成殿。几乎所有文庙的主建筑都称作“大成殿”,祭拜的都是孔子。据桐城市博物馆馆长吕昭文介绍,桐城文庙的大成殿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式大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广24.2米,深15米,通高17米。其梁架结构和斗拱运用采用了宋辽金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术,其中尤以宋代斗拱大木技术为目前全省发现孤例。 / R/ y( u5 I* B; o . W. ^) q I, D' b) b0 ?; u# y 其中,华拱成象鼻形设计十分巧妙,直接承托檐檩。平身科明间两攒,次间一攒,皆出60度斜拱,用一攒斗拱巧妙地两次缩短了檩条受力点的间距,使其承受力加强。1986年,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单士元、郑孝燮、张驭寰等先后考察桐城文庙,对大成殿斗拱大加赞赏,称其为“美的旋律”。- {) s( @5 m/ X4 Z0 G% }0 q
$ m- n) N& |, `* t. H! z
与通常我们所见的供奉牌位不同,桐城文庙大殿内供奉有孔子及其学生塑像,包括孟子、曾子、颜子、子思子等。这些塑像是由江苏专业泥塑师制作,不知造像者是有意表达对孔子的尊重还是无意而为:孔子像的冕旒珠帘达到了12条——按照“天子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的说法,应该是天子之冕。$ d: A6 m5 b6 S# I( A% p. p% D1 R
$ q- b" W9 \; s: u1 n. [作者:何飞 潘月琴 9 ?* r. p2 f2 j' O. i3 l/ z$ f9 l/ Q0 A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