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9329
- 积分
- 64
- 威望
- 2
- 桐币
- 91
- 激情
- 472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9-2-28
荣誉会员
 
- 积分
- 64
 鲜花( 4)  鸡蛋( 0)
|
剃头匠人,俗称“剃头的”,学名理发师。
村子里走村串户,挑着剃头挑子,给别人剃头的王师傅,八十多岁的时候走的,离世已有十多年了。
“哥虽不在江湖,但江湖上仍有哥的传说”。这话说的很幽默,有调侃的语气,也有满满的褒义。王师傅就是这样子的。到现在,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以及让王师傅剃过头的人,叙述起他的事来,还是津津乐道,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王师傅,也有人习惯的叫他王剃头的。怎么称呼,他都不在乎。
王剃头的,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算是个“帅哥”,。中等个头,满头青丝大背头,大脸盘子四方形,人长得厚实。一年四季“清丝丝”的,即使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也拾掇得干干净净。他有个习惯,只要不剃头时,总是要将身前身后仔细拍打一番,还时不时地用双手将头发向后捋一捋。真是“爱美之心无处不在”。
他是村里唯一的理发师,从年轻时起,就给人家理头发,一直理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集体时代结束后,才收起剃头挑子,改行在家种责任田。
王师傅手艺好。他那剃光头、理高桩头(寸头)、剪满发、修头发(给女同胞和儿童理发)、光毫(刮脸)、掏耳朵、剪鼻毛技术是相当的娴熟。
他所在的村,规模不大,只有千把人口,给他包头的,大约二三百人。每个人头,一年收两块还是三块钱,记不清楚了。平时是不收钱的,到年底各个生产队分红时,他才去农户家里收账。所有是他包头的,一个不漏地上门要钱,对少数困难户家里的钱,则分文不取。
王师傅记性好。他包的头是半个月理一次,不管你的头发长得快,还是长得慢,只要到了半个月,他准会到你家里,给你理发。他的这种德行,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做“诚实守信”。
王剃头的,能说会道,嘴皮子厉害,他最著名的段子有三个。
第一个段子,诸葛亮的母亲姓什么?周瑜的母亲姓什么?赵子龙骑的马,是公的?还是母的?
答案一般都是在头快要剃好的时候揭晓。只见他解开围在剃头人身上的围裙,朝一旁用力抖抖粘在上面的毛发,不紧不慢地说道,“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周瑜的母亲姓季。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周瑜在被诸葛亮气死之前,曾仰天长叹,既(季)生瑜,何(必)生亮!”
至于赵子龙的马是公的,还是母的,他回答得很干脆,非常肯定地说,“是母的!因为《三国演义》上经常提到‘赵子龙单枪匹(B)马闯敌阵’,所以他的马是母的。”
他的这个段子,常常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第二个段子,为什么放屁会有不同的声音?
“蚕豆一个脐,放屁打炸雷;安豆(豌豆)一个眼,放屁作铳响;大麦两头尖,放屁臭上天;小麦一条沟,放屁臭悠悠。”这是王师傅的顺口溜,他说,“蚕豆、安豆、大麦、小麦,都是作气的东西,不能多吃,吃多了,肯定会放屁,而且,放屁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大家听着这个段子后,感觉好像是那么回事,直夸道,“你真过劲,晓得的东西真多!”那王师傅不置可否,只是“嘿嘿,嘿嘿”,笑了两声。
第三个段子,抽烟因人而异。
六七十年代,农村市场上卖的烟,有“东海、玉猫、大铁桥、丰收(白纸包)”这四个牌子的香烟。王师傅绘声绘色地说,“县里干部水上漂,公社干部捉玉猫,大队干部驮把锹,社员腰(口袋)揣白纸包”。意思就是,县里干部抽东海香烟,公社干部抽玉猫香烟,大队干部抽大铁桥香烟,社员抽的是丰收香烟。
说完之后,他问周围的人,“你们讲,可是这么回事?”大家纷纷点头,一言不发,表情木然。
………
过去,农村的木匠、瓦匠、铁匠、篾匠、盖匠(锯木头和锯木板的人)、剃头的,等等,除了做好自身的手艺外,还要会一点其它方面的才艺,比如拉拉胡琴、吹吹笛子、说说故事、讲讲笑话,起码要会一两样,目的是为了扩大影响,增强亲和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而这方面,也是要下功夫的。据说,念了一两年私塾的王师傳,就非常喜欢看书,有人见过他家里收藏了不少线装古书。
怪不得王师傳有形象、有气质、有学问,原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