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3|回复: 0

[散文] 《文艺复兴的巨匠——米开朗琪罗》(上)

[复制链接]

6197

主题

1516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483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7-1 15: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艺复兴的巨匠——米开朗琪罗》(上)



                                                                                                                    (一)


翻阅《文艺复兴的巨匠——米开朗琪罗》。/何政广 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世界名画家全集)

关于米开朗基罗的故事,从青年时代起,我也看过一些,他的雕塑作品如《大卫》《摩西》等照片,在美术史普及本中随处可见。他本人似乎是人类文化史无法回避的人物。

我对米开朗其罗感觉复杂。有的人是“花痴”,米开朗其罗就是“艺痴”,真正是用一生去努力,做一门学问和功课——太苦了一辈子……

其实人到中年快退休的时候,就更理解米开朗基罗。人生太快,一门心事做好一门专业时,生命瞬间就到了尽头,根本没有时间想要更多……

我先看书中第一第二页,惊讶地发现,书中说米开朗琪罗活到八十九岁。我过去有印象他长寿,但没想到这么长寿;书中说米开朗其罗有同性恋的倾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有人这样说。这样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巨人中竟然二人有同性恋倾向,这让我震惊……

我知道,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不少人都是双性恋,当时在古希腊并没有大惊小怪……

我再回到第一页,米开朗基罗的肖像画。我是第一次见到这张肖像画,不知道这是同时代的人为他画的,还是他的自画像……这画像,与我过去对米开朗基罗心中的印象很不一样。我过去好像是从未见过米开朗基罗的肖像画,这也很奇怪……

这张肖像画,是黑白色调,只是白色中带着淡淡的旧纸张的黄色……这是削瘦的四十至六十岁的人形象,我甚至判断不了他的年龄……

让人有点心惊的是,画家将人物眼睛,几乎画成了没有眼珠的黑洞。只有细看,左眼有一点点眼白,而右眼在阴影里只有黑洞……长脸,不整齐的三角胡子,全黑的没有细节的衣服,背有些驼,侧身接近三角形构图。画家侧脸,眼光朝前向下,显然他什么都没有看,只是在出神的陷入了沉思……

只是他侧坐着双叉的右手下垂,这是有力的做粗活的人的手,食指似乎不自然的僵弯曲着……

这张画像给我第一感觉很不好,像是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有种怪石嶙嶙的感觉。再细看,这个人虽瘦,却是有强大的内心世界的人,一个生活在自己内心世界,倔强倨傲的人,他像是一个孤独的大山立在大地上……一个干瘦的丑老头……

只是为什么他的鼻子很大,是挺直的?我记住早些年在《大画家》中看到的故事中,米开朗基罗和人打架,被另一个更粗暴的家伙打塌了鼻子……

《巴克斯》(14961497)这是人性化让人印象深刻的雕塑。那酒神喝得全醉到半傻了,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艺术家22岁时的作品,这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天才。

《彼耶达》(“悲恸”的意思),又名《圣母抱耶稣恸像》,让你无法相信这是一个二十四岁的艺术家的作品。这真正是让人感动到落泪的雕塑。我不禁怀疑,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人怎么可能对悲痛了解得如此痛入骨髓?尤其是圣母的面部神情,那是痛到了完全麻木不仁的表情,仿佛圣母自己也完全死去了……

这是有史以来表达人类悲痛的顶峰之作的艺术作品,又是一部诗意化了关于死亡和英雄的史诗。圣母如泰山一样,坐在椅子上,而逝去的干瘦耶稣躯体,如无重量的羽毛,轻轻落在圣母的怀中和双腿上……

圣母面容,如此之年青,表达了雕塑家自己心态的年青……若是将圣母雕刻成中老年妇女的形象,决不会有如此强烈地震撼人心的效果……

我注意到这雕塑中圣母的左手朝天手掌摊开,这让我想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稣也是左手摊开的。由于达·芬奇创作这幅画的时间是1494年~1498年,而米开朗基罗这雕塑创作于14981499年,而且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坐姿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坐姿,闭上眼睛的面部表情都非常的相似……

——我几乎可以猜测,虽然我没有见到任何资料做过这样的猜测:米开朗基罗这座雕像,是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获得了巨大的灵感……

达·芬奇也将圣母的母亲圣安娜,画得比圣母还年青……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位大艺术家,都不约而同的将女人的心灵美,通过年青美丽女性的面容来呈现……

《彼耶夫》中圣母,如同华丽的、高贵的拉斐尔和达·芬奇式的作品中的圣母……也是年青的米开朗基罗的经典作品中的形象,而此后,中老年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就缺少了这种对生命所持有的诗意年青的气质……

《大卫》(15011504年),这几乎出现在所有的美术教科书上的作品。我这次在这本画册中,看到了一组细节图片,重新看到这个雕塑作品的照片,仍然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的确是力大而笨拙、未受教化的少年形象……紧张的肌肉,敏锐而可怕的眼神,骄傲而庄严,通过强壮身体和动作,表现出了人类的青春期初生牛犊勇往直前一切的精神面貌……

男性的形体美,在米开朗基罗的手中凿出,并且达到了几乎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是可以与古希腊的“断臂维纳斯”相比美的伟大作品……

我忽然觉得这“大卫”下垂的手,和这本画册中米开朗基罗画像中的手势十分相像……

《大卫》所呈现出来的人类英雄气概,势不可挡,而无畏而愤怒的眼神,真正如天神般的决绝,我不由想起了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

这是艺术家29岁时完成的作品。

看完这两座雕塑作品的照片,我不由感叹,即使当年米开朗基罗在三十岁的时候死去,他也已在人类历史上永垂不朽了……

我看完画册中所有的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照片,我觉得米开朗基罗三十岁前的这两件雕塑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是他所有的作品中最高的两座高峰……即使是后来的巨大工作量的《西斯廷礼拜堂天篷壁画》和《最后的审判》的成就,都无法超越他三十岁以前的这两件作品——因为少了这两件作品中的青春活力四射的美……

我个人觉得古希腊雕塑中,雕塑女性形体的美,达到了人体雕塑艺术最高峰;似乎古希腊男性形体雕塑,并未有登峰造极之作……直到米开朗基罗《大卫》出现,男性形体雕塑,才达到了人体雕塑艺术最高峰……

我忽然想起我大学时代的同学吕维民先生。我觉得大学时代的吕维民,无论身材和长相,甚至面部表情,都仿佛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当年的模特儿……

吕维民先生十几年前,曾在当年的美国前五十强的企业好思买公司中担任过副总裁。一个外乡人,当年能够在美国融入这样大公司,大概也有一点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的精神状态吧。

这本画册中,梵蒂冈的教皇礼拜堂(西斯廷礼拜堂)天篷壁画有众多的照片,我第一次看到了这么多张分图的图片,这些全是肌肉雄壮的男女主角画面……

这幅作于15081512年,面积为4023x1340cm,达五千多平方米的画面,全是米开朗基罗仰卧在头顶上画了四年,这是巨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强度啊。那么干瘦的男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和超强的体力啊……

这些画面,真的很像中国民间的传统画面,具有民俗文化的风俗风情,有民间的大红大绿的色彩和戏剧表演形式……

《摩西》(15131515年)中的摩西的头像,我总觉得很像米开朗琪罗本人……

我不由心生怀疑,米开朗基罗的一系列的所谓的伟大雕塑,对我们人类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有它们和没有它们,对人类社会真的会有影响吗?

这个问题问得似乎十分的愚蠢,只是——我们现代社会中国人,有几个人看过汤显祖的《桃花扇》?没有看过,又怎么样?

我不由想到,我走在无数人涌动的大街、车站、机场,或许不知不觉间,见到过上百万人陌生的面孔……他们中,会有无比美妙的身材曲线和出众的容貎,只是百年之内,他们一定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化成尘土和空气……但是,米开朗基罗的手凿出来的仿人类的石头躯体,却永远不会再在人类还存在的世界中消失了……

我忽然想起,这三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艺术家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他们最出色的作品几乎都是圣母圣子像和雕塑。他们都是同样的从幼年失去母爱的人:达·芬奇五岁离开生母,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都是六岁时失去了母亲。

这或许是他们用宗教文化中的圣母圣子表现母子感情的作品,呈现超级天才们的敏感和表达能力,不仅感动他们的那个时代的人们,也感动了其后的五百年中的人们,还有现在的我们……

这是中国民间所说的“真情假戏”,作品是“假戏”,流淌出来的是人类共有的“真情”——这或许是这些伟大艺术品的价值之所在,我们的情感,在看到这些作品时产生了共鸣……

这些天才可以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在人类社会中永生,这仍是让我们这些凡人所敬慕的事情啊……若是能精神上不朽,即使肉体会时间一到,化成烟土消散,这仍是令人向往啊……

可是,对我们这些凡人,何处入门呢?可望不可及啊……




                                                                                                                     (二)


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说过,死亡孕育了美,因为生命短暂,终有一死,人才会更珍惜生命本身。

米开朗基罗创作出了艺术史上那苦涩而又醉人的或许最富于深刻象征意义的伟大作品;他的深邃来自于信仰,来自于对灵魂宗教上永恒关注的热忱。在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时代,米开朗基罗陶醉在救主信仰那惨淡的光明里;而达·芬奇和拉斐尔,只是借宗教故事讲人间。就此而言,达·芬奇和拉斐尔更具有近代人性格、气质和观念方面;相比之下,米开朗基罗的意识体系是保守的。

米开朗基罗无意间,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宗教之外的人性一面。《沃尔林古典艺术》中这样说:“西斯廷礼拜堂内,米开朗基罗指出了一个对中世纪具有深远意义的论题:人体之外不存在美。”他一生的创作,以裸体出现者又占绝大多数。米开朗基罗开始以人体是最好的艺术材料,一切的美都蕴涵在内,米开朗基罗将这种理论推向了极致。

希腊的宇宙观,是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米开朗基罗通过他作品中人物,脱去人类的衣服,使人类走回古希腊对人体的赞美。米开朗基罗借宗教故事,讲人体美,人自身的伟大。

间接的,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这种精神的最高体现者之一。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在宁静中蕴含着极大的紧张和不安,但临场不乱,全神贯注。他“优雅”的站立着,强壮的躯体,协调匀称,稳健的动势,牢靠扎实。大卫的眉心,纠结起伏的情绪变化,凝视双眼之间,透露出的深邃的恐惧、愤怒、倔强,大卫在带着凡人的恐惧,却果决地去迎击挑战。

这些都在 “宁静”中展示,既有古希腊艺术的肃穆典雅之美,又表现出了比古希腊作品更强大的男性的神一般的体魄、气魄和力量。这是年轻的米开朗基罗血气方刚时的作品,尚未被基督教的悲观主义所渗透。

    《皮耶塔》属于悲剧式的艺术品,作者对悲剧性的传达采用匀称的,均衡的、稳定的三角形构图,通过沉静、肃穆来表达悲痛,这是一种无声的、崇高的悲痛。圣母安详、平静,仿佛沉思的哲人。圣母

的脸,是年轻美丽的面孔,没有眼泪,没有扭曲,但却有悲痛的全部深度。

   一生一死,一静一动,把希腊雕塑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单纯和崇高、简洁和朴素,体现在作品中,它是一部达到完美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在诗歌中写道:“最优秀的美术家在一块大理石上也不能创作出这块大理石的外壳之下所没有包含的形象,因此,听命于美术家的创作天才之手,其功绩仅仅在于把形象从外壳之下解放出来。”

他在另一首诗中说道:“圣母,好像是美术家的想象力把她那生动的外貌放进一块坚硬的岩石里,然后再敲掉多余的石头而获得的,哪里敲掉的石头越多,哪里也就越显得突出和鲜明。”

米开朗基罗并不仅仅追求希腊雕像的和谐和宁静,他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表现了充盈在人体中的生命力之美。无论在绘画和雕塑中,米开朗基罗都追求一种粗犷的力量。


他的一首诗中写道:“任何时候一种美,只要他是为那些有悟性的人所看到的;它就比其他任何东西更接近于那种发源天国的美;而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均来自天国……我的那双如饥似渴地寻找美丽事物的眼睛;以及我那如饥似渴地期待神恩拯救的灵魂,除了对美的事物进行沉思默想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使自己享受到神游天国的乐趣。”

米开朗基罗在晚年时说:“在多年探索之后,在已经接近死亡的时候,聪明的艺术家才做到了在坚硬的岩石上具体表现活人的最完美的思想。”

米开朗基罗关注的,不仅仅是如何发现和表现富有力与美的人体,他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人体,去显现人类的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

                             (三)

这次我弄明白了米开朗基罗在“神造亚当”中讲了什么。画面左下角地上的亚当,与上帝在空中相遇,此时的亚当还只是一堆肉体衣架空壳,身体是个毫无生命的躯壳,直到上帝赐给他灵魂和精神,这身体才成为了人;当上帝与亚当四眼相视,上帝的手指与亚当的手指即将相触,那代表“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的两只伸出的手指,是成就亚当生命的象征,人类后历史就这样在这个宇宙中开始了。

这让我想起了“狼孩”传说,刚出生人类婴儿被狼养大,就是狼;被人类社会哺养,便被注入了人的灵魂。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艺术表示了对生活的关心和热爱,赞美了人对生活的积极思想。虽然创作的题材还是宗教故事,但已把宗教故事现实生活化了,宗教题材的世俗化、现实化。挂羊头, 买狗肉。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不但重视表现现实生活,而且把人当成生活的主人,此外,为了真实的反映生活,作品中开始加入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

米开朗基罗和提香一样,也是长寿而多产的大师。他们作品不同的是,一个主要让男人脱去衣服;一个主要让女人脱去衣服。


吴砺

2019.6.28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