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9|回复: 0

[散文] 《北欧表现派先驱——蒙克》(下)

[复制链接]

6222

主题

1521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520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19-8-6 15: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欧表现派先驱——蒙克》(下)



                          (八)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一批最有创新精神带来革命性画家的画家,竟然相当比例是半道出家的,因为极端地热爱而终身投入绘画的,他们没有被传统束缚,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传统,他们天才是自发的,但多是因为太没有规矩,而遭社会的排斥……

这本书中用几页的篇幅,揭示了这一小批创新者最初不为社会接受的人生悲剧:

“濒临深渊的愤世之辈

要想达到这个地步,要先摒弃一切艺术创作的规范。从前一幅传统的画,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而19世纪末,那些艺术的革命者们都亲身经历到,  他们主观的作品在社会上乏人间津,极少有意气相投的朋友支持他们的看法。在需要认同与追求真理的矛盾与挣扎中,  他们的作品没有买主,也找不着赞助人,  更没有荫庇他们的艺术机构团体,因此被迫成了当时艺坛的独行客。这些独行客,  由于没有长期的像其他艺术家一样落脚在一个地方,  他们毫无保障地遭到激烈的批评,  特别是那些不在巴黎,而在巴黎外圈,在OstendeNuenen或是BrehatBernLund或是Oslofjoird 海边工作的一些画家:如詹姆士·安梭尔、文生·梵高、艾恩斯特。约瑟夫森(Ernst Josephson)  菲地那德·荷得勒(Ferdinand Hodler)  卡尔,佛得烈克·希尔(Carl FredrikHill)、爱德华·蒙克等。他们的艺术创作完全与画廊、学院、国家艺术机构的标举,截然相对,  这些作品被批评为是自刨的,  没有目标的,  基础不稳的,可怕而危险的创作。在他们展览的地方,  没有公家的收藏机构去买画,也不准颁赠任何奖章给他们。画展开幕时,  也没有像在柏林正式的画展开幕时一样吹奏军乐。

艾恩斯特‧约瑟夫森是当时瑞典 艺坛“反对派”的一员,他激烈地抨击学院派。由于他对艺术同僚这种敌对的态/磨太过激烈,  火药味极浓,而遭别人孤立,  被迫退出了“反对派”。当时象征维护社会秩序权威的,还不仅是那些市民阶级,连艺术界的人士,  也是如此,  例如在挪威,有位作家波若森(Bj rnstjerne Bjrnson), 1891 年曾经呼吁应当取消刚颁发给蒙克的一项国家奖学金,理由是,蒙克有病(实际上当时是蒙克健康状况最好的时候)。1892 年,一项蒙克的画展(展出的作品包括《病中的孩子》),  在安东。韦纳的授意下,遭到柏林艺术家协会以“无价值的活动”为名,在开展之初,即加以封闭。

安梭尔,  在布鲁塞尔的分离主义团体“XX”中受到鼓励与支持,  然而当他一再坚持他那种主观性的绘画创作后,  也遭 到了团体内其他成员的排挤,  在离去之前,  他曾经这样说:  “当人们嘲笑或诋毁我的时候,我真是痛苦莫名,这种行为在一般中产阶级中是司空见惯的。当时我曾学着对这些事充耳不闻,但是这种感觉永远无法抹煞。”安梭尔被迫扮演殉道者的角色。这种伤害加深了他对群众的仇视:  “我坚持寻求激烈的效果,  尤其是那些具有活泼色彩的面具。我喜欢这些面具,  是因为它们能够伤害到那些待我甚苛的广大群众。”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时,  三十五岁的安梭尔已经是精疲力竭,  毫无斗志了,  这是他个人悲剧的结局,也是一个艺术家在个人与社会间的冲突中奋力挣扎,而终告 失败的例子。

当约瑟夫森受到社会的冷落时,  曾经写信给他的同僚,陈述一位艺术家,  由于拒绝依循别人的想法与期望,而遭排挤的绝望光景,他写道:“我认为,  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是多余的,而且说真的,  我对整个社会毫无用处,-…的过活吧!亲爱的朋友们,请不要恨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好意。”

这是当时一个走投无路的艺术家的写照,约瑟夫森曾经叙述道:  “大家都对我们厌倦,我们也因为自己是多余的族类而感到沉重。”梵高也说过这样的话:“我在大家的眼中是什么呢?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或者一个怪人,还是一个令人厌恶,  在社会中毫无地位的人,  是卑 贱者中的卑贱者。”数年之后他又把自己比做是“被逐出社会门墙之外的娼妓”。

安梭尔所提到那些受过教育的市民阶级尖刻的嘲笑,并不仅是他自己的经验。1886 年蒙克在奥斯陆 展览《病中的孩子》时也同样遭遇过这种“谩骂与嘲笑”;1903 年他描述了在巴黎独立画廊参展的情形:  “展览室里一直是挤满了那些发出尖锐谩骂与嘲笑声的人群。”人们同样以“惊叫和嘲笑”对待荷得勒的作品。高更描述他的作品《党徒》展览时的情景,也说:我的画面前訶至到处是谩骂之声。“群众这种表现的含意实际上是在意图维护他们已经动摇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自信。

群众拒绝这类艺术创作的症结是在于他们认为这些艺术家企图传播他们的“恶意”,以荷得勒为例,于蒙克《病中的孩子》在奥斯陆引起震惊的同一年,艺术评论宣称他的画是“有计划的企图破 坏人类健 全的理念和良好的鉴 水准”。

谁若企图伤害人类健全的理念,便被贬为是不正常的人,除了说他病了之外,别无其他理由。梵高曾经说过;“人们看到我大笔挥洒,  创作出他们所不能领会的作品,就认为我这样的人是个疯子。”荷得勒的画,也曾被称之为是“病态”:在这一方面,对蒙克的批评是“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之下,他轻率地散布不正常的思想。是的,他是个病人!…而且坚持不放弃他那些错乱的想法”。

一个崇高强大、安全及进步的社会中,对付这一类特异独行之辈,  阿尔(ArIes)(法国南部城市)那一群具有正义感的“正常”市民们做了最佳的示范:他们以一封递交给市长的联名信,成功地把住在当地的一位艺术家——梵高送进了疯人院,囚禁在斗室之内。在周遭充满蔑视的环境中,也难怪像梵高这样的人会觉得在疯人院比在外面要好过些。他那些阿尔市的同胞们,这时候都变得“安静而有礼,  也不再打扰我,”因为他们说, “我们必须容忍别人,因为别人也在容忍我们。”

那些偏执与激烈的市民阶级们,最惯常的表现就是当他们发现深渊时,立刻毫无保留地暴露了他们对陷落其下的惧怕之情。于是说穿了,替人看病便是刑罚,也是道德力量的胜利。梵高、约瑟夫森、希尔、奥斯卡,潘尼查、安查尼,阿尔陶德(Antonin Artaud)等,都是这种计谋下的牺牲者。

事实上,这种外在的压力,也摧残了这些艺术家们的心灵。他们之中确实有人显示出精神病的不正 常倾向。譬如1837 年,安梭尔创作的一幅铜版画《便溺者》(图41)的画面上有“安梭尔是一个傻子”的字样, 1893 年蒙克画了一幅名为《呐喊》的画,在画中红色天空的部位,他写道: “只有一个疯子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安梭尔在这些奋战中,一蹶不振,约瑟夫森和希尔一样隐居了起来,以便获得他创作所需要的宁静,1908 年,蒙克于克服了最艰难的时期之后,却染上了酗酒的毛病,他崩溃了。梵高早就预见了这种悲剧,他说:“新的画家们,孤单、贫穷,被人当作疯子,最后他们还是脱离不了这种待遇,至少他们的社交生活注定要被孤立。”

梵高的声音在人们的追击中沉寂了,这位为艺术创作曾经生死奋斗的人,在他三十七岁那年自杀了,正如阿尔陶德在1947 年的散文中所写,那是一种“社会因素导致的自I杀”,安梭尔于三十五岁时退出艺坛,不问世事,二十九岁的希尔和三十六岁的约瑟夫森,  也都纷纷跟进。他们的创作和蒙克的一样,遭人遗忘。

他们的遭遇提示了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是一个“无情的世纪,艺术创作踌蹰在许多闭锁的大门之前,艺术家不被人所认同”。(渥尔夫Christa Wolf)如果艺术家自己不能像荷德勒和蒙克一样,本着愤世嫉俗的良知,获得希望的力量,面对现实,择善固执地从事艺术创作的话,那么他们终究要自绝于艺术生命了。用高更的话来说:“我的写照是这样:我立于深渊旁,但却不跌入其中。”

蒙克这幅以激烈与主观回忆方式,  创作出的《病中的孩》,为艺术创作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使后人察觉到,艺术创作最重要的职责,不是迎合大众安全感的需求,而是=种存在本质的突破,与对问题更深入的探索1891 年,蒙克道: “我觉得我离大众所喜好的越来越远。我感觉到,我还会激起更多的愤怒。”(史尼德博士著)” P222P227


吴砺

2019.8.5


                              (九)



附录一《北欧表现派先驱——蒙克》摘录:

北欧挪威出生的表现主义绘画天才 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  1863 -1944),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和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他从十七岁立志从事艺术创作,到 1944 1月以八十岁高龄去世的六十三年间,创作了=干七百多件油画作品、大量的素描和速写习作,  以及八百件不同主题的版画,多彩的技法,洋溢强韧精力。

蒙克的艺术作品,给我们感受最强烈的特征,是他透过风景、劳动者、肖像和自画像,深刻地表现了从生的不安到爱的焦虑,以及死的恐惧到生的受容。他的绘画同样具有丹麦剧作家易卜生的冷峻和透入人心的影响力;而他执意刻画生命的爱欲痛苦与死亡恐惧,反映北欧人对生命的焦虑感。我们从蒙克的绘画中,可以感受到人面对无法抵挡的性的力量时之无助,生命的神秘、性的焦虑替代美学上的浪漫式的恐惧。

《思春期》、《接吻》、《呐喊》等都是蒙克的名作。《接吻》触及生命的本质与爱的内涵;《呐喊》表现突然的刺激改变我们一切的感觉印象,画中桥上呐喊的人,  凹陷的面颊仿如骷髅头,背景火与血的色彩像漩涡般染红天际,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那人为什么尖叫,如此,这幅画更加使人感受到不安。在《呐喊》后的第二年他画了《思春期》,端坐床边的裸体少女,长发垂后双手摆在膝间,双眼凝视前方,背后壁上夜间灯火映照出身影,仿如不祥的魔影,显示出少女心中不安的焦虑。他的画风深具表现主义特征,也含有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受到当时德国“桥派”年轻艺术家热爱。

1940 49日,德国纳粹军队侵攻挪威十四天后,蒙克留下遗书:  “这个房屋和全部作品,捐赠给奥斯陆市。”1963 年奥斯陆市兴建的蒙克美术馆正式开放,馆中收藏有蒙克的一千件以上作品、照片原稿和个人资料。这些丰富的艺术收藏,不但提供后来艺术学者作学术研究,也经常外借巡回世界各大都市展览。因此也促使蒙克的艺术在近年来受到极高评价。本书除了介绍其艺术生涯和一生主要代表作之外,同时选译一位德国学者史尼德研究蒙克的专著,以“病中的孩子”为主题的蒙克艺术论著,提供读者更深入了解蒙克的艺术。P000

附录二:世界伟大画家爱德华·蒙克经典作品高清全集(186)



吴砺

2019.8.5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