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化博物馆是继徽文化博物馆、黄梅戏博物馆之后全省第三家“国字号”博物馆。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桐城文庙中的博物馆,寻迹桐城璀璨夺目的地方文化,品读统领文坛二百多年的桐城文派——: ~9 ?' b. ?0 |+ m, L9 \
翰墨香如故 文章天下知
·汪传荣
|" K z5 _4 r, W; A9 y+ v2 C 日前,清代大学士张英第11世孙、清末民国书法家、篆刻家张祖翼孙女,现年102岁的张燕如主动联系桐城博物馆,捐赠她收藏多年的28件套书画作品。所捐文物中的《先太傅文端公遗像卷》系清代著名人物绘画家禹之鼎之作,填补了该馆张英画像收藏的空白。; z3 \' |' b- K
% ]" M! u. v4 _4 y 1984年,桐城市博物馆成立,设馆址于桐城文庙之中,是一家以保护、传承并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为宗旨的国家三级综合性博物馆,馆内青铜器、瓷器及书画类等藏品共计2573件(套),单件数量11000余件。桐城市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4个,不可移动文物505处。2012年,桐城市博物馆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冠名为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成为继徽文化博物馆、黄梅戏博物馆之后,全省第3家“国字号”博物馆。& w5 C+ m' M, b# p, |/ R. n
1 F. k# t! {. v/ e( J ~% m“国保”中留存着博物馆$ r: b4 K/ { ]4 B; T+ N
: w; Y& c* ~' L) c 在有千余年历史的桐城市中心,矗立着一处拥有700多年历史、占地70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这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城文庙。 ( Y' o! v! Q2 o+ q$ A9 p* e J' j& ]3 j m* r
文庙外,是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区。文庙内,桐城市博物馆展示出的传统文化就像附近流淌千年的龙眠河一样,在时光打磨流转中依旧生动、美好。 8 W* Y# q. c' }: u3 x3 I% J; Q- k5 y( ^1 o- Q* H+ Q
桐城文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间,明代洪武元年迁建于今址,是江淮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1986年,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单士元、郑孝燮、张驭寰等先后考察桐城文庙,对文庙建筑大加赞赏,并拟对: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H/ l; y4 V/ K; m/ s3 w) D! z
4 C* d' C5 i4 g2 R6 f) M
文庙现存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崇圣祠、土神祠、大成门、大成殿和东西长庑等建筑。文庙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庑殿建筑形式,通过中心轴线,形成北南西东对称格局,由层层的院落划分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又由重重的门连接通达。目前,这里设置有 “桐城派文物陈列馆”“孔子、四配十二哲享殿” “精品文物馆”等系列展馆。3 B- J+ u6 m$ a' U
/ ~, ~2 d6 ?+ L
走进大成殿,孔子及其弟子(一圣四配十二哲)17尊坐姿塑像庄严肃穆。塑像陈列恢复于2000年,同时恢复的还有清康雍乾嘉四朝皇帝手书匾额楹联。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塑像中的孔子穿着的是天子服,而其他圣贤则身着公侯服。同时,各位圣贤的冠饰和服饰图案亦有差别。从细节中,依旧还能品味出桐城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6 b$ G2 v% O8 r3 H ; k& `' ]/ X+ Y$ i% D# Q% Z 历史上,文庙与儒学“学宫”连在一起。“庙学合一”的体制,对桐城崇文重教传统风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桐城派殿军马其昶统计,明清之季桐城进士及第者235人,举人793人,贡生509人。1902年,桐城派名人吴汝纶更是亲手创办了安徽省第一所新式学堂——桐城中学堂。 8 E% p5 b Z; V$ Z - O j6 L& W' O! C F6 W8 ^ “今天,‘国保’文庙与博物馆结合,可谓珠联璧合。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文庙保护修缮,一手抓博物馆藏品科学保护与陈列宣教工作。促进藏品与古建强强携手,相得益彰。”桐城市博物馆馆长、桐城市文管所所长吕昭文说。# L6 u+ s0 x$ u8 w: o( I
7 h- P% A. o5 W- E, R6 r* D2 ? 桐城市博物馆支部书记、桐城市文管所副所长王胜介绍,文庙本体的最新一轮修缮和保护设施建设在今年5月底刚刚完工,动用维修经费609万元。: K" q1 V# _7 `6 @+ V
: Q( L# G! \ \: ~( B& @0 b
保护与传承的最好方式是合理利用。桐城文庙暨博物馆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博物馆与多所院校合作,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 G6 d5 B4 ?- W5 i5 p: E
3 {; u! q- m: H9 r9 |0 ^1 U* I 专馆里传承百年文脉. ?0 s4 {4 G5 j0 C3 P/ T/ B
# P' I2 v0 S9 b& P “何意高文归一县,遂令天下号宗师”,历史上,桐城派统领清代文坛长达200余年,更让桐城这个偌大世界中的一个小角落成为天下文士心中的故乡。 2 v# v0 g" t+ ~+ U5 {- V 6 O& E0 F. h- l: |! g0 r 在文庙西北隅的左氏老宅内,桐城市博物馆特别建立了桐城派文物陈列馆。专馆集中呈现了桐城派群星璀璨、绵延不绝的文化存在,以及文论纲领的传承性与发展的多样性。7 }; ~- v- Q, }" b5 h
1 k5 k. T1 ^5 \9 z( s; O 左氏老宅建于民国初年,是桐城显族“张姚马左方”之左氏私邸。古木掩映之下,即便盛夏也凉风习习。游客徜徉其间,感受到的是古典庭院的清幽雅致。而姚鼐的一副对联更是凸显桐城文派深厚的儒风雅韵:万类同春人己合,大虚为室岁年长。 ( M& R9 O, g+ k8 d A$ L0 c6 K$ T) S% G7 u3 K9 b8 p
在这里,收藏着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主要代表的文章、书画及发展历史。依据民国时期文史学者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考录的作家1206人,博物馆采用实物、照片、图版及文字的方式,全景式展陈桐城派源流、师承及私淑关系。同时,博物馆对其流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派内团体和支派,如姚门四杰、曾(曾国藩)门四弟子、阳湖派、湘乡派、侯官派等都进行了详尽呈现。0 R( y8 e: p0 g8 A
, Q: _% f$ U' c
桐城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梅生介绍,方苞、刘大櫆、姚鼐开宗立派,是桐城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传统孕育的必然结果,更是古文文统和儒学道统发展的必然结果。难怪天下读书人对桐城文章赞誉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 U9 y: q1 l1 ? z+ n: }5 K$ E5 Q
有学者评价,桐城派学者远非坐享书斋的学者,他们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无论是方苞还是曾国藩、吴汝纶,都有着对现实的深入探索和践行。 - O5 z: Y$ Q: ?% J6 c& D! l 3 J7 {2 [3 Q4 {; [/ ~) d& ? 如今,桐城既出了美学大师朱光潜、文学家舒芜等一批文化学者,更以一地之利,培育出近20位两院院士。桐城博物馆在传承桐城文脉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 d( o' B9 z$ L/ N" x# J2 Y* x# k& j- E$ b “精品”中再现“文都”风韵! {0 [) O0 B% s% N! v* W& k
* o/ M& a Q( t" y 桐城,枕山临水,襟江带湖,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丰富文明。通过考古发现,境内的丁家冲遗址、鲁王墩遗址等文化遗址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 R* |* d6 n! H0 p* r ) |5 J6 x9 t) n3 [7 o 桐城市博物馆特设桐城馆藏文物精品馆,展陈自远古以来人类在此劳动、生息、繁衍留下的各种历史见证物。春秋青铜兽耳尊、宋龙泉窑洗、清方以智草书书法等一件件文物,保留着人类的思维成果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其中,有一件特殊的藏品——清代虎钮铜印,印文:“御赐 调梅良弼” 。这是雍正皇帝御赐大学士张廷玉的一枚印章,是对他竭诚职守、克己奉公的最高褒扬。! o Z. E7 g- _- U% S. W
: G, ]+ U# Z; }+ Y$ i7 R' C) k9 y) \5 U
“除了馆内藏品,更多的精品文物展陈于辽阔的桐城大地上。在博物馆不远处,是六尺巷、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啖椒堂与左忠毅公祠等众多文化遗存。”吕昭文说。) B8 B9 e6 o% a2 s. E5 C
* K; W: ]" l j' t 六尺巷位于老城中心区,北距文庙不足一公里。“让他三尺又何妨”,凝聚着清代大学士张英的超逸又坦荡的精神风范。留下的小巷,于狭窄的物理空间恰恰体现出目光的远大,是睦邻精神的无限延展,物化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永久的独特禀赋——礼让,使之成为触目动心的永远存在,昭示后来人。 5 d) c3 z; h$ H! y; k0 N$ G8 Z) U" S- W% y& n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桐城市博物馆副馆长叶鑫介绍:“为确保国保文庙大成殿高达17米的金顶的消防安全,博物馆多次请来专家,专门精准释难解惑,并针对文庙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以及消防设施安装使用进行现场指导。目前,博物馆实现了馆藏文物连续35年安全无事故。”5 D( I1 X1 b) W; S3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