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5 }! ]* }! k9 D2 r在学文之初,就应该明确学习的方向,遵循一定的方法。姚永朴重点推荐了两部古文选集,即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与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认为两书“鉴别皆极精审,吾人从事兹学,自当先取派正而词雅者师之,余则归诸涉猎之中,又其次者,虽不观可也。果如是,必不致损日力而堕入歧途矣”。$ p3 Y2 m) _% {) P
/ J( z4 B4 l$ z+ w% t这两部选集都是桐城派奉为圭臬之作。姚选推重唐宋八大家,又加以归有光,而以方苞、刘大櫆承接其绪,实有树立桐城文统之意;曾选则扩大了古文的范围,选入经、史作品。姚永朴主张以此作为入门指南,显然是对桐城家法的秉承与弘扬。! z5 M( f' y1 V9 r
. i% f \% e7 u+ v7 N在文章根本方面,姚永朴反对徒骋词藻,主张敦本务实,实际上就是桐城派“义法”所强调的“言之有物”。在《根本》中,他指出:“为文章者,苟欲根本盛大,枝叶扶疏,首在于明道。”“明道”即韩愈屡屡强调的“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道”指向儒家的伦理道德。这一点是自方苞以来桐城派的论文宗旨,“以道为文之本”与“学行继程朱之后”是相合。 0 C" s3 r, g f8 V- Z a% m" V 4 R& M, T P6 H) l姚永朴又指出:“其次在于经世。”这是对“明道”的深入,强调文章必须具有经纶世务的意义,是对空言性理的反驳,与曾国藩所主的“经济”属同一范畴。在明乎根本的基础上,姚永朴认为:“吾辈苟从事兹学,必先涵养胸趣。盖胸趣果异乎流俗,然后其心静;心静则识明而气自生,然后可以商量修、齐、治、平之学,以见诸文字,措诸事业。”# P& n: B, j. j$ g3 k
z$ Y+ }$ ~" [“义法”说自方苞倡导之后,以其简便易行一直被派中人尊奉,但如果执成法而不知通变,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因此有人据此否定“法”的可行性,如魏禧就认为兴会标举、意气淋漓之际,为文必然不受所谓“法”的拘囿。姚永朴认为:“此种酣嬉淋漓境况,古人恒有之,虽未尝兢兢然求合于法,而卒未有与法背驰者。” + X# @1 [' V# X# g5 K: O: g( g8 Q N! _0 }$ L- H. f. ?# x+ |
显然,姚永朴认为“法”是不可废止的,“文之有法,犹室之有户也。谁能出不由户,而文顾可无法哉”,甚至《庄子》这样文风恣肆俶诡的作品也有法可循,“古人之文,愈奇变不可测,愈有法以经纬其间”。不过姚永朴对于“法”的观点也是辩证的,他指出:“虽然,不善用法,或反为所拘。拘则迫,迫则葸,葸则气馁,气馁则笔呆蹇而不活。其病亦巨。”7 t& n8 }9 N& q4 i& f' y
* `+ ?' y9 O( M% b5 Y
正是强调不能为法所用,非然者即导以方氏之说,而彼亦汲汲焉以法度为急,终不过形存而君形者亡,与木偶无异”。可见姚永朴对于不善用法的弊端已有所觉察。而且,他进而指出:“义法虽文学家所最重,而实不足以尽文章之妙。”并援引姚鼐的论点: + [, ~! z+ ?# k& j" ^& s( z4 U. f( j' g M. i' @" `: s
望溪所得,在国朝诸贤为最深,较之古人则浅,其阅太史公书,似精神不能包括其大处、远处、疏澹处及华丽非常处。止以义法论文,则得其一端而已。 ( X0 s p: {. B3 O" P4 J7 @1 W# n3 C( h# ]& j
这种看法合理地评价了义法的意义,对一味讲求义法有重要突破,因为义法只是把握了文章当中显性的规律,有利于摹拟、袭用,但其中的内蕴却不是义法所能全部涵盖的,刘大櫆、张裕钊诸人“因声求气”就是对义法的必要补充。姚永朴对义法的见解反映了桐城派自我完善理论体系的努力。 + h2 K6 U' y' m* l7 _8 |3 N W* p; C! ~" T9 N- X
- u' p! P, w$ X* a
- Y$ A0 X; ?! w9 B
在文章分类方面,姚永朴汲取了各家优长。桐城派文章分类以姚鼐《古文辞类纂》与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为代表。姚鼐区分名实,根据名同实异及名异实同的文体名称实际,将之分为十三类。改变了明代以来文体分类过于琐细的缺陷,精当而切合实际。 1 ?* a! n5 K1 }( O" J# w 5 }9 `7 ~6 g8 I& m0 y: l( F3 m( z曾国藩则将所有文体分为著述、告语、记载三门,每门又细分各类,以简驭繁,便于实用。姚永朴则结合了两家的长处,采取了曾国藩的分门方法.但曾氏将赠序与序跋合,将箴铭、赞颂与词赋合,与文章实际不相符合,因此姚永朴重新采纳了姚鼐的文体细分方法。对于曾国藩纳经、史于文集当中,姚永朴采取了认同的态度,并相应地增添了典志一类。 1 p" Z: m2 h9 j, T7 ` i1 K h7 N' ]; J$ p2 H, f9 O另外,姚永朴又设诗歌一类,并认为“诗歌亦著述门之一类”,这不仅仅因为《文学研究法》是大学课程“文学研究的讲义,因而需要顾及全面,而且在桐城派中也有先例可循,梅曾亮《古文辞略》就早已将诗歌纳入古文的统系当中,“意在得文学之大全”。从文体分类来看,《文学研究法》也可谓是得桐城派之大全。- Y% ^6 F5 b6 Y8 k
& k7 r8 K H- a- Z9 n
《文学研究法》进一步深化桐城派文章创作论,促进了创作论理论体系的完善。姚鼐曾指出:+ H& o' e! x. @! O
q& R1 q7 W k( i- [) I0 o
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日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 + ~. _5 V0 a c6 r; V) ]( m+ p' Z/ d4 ~" s1 E
这种看法自刘大櫆字句、音节诸论而来,但是阐释不够,其理论有待深入。姚永朴有鉴于此,特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四篇,对此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在《神理》篇中,他指出“神”是超妙、脱化、难以言说的文章境界,而“事物之有条不紊者,皆谓之理”,两者的区别在于“神必俟功候之足、兴会之到,而后臻焉,非可以著力为之”,“若理则可以著力”。神妙神化的境界也并非玄虚难测.只要具有本原、工力,也可臻于此境。而理则“见于事、寓于物”,并非全指义理,积理虽然对于文章创作很重要,但是也要以意贯串。- s0 [$ K6 u8 Y+ o' j6 P3 y
8 E [# p ?3 H) V《气味》篇强调“文章无气无以行之,无味无以永之,此二者之分也”。气既指天地浩然之气,也指作者的体气和文章的气势,气不盛文章则不工。关于“味”,姚永朴指出:“文章之有味,其本原有二:一在积理,一在阅事。”《格律》篇突出了对文章体制的要求,“‘格’者导之如此,‘律’者戒之不得如彼,此其分也”,此篇对于各类文章的风格要求作了详尽的分析,并论述了单篇文章中谋篇、制局、立格的法则,对于忌俗、忌剽窃摹拟等文章戒律,姚永朴也作了详细论述,并强调“文章不可苟作”。1 F! M& U3 A) s5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