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10、大关水碗 拍摄时间:四季 拍摄地点:大关镇大关水碗总店、桐城市开发区店、文津路店 大关水碗是206国道合安公路线上的桐城古镇大关的美食特产,它鲜味扑鼻,清香飘逸,细腻可口,风味独特,工艺考究,营养保健,可算上是人间之美味。 大关水碗之名源自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大关,作客一茶馆。店家见原料太少,竟以汤水凑之。帝食,鲜美醇香,问店家此乃何羹名,店家一时无语作答,竞随口应之“水碗”。帝问此何地,答曰:大关。帝边品尝边赞叹道:“此美味佳肴乃‘大关水碗’也”。后来,得知此客乃皇上,“大关水碗”之名乃出其金口玉言也!有诗为证:易牙梵正做美食,京川扬粤菜一族。大关水碗闺中叹,皇言一赞惊口福。 大关水碗的原料种类有:禽畜类(土鸡、鹅、鸭,牛、羊……),土产类(莲子、苡仁、山芋淀粉、花生、芝麻、糯米……),蔬菜类(金针菜、黄花菜、地地皮、竹笋……),豆制品类(豆浆、豆脑、水豆腐、茶干、千张、豆皮……),水产类(黄鳝、泥鳅、乌龟、鳖……),山珍类(野鸡、野兔、狗獾、猪獾、菜蛇……)。 大关水碗的制作原理神秘而深奥;工艺复杂而精细,行规讲究而有寓意;习俗规矩而又文明。一桌丰盛的水碗由30多个品种为主的水碗(氽汤形式)系列和多种其它菜肴为辅系列。每桌数量及品种均可自由选择,一般每桌水碗6—8个,其它辅系每种4个左右或只需辅系某一、二种。亦可以根据客人要求或喜好增加火锅系列一二。 大关水碗与大关的风俗、民情、文化相联系:大关自古就有“无水碗不成席”的说法。大关人勤劳俭朴,清淡日月,文化底蕴深厚,温情而雅。这些内外环境都将使大关水碗源远流长,形成一种饮食习惯的文化特色。
11、桐城玉雕 拍摄时间:四季 拍摄地点:桐城市玉雕城 桐城玉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伴随朝代更迭,国运昌盛走向今天继往开来的康庄大道,沉淀着桐城玉雕人一千余年不懈的心血,历史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工艺大师;尤在明清时期,王小溪、李文甫、贺四、姚宗仁等功不可没,奠定了桐城玉雕业的坚实地位,而一代“玉圣”胡正文正是受惠桐城玉雕工艺之营养修成的一代大家,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威望。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后起之秀勃发英姿,层出不穷,师古不泥古,同时汲取南北玉雕精华,将现代设备和传统工艺融为一体,以师徒传授技艺和近现代工艺大师的优秀杰作为参照,重实践、求提高,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以玉佩、玉把件、玉摆件、玉琮、玉璋、玉环等白玉小件为代表的“桐城工”品牌,享誉海内外,不断有作品荣获“天工奖”、“神工奖”和其他奖项,多人荣获各级各类玉雕大师荣誉称号。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奖牌由桐城人方云和制作,2009年桐城玉雕作品参展上海世博会,2015年,桐城玉雕作为文化品牌参展深圳文博会。近些年来,随着桐城玉雕文化产业园的投入使用,桐城玉雕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现已形成近4万人的从业人数,固定产值近20亿,年产值约10亿元的产业规模,加工、销售网点遍布全国,桐城玉雕在全国玉雕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同时,玉雕文化也逐渐成为桐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孔城米饺 摄时间:四季 拍摄地点:孔城老街二甲 孔城米饺是桐城市孔城镇传统美食早点。色香味形俱佳,为舌尖上的美食。色:洁白晶亮,晶莹剔透;香:热腾腾的米饺新鲜出炉,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形:如月牙(约5公分长),又如小白兔;味:香软可口,温润滑爽,唇齿留香,余味悠长。来桐城参观旅游的海内外客人,无不以有幸品尝一下“孔城米饺”为快事。 孔城米饺用料、制作、食用均具特色,被视为独步天下的民间珍稀名食。用料:馅,精心挑选黑猪后腿肉剁成肉末,添加茶干(豆干)、葱、姜末(素馅为青菜、豆沙),加上老骨头汤;皮,选用优质糯米和大米按7:3比例碾成粉捏成。制作:将配制好的优质糯米和大米注水浸泡入骨。捞起,放进碓臼舂成米泥。旧时一人推磨,一人往磨中添加米粒,同时加水。现今此道工序被机械代替,米粉显得细腻,口感更好。用开水和面,摊板揣揉,搓拉成圆条,掐成一个个“剂子”,用手按压形成圆形饺皮。包上肉(青菜、豆沙)馅。先沿圆形蒸笼外沿摆放成一圆,再往圆心收缩,成若干个好看规整的同心圆。将蒸笼架在锅上,锅中放水,灶中码柴烧大火,约五分钟熟。食用:宜趁热吃。食用时往热气氤氲的饺子上面撒上一层熟油,不粘筷子不巴嘴,口感润滑,味道更加鲜美,也更解馋。孔城米饺与商贸古镇的特点以及水乡独特的人文有关。孔城人均爱吃米饺,老年人犹甚。清晨来到米饺店,点上一盘米饺,要上一壶茶水,在咂摸声中品尝美食味道,享受人生乐趣。 孔城米饺历史悠久,据考源于三国时期。“万春园”米饺店享有盛誉,2009年桐城市美食文化节获得“桐城美食名店”称号。“万春园”米饺在2013年旅游卫视播放,在2015年春节安徽电视台《美食来了》栏目播放。
本帖最后由 文鸣 于 2019-12-11 14:5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