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63|回复: 0

[桐城人] 张廷玉去世30年后,乾隆偶然看到一本奏折,感叹:张廷玉真有远见

[复制链接]

31

主题

104

回帖

148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148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20-1-17 09: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1785年(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偶然看到一本旧奏折,这本奏折的书写时间发生在47年前,其作者是一代明臣张廷玉。乾隆看完奏折后,不禁点头,感叹说:“张廷玉还真有远见!”然后,乾隆命人在国子监立碑一块,把“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刻在碑文的最后,以警戒自己。

" T: m6 T. X3 c3 c- E5 i a4d616f632ea48b3bcd210c0d6ab5e4a.jpg
: B6 }2 {3 Z- U* [! }& n4 w/ M' k

% }: o% K3 t$ N0 U/ Q' ^
张廷玉是清朝最著名的汉臣之一,他在乾隆朝为臣20年,做过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是乾隆初年的汉臣之首。张廷玉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都做过巨大贡献。
然而,等乾隆站稳脚跟之后,屡次打压张廷玉 ,张廷玉在去世前差点晚节不保。没想到的是,张廷玉去世30年后,乾隆看了一本旧奏折,竟然将张廷玉夸奖一番。
d1b4c3e96fa64931a167eacf16222d72.jpg ' k4 \* P( d4 [# ]. Z

: ?6 e2 n: u" }7 O5 a/ }4 D
张廷玉,字衡臣,他出自安徽的名门望族——桐城张氏,他的父亲是大学士张英。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考中进士,四年后入南书房,成为康熙身边的近臣。雍正登基后,因张廷玉才华出众,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又曾是雍正的老师,因此提拔张廷玉为南书房行走,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 。在雍正初年西北用兵、雍正改革等大事上,张廷玉都直接参与,并且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c9b522719d5548beace00c6e9dd48b46.jpg ( P- c) n4 e; \& z1 i/ H
$ O( }* |. K! \
雍正七年,雍正成立军机处,张廷玉和胤祥、蒋廷锡为首批军机大臣,从此,雍正朝的军政大事,张廷玉无不参与。张廷玉勤勤恳恳,位高权重而不骄奢。雍正对张廷玉评价很高,雍正驾崩前,曾留下遗诏:
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清朝自建国以来 ,虽然有范文程、陈廷敬、李光地等著名汉臣,但却无一人配享太庙,雍正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极其罕见。同时,也能看出雍正对张廷玉的极度认可。
94deef0ebfae49b98e557422b0d20219.jpg 9 n5 r0 w/ G+ q9 o, W" g6 h
$ M6 |! L' h! H, R
雍正器重张廷玉,不代表乾隆也器重。雍正驾崩后,张廷玉和鄂尔泰继续辅佐乾隆,乾隆刚登基之初,需要倚重张、鄂二人的经验。几年后,乾隆见政局稳定,开始着手清理“张党”和“鄂党”,培养了讷亲、傅恒等军机大臣。乾隆十年,鄂尔泰病逝,按理说张廷玉应该居内阁首位,但乾隆让年轻的讷亲居张廷玉之前,很明显在打压张廷玉。
1f3c81167eba41c0aa0578f9c8fe04e5.jpg
( ~# e! \- B2 r7 ^7 B2 C

3 r) R* ~* r! V# Q: L! G1 N
张廷玉也能感觉到乾隆对他的疏远,乾隆十三年,76岁的张廷玉申请致仕。乾隆却不准,理由是: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乾隆的意思是说,你这样的两朝老臣,被先皇许以配享太庙,哪能告老还乡,要为朝廷鞠躬尽瘁才行。
张廷玉无奈,只能继续留在京城。第二年,张廷玉旧事重提,以自己有病为理由,申请退休。乾隆虽然不高兴,但还是答应了张廷玉,允许他告老还乡。没想到,张廷玉年老昏聩,说了一句错误的话。《清史稿》云: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张廷玉的意思是:先帝(雍正)曾许我配享太庙,我这样回乡了,不知道这话还算不算数,希望皇上(乾隆)给我一个许诺。
bae3da4456a949598bbee7701ad4b82d.jpg
# u" _$ }( B5 J) Z' ]8 u
+ C! [9 u8 \. t, X
张廷玉爱惜自己的名声,希望自己能配享太庙,但如此质问乾隆,的确让乾隆心里很不快。
第二天,张廷玉遣儿子替自己入宫谢恩,乾隆借故发火,说张廷玉狂妄自大,竟然不亲自来谢恩,削去张廷玉的爵位。次年,张廷玉回乡,又因为亲家朱筌的原因获罪,张廷玉被收缴全部御赐之物。乾隆二十年,张廷玉郁郁而终。好在,乾隆替雍正履行了诺言,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
c4e0afba7107420bae1bb9c459fe6281.jpg / f! O# ?( Q3 W# x

/ v& ~: B  X, ^7 N) ]3 D% \
张廷玉晚年失宠,一方面是乾隆要打压旧臣,培养新势力;另一方面也是张廷玉年老昏聩,的确做了一些令乾隆很不高兴的事情。因此,直到张廷玉去世,乾隆还是不怎么待见张廷玉。但是乾隆五十年,乾隆却因为一本旧奏折,对张廷玉突然认可。《清史稿·张廷玉传》记载:
五十年,复见廷玉议,以所论与上同,命勒碑其次,并题其后,谓“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原来,早在乾隆三年,乾隆曾打算效仿古代的“三老五更”之礼。所谓的“三老五更”,是指朝廷选取德高望重的外臣,以高规格荣养在宫里,彰显帝王的孝悌之心。当时张廷玉曾写过一篇奏折,驳斥乾隆的观点,认为这只是古代流传的一种古礼,并没有人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所以不建议施行。只是乾隆当时并没有看到这个奏折。
da727a4c561f4bbeab85cb6e839bf5a9.jpg
# [7 f" o! e7 ~6 C- w/ I4 i) k4 k
6 P+ z5 q! K' H( X
几十年后,乾隆突然想明白了,写下一篇《三老五更说》,同样驳斥了这种古礼的荒谬,并且,还在国子监将自己的说法立了一个石碑。只是,到了乾隆五十年,乾隆偶然发现了张廷玉之前的奏折,奏折上,张廷玉的观点不仅和乾隆高度一致,而且比乾隆提前了几十年。
乾隆不由得心生佩服,赞赏张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不仅如此,乾隆还将自己评价张廷玉的这段话,刻在了国子监的石碑上,用来警戒自己:做皇帝的,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很高明,有一些老臣比自己更有智慧。
25af026fe9954305a7d7a45dea2606a9.jpg
+ k5 o2 p% f* F' e$ I' e* k. @
- `2 w& W! O$ L: N
​之前有人还担心乾隆会把张廷玉的名字从太庙中撤掉,乾隆最终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打心里还是佩服张廷玉的才能和远见的。有清一朝,汉臣配享太庙,也仅仅只有张衡臣一人而已。
来源:今日头条@博史通今

4 M, D3 \5 q( M* }7 @. X! u6 [) T9 `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1 收起 理由
江面梭影 + 1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