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世界——病毒启示录》(上)
我这些年,我的阅读分三类:看书,看杂志,看报纸。这三者感觉不一样。书,多是太遥远的地方和时间故事,那是远山地平线上的景色;杂志多是最近几个月几年的景色,是中景;报纸是眼前的,是近景。
这个春节期间,我订的报刊杂志,先是差不多一个月没有人送到我的楼下邮箱里。之后,报刊杂志如期地进了邮箱,却不敢立即去翻看,放上半个月,等待想象的报刊杂志病毒没有了,再拾起其中的六七种杂志翻着一眼。不过报纸还是没有看。
我突然对最近几个月的电视,产生了严重的厌恶症。我十分厌恶电视上的乡下放牛娃一样的争吵,连凤凰卫视频道都不看了。
看的心累。
这近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讨论的是野生动物世界与病毒。这是平静的科学探讨。
一九一八年“西班牙流感”,离现在差不多一百年。让人类损失五千万到一个亿人口。
七十年代以来艾滋病毒,让人类己经损失了1000万人口。
这一百年间,短期产生的第三大损失人口,或许是这次新冠病毒了。
这期杂志上的文章,我将作一批摘录。这期杂志,给我了一系列关于野生动物和病毒数量级的概念。
我先罗列粗一些:
一.进入21世纪后,几次全球性的卫生危机——SARS、MERS、埃博拉、新型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无一不是人畜共患疾病。统计显示,70%以上的新发传染病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物。文章认为人类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
二. 2月3日,石正丽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论文,研究显示,中菊头蝠体内冠状病毒和新冠病毒的序列相似度是96%,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
三.蝙蝠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在全球分布有1400种,物种多样性极高。北京和上海最常见的蝙蝠是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体长大约10厘米,体重30- 40 克,全身长着灰褐色的绒毛。此外,城市里的常客还有中华山蝠、大棕蝠等。它们和中华菊头蝠、中菊头蝠只能算远亲,在蝙蝠这个大类里甚至不属于同一个科。四.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候,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消耗都不像今天这样大。人口数量有限,狩猎行为的影响范围也仅局限在居民点周边的区域。目前无节制的商业性捕猎对应的庞大消费需求,无法用“传统”二字简单解释——这真是让我最吃惊的现状。
五.2016年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专、兼职从业者有1409多万人,创造产值5206多亿元,其中,食用动物产业的直接从业者约626.34万人,总产值达1250.54亿元。此外还包括毛皮产业、药用动物产业、观赏、宠物类产业等。
这是我第一次对这个行业有了数量级的概念。这简直就是巨大的不可测的病毒摇篮。
六.2013年中国拥有超过66亿只家禽,居全球之首。大规模的家禽饲养为病毒传播和变异提供了利好的条件。
七.穿山甲是否为新冠病毒中间宿主?这种只能将自己蜷缩起来、毫无攻击性的哺乳动物,因为所谓的药用价值以及“野味”的标签,成为全球走私量最大的哺乳动物。
八.野生动物养殖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涉及5000多亿元产值以及1000多万人。“最严野生动物禁令”下,它们又该何去何从?
九.玩家对异宠品相的追求永无止境。在此驱动下,走私外来物种、盗猎本土野生物种的问题,始终与人工养殖相伴相生。若加之对野味的追求,保护野生种群似乎更变成“痴人说梦”。
十.在哺乳动物和鸟类群体中,估计160万种病毒种病毒尚有待发现,估计有65万~84万种病毒能够感染人类和导致人类疾病。科学家计划在2028年前确定潜在威胁的71%左右,完成这些工作预计耗资12亿美元。
十一. 历史上的人畜共患病
炭疽出现时间:未知,可能是史前
狂犬病出现时间:公元前 2300 年
鼠疫出现时间:公元 6世纪
登革热出现时间:1779 年
禽流感及其他人畜共患型流感出现时间: 1878 年
裂谷热出现时间: 1931 年
西尼罗病毒出现时间: 1937年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出现时间: 1944 年
马尔堡病毒出现时间:1967年
拉沙热邮赃搁: 1969年
猴痘出现时间: 1970 年
菜姆病出现时间: 1975 年
埃博拉病毒出现时间: 1976年
艾滋病出现时间: 1980年 10月
克雅氏病(疯牛病)出现时间: 1985 年
汉坦病毒出现时间:1993年
亨德拉病毒出现时间: 1994年 9月
尼帕病毒出现时间: 1998年 10月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I SARS)出现时间:2002年 11月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出现时间:2012 年 9月
十二.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在2020 年 4月8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鉴别出了新冠疫情暴发早期出现的3个主要亚型。其中A型最为古老,但在武汉传播较少,其变种主要流行于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武汉流行最广的则是从A型进化来的B型,原始B型仅限于东亚地区,其余地区也有零星B型出现,但都是原始B型的变种;欧美地区主要流行的是源于B型的C型,此型在中国大陆尚未发现病例, 但却存在于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等东亚地区的样本中。
我对病毒自然搭配产生的这次新冠病毒感到畏惧,但我对人类未来的病毒更深入的研究,可能被仇恨人类狂人或国家利用,则有更深的恐惧心理。
人类对病毒系统性的研究,既可造福于人类,也可以轻易地毁灭人类,这是一个巨型的让人不寒而栗的双刃剑,将悬在人类的头顶上。
吴砺
2020.4.27
附 【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6期1083 “野生动物世界——病毒启示录” 摘录:
“疫情是一则地球发送给人类的警世恒言,它绝不只在提醒我们完善人类社会的各种应急机制。如果人类想要一个更为安全和健康的未来,那么必须重塑我们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上世纪70 年代,公共卫生改善、抗生素等药品的出现曾让人类天真地以为自己已经战胜了传染病,但很快幻想就被来自热带雨林深处的艾滋病毒击溃。从那以后,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它们大多具有共同的特征:进入21世纪后,几次全球性的卫生危机—— SARS、MERS、埃博拉、新型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无一不是人畜共患疾病。统计显示,70%以上的新发传染病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物。
以生态学的视角很容易解释人类今天所遭遇的困境。所有生物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相互制约平衡,病毒也不例外。病毒很可能早在第一只脊椎动物出现之时就已经存在。它们伴随着整个脊椎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的演化,至今仍在相互影响。蝙蝠之所以会成为携带多种病毒的物种,正是因为它在六七千万年,甚至一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漫长的演化过程里,蝙蝠和大量病毒完成了共同演化,保持着一种奇妙的平衡。
人类打破了这种平衡。50万年前人类学会用火,对植物与动物的影响力因此大为增加。大约3万-4万年前,人类发展出工具,沟通方式出现,逐步形成更为强大的社会组织。从这个分野开始,人类对自然界的共同进化开始具有不成比例的超高影响力。而到了20世纪,人类的数量优势、高耗能科技,以及精细分工下的交换经济体制,都让我们有能力全面改变所有生态系统。而打破原来的稳态,势必会为微生物交流创造新的路径。换句话说,生态环境给病毒提供了大量的“溢出”机会。演化则抓住了这一契机,将“溢出”转化为传染病。
1798 年,率先以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曾写道:“人类偏离自然原先所设定的状态,似乎已证实成为各种疾病的来源。”无数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当人类大肆食用野生动物、使用野生动物制品的时候,野生动物被从饲养场、山林野地汇聚到一起,饲养、运输、宰杀——整个过程都在为病毒的攻城略地创造条件。当城市、牧场、农田、果园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占到达一定程度,使它们的健康状况受到影响时,潜伏的病毒会开始大量复制排出.想方设法进入人类世界。我们的危险还在于,这些科学研究的发现远未成为社会共识。P032
张劲硕回忆,当年,虽然早期的一些研究让果子狸成为众矢之的,但其实在动物所团队内部的讨论中,蝙蝠很早就是“嫌犯”(c》既往研究显示,蝙蝠有极为特殊的免疫系统,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人畜共患病的根本源头都是蝙蝠。蝙蝠和果子狸、人一样,也是哺乳动物,且它是哺乳动物中仅次子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分布极产,各种生态系统部有它的存在o>这意味着其他动物接触到蝙蝠的可能性很大。
石正丽和张树义带领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广东、广西、湖北和天津等地,采集了408只蝙蝠的肛拭子、咽拭子和血液样品。2005 年,第一篇论文在《科学》(Science)杂志刊发。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的中华菊头蝠中都检测到了遗传多样的、与SARS病毒相类似的冠状病毒核酸。确认蝙蝠是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此后12 年,石正丽团队持续在云南的蝙蝠洞采样,最终找到了15株蝙蝠SARS 样冠状病毒,它们当中包含了SARS病毒所有的基因组组成部分。计算机基因重组推导显示,正是个蝙蝠种群携带的不同病毒之间出现了基因重组,产生了SARS病毒。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里,人们的好奇心很快得到了初步满足。2月3日,石正丽团队在《自然》(Na ture)杂志在线发表论文,研究显示,中菊头蝠体内冠状病毒和新冠病毒的序列相似度是96%,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P036
蝙蝠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在全球分布有1400种,物种多样性极高。
不只是在武汉市内,据胡恺了解,周边的黄陂、江夏这些地区食用野生动物的情況更常见。“它们可能不是像华南海鲜市场这样集中在一个地方,但是总的加起来,消费量还是很大的。”2015 年,胡恺曾在微博上公开举报,他在湖北省红安县的七里坪镇长胜街附近,看到许多摊位公然兜售各种野生动物的尸体。除了常见的野猪、麂、野兔、环颈雉外,更有猪獾、狗獾、貉、赤狐等。P037
在人畜共患病史上,“祸从口出”早有前车之鉴。1996 年 2月,在加蓬与扎伊尔(即今刚果民主共和国)边界一个小村庄中,原住民分食了一只捕获的患病黑猩猩,旋即造成31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其中21人死亡。自1976 年第一次被人类认识以来,埃博拉如同死亡幽灵一般,时不时侵犯人类社会。将近一半的暴发均与接触灵长类和类人猿尸体有关。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猩猩和黑猩猩、猴子、鼠类、羚羊及果蝠等野生动物被称作“丛林肉”。根据 2016 年国际森林研究中心的统计,丛林肉提供了非洲中部国家人口蛋白质摄入量的80%。果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科学家怀疑,灵长类动物食用了被果蝠啃食污染的水果后患病,随后又传给人类。吃并不是最危险的一环。受感染的动物在遭屠宰时,它们的血液会从猎手或屠夫手上上的细小伤口滲入人体。
在人类发展演化史中,野生动物都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人类学家认为,食肉是人类脑容量比早期古猿类扩充了3 到 4倍的关键因素。“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是杂食性的,我们的牙齿证明了我们的食性,人类毫无疑问应该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张劲硕说。问题在于,今天的“吃”和当初的“吃”已经不一样了。“我们现在不只是在塔尖上,我们已经飞了起来,把整个食物链都盖上了。”P037
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候,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消耗都不像今天这样大。人人口数量有限,狩猎行为的影响范围也仅局限在居民点周边的区域。P038
与资源利用这个思路相对应, 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发布的《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16 年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的专、兼职从业者有1409多万人,创造产值5206多亿元。其中,,食用动物产业的直接从业者约626.34万人,总产值达1250.54亿元。此外还包括毛皮产业、药用动物产业、观赏、宠物类产业等。
2016 年《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曾在保护界和产业界之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时,保护界强烈反对第四条中的“合理利用的方针”,认为《野生动物保护法》不应有任何鼓励利用的倾向,应当明确全面禁止野生动物商业性养殖和经营利用。产业人士则坚持不能一刀切,修法要立足中国现实,要考虑到数以百万计的国民以驯养繁殖野生动物及开展相关的生产经营为生。争议的结果是采用了双方都不满意,但是都能接受的说法,把“合理利用”改为“规范利用”。
可是“利用”的度在哪里,一直是个微妙的问题。以食用为例,人们食用的种类远远超过了安全风险可控的范畴。P040
各种合法经营但无法实现检疫的野生动物,与大量非法捕猎的野生动物,被从饲养场、山林野地汇聚到一起,饲养、运输、宰杀。这个过程可能为病毒的攻城略地创造了难得的条件:
病毒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自身没有生理功能,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它的遗传物质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宿主细胞的复制系统复制出新的病毒。这个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好比拿钥匙开门。正因为如此,病毒不可能在物种间随意跳转、寄宿。以冠状病毒为例,它们进入人体的钥匙是病毒包膜上形如日冕的刺突蛋白。当病毒接近宿主细胞时,刺突蛋白会识别并牢牢地抓住人体细胞上的ACE2蛋白,最终完成入侵。从蝙蝠到人,病毒需要不断突变重组,尝试寻找钥匙。在这其中,中间宿主扮演了重要角色。
多年来, 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湿货市场”(Wet Market)特别令科学家们担忧。所谓湿货市场是指贩卖活体动物的市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人们追求新鲜和生猛,“现杀现卖”。对野生动物的消费更是有此讲究。以穿山 甲为例,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老师张富华告诉本刊,穿山 甲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差;在肺黏膜、肠黏膜等部位缺乏某些免疫因子,容易感染疾病;它们基本只吃白蚁和蚂蚁,对人工环境能够提供的食物无法消化:再加上走私过程中,穿山甲长期处于狭小的空间里,卫生、饮食、饮水都无法得到保障,造成了很大的应激反应,会增加交叉感染多种疾病的风险,因此在最终遭遇屠戮前,活体穿山甲几乎已经病入膏肓。但为了卖出好价钱,走私犯会给穿山 甲注射安定剂等很多药品,让它们保持活着且看起来很健康的状态。
各种物种混杂在一起,交叉圈养,卫生条件堪忧,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身体状况极差,这是当代野生动物贸易中的常态,正好给病毒不断重组变异、寻找钥匙创造了条件。一旦病毒找到了钥匙。整个贸易过程都可以成为病毒溢出的良机。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屠宰过程中,它们的体液可以直接将病毒送入操作者体内。
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推测穿山 甲是潜在中间宿主。研究最令人瞩目的结论是,相比石正丽团队研究的中菊头蝠,穿山 甲携带的冠状病毒在关键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上,与新冠病毒更为接近,仅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在此之前,1月31日,美国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和美国贝勒医学院研究使用的样本部来自同一批穿山甲,即去年 3月23日,广东和广西海关在一次联合缉私中截获的103只来自越南的马来穿山甲。这批穿山甲中的21只被送往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68只被送到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与疫源疫病研究中心。其中交给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21只,有5只在3月就伤重不治,另外11只在4月份陆续因病而亡, 不少得的是肺炎。剩余的5只,又陆续死亡了3只,其中至少1只死亡前几天有流鼻涕的症状。当时,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的陈金平团队就使用这些死亡穿山甲的组织样本进行病毒宏基因测序,并在《病毒》(Viruses)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马来穿山 甲“肺07”和“肺08”样本的病毒宏基因组中,有十几条冠状病毒片段和SARS及SARS类病毒序列相同度达80%- 89%。正是这项研究涉及的数据从2020 年 1月22日起可以公开查询,引起了各个研究团队的兴趣。
目前,科学家们并不能肯定穿山 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这些马来穿山甲身上的病毒与人类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组基因上的同源性只有90%。但人们也无法排除另一种可能,穿山 甲参与了病毒的重组。从野生动物贸易的角度看,这些研究足以敲响另一声警钟:上世纪90 年代之后,我国境内的穿山甲已经商业性灭绝,此后我们的穿山曱消费都是来自境外。跨境的野生动物贸易,完全可以成为病毒跨越国境的通道。P043
率先以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曾在1798 年写道:“人类偏离自然原先所设定的状态,似乎已证实成为各种疾病的来源。”以生态学的视角很容易解释人类所遭遇的问题。所有生物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相互制约平衡,病毒也不例外。我们今天说发现一种新的病毒,这种“新”只是针对人类而言。2018 年发表在《自然》(Natur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病毒很可能早在第一只脊椎动物出现之时就已经存在。它们伴随着整个脊椎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的演化,至今仍在相互影响。它们的种类极其繁多。据估计,光是感染哺乳动物的病毒就至少有32万种,但绝大多数病毒并不会造成疾病和死亡。以蝙蝠为例,这种古老的动物见证了恐龙的灭绝,科学家们认为,它们在六七千万年,甚至1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里,蝙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与此同司时,它和大量病毒也完成了共同演化,保持着一种奇妙的平衡。P043
吴砺
20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