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美食之巅 第九季
这记录片的片头几种盘中菜,完全是苏州刺绣式的画面。真的素雅清新脱俗。
第一集
里昂被视为法国烹饪文化的中心。北方高山地区的烹饪理念、南方地中海地区烹任理念和法国其他地区的烹饪理念交汇。
保罗·博古斯餐厅
保罗·博古斯。保罗认为自己即是表演者和厨师。这第一集说这位名厨是法国百年名厨。
黑松露酥皮汤 创于1975年
这将鱼片上贴一二十片黄色土豆片煎至鱼鳞皮状,十分悦目赏心,配合盘子上花边,这做的真的很精致——我觉得太过了。
苹果挞
这些法国菜做法色彩鲜艳,很像法国印象派画家的画画一样…… 我看日本和食,也注意色彩搭配,但法国人的色彩艳黄浓烈,表现出对生命浓烈的热情和热爱;日本人则是冷艳的,反映出来对生命悲凉的宿命感……
是的,两者都有艺术感——反观美国人的菜,尤其是快餐则是赤裸裸丰富丰盛,并不会像法国人和日本人在做菜那么精致……
我十分罕见地准备看第二遍。我对保罗餐厅系列菜谱中的画面感印象深刻,像过去中国民间的剪纸画一样,不过色彩更丰富。
我想或许计算控制喷墨打印机,真的应当用在美食的餐盘上。
我对法式面包和饮料唯一的印象,来自我的大学室友刘伟先生2018年在西雅特,带我去的法国一个小面包店。我对那里面包口感之美,印象极深,对饮料杯中浓汁上花纹图案,印象极深,对小店中人间暖色色调和无处不是温柔温暖的阳光气息,印象极深……
作为一个感觉细胞高度敏感的乡下人,我的老同学带我去的正是感觉人间烟火的好地方……
保罗·博古斯餐厅,到处都自己的画像,以满足自己的成名愿望。这真是很独特。一般来说,只有政治人物才有机会这样做,一个大厨,自说自话的这样做,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是人类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
我们人类,真的是大多数人都有这样宣示自己的愿望,当然也有愿意保持低调的人。
黑松露酥皮汤,85欧元一杯。据说这是全世界模仿最多的一种汤。将一个面包酥皮,蒙在一个汤碗表面,再烤出面包,浮在碗上方——这真的是一种创意!酥皮,面包烤好之前的称呼。
我能从这创意中学到什么呢?
“人们把保罗·博古斯当作法系菜的鼻祖”,我不知道这句话怎么理解。
“白斑狗鱼肉丸子”。
这法国佬的鱼丸子,竟然是一个长面包形状。这鱼丸上的蘑菇,做成螺旋卷纹的形状,再浇上调味汁。
“布雷斯鸡”。保罗·博古斯餐厅,每用三十万欧元釆购这种鸡。
把鸡放在牛膀胱之中,这中国没有听说过。
“无边小圆帽”,始于19世纪。白色象征着干净。
法国野兔食谱。
埃卡德·维茨曼也获得百年名厨的称号。
用新鲜猪血使汤汁变得更浓稠。这没有在中餐听说过。
胭脂鱼,土豆脆皮。
我真的该去学几年厨艺去了。
第二集
这次讲印度的美食。主角想改造一切印度核心的菜。想改造一切,这个也是我最喜欢干的事情。
泥炉炭火灶,印度烹饪的一个特点。
豆粥。水芹,香菜。
纪录片中的这位印度佬的大厨,是天生的演员,真的很会在电视镜头前推销自己。
“马沙拉”调味料。大厨说,印度每个做的“马沙拉”都不一样,味道取决于放的原料的比例。
大厨的“胡椒籽马沙拉”有十七种原料。
“泥炉炭火灶”。很难掌握,没有一样是固定的,它的火候是一种游戏。
玛尼什·麦罗特拉。印度味道新德里。
我听这位大厨说的话,我最后理解是,印度的口味无常……
第三集
这是主持人所在国奥地利本国的四位大厨,展示厨艺。我当初若是学了厨艺,不知道今天在做什么?
如果人生能够再一次选择职业,我觉得自己愿意学习建筑设计——在地球上造一批地标式的伟大建筑,只是我是没有组织能力的人,有想法,做不了……除非我的老同学凌吉武先生也正好学建筑并且是设计院公司的老板,我作为一个副手,那我一定会设计出鸟巢、北京大剧院、上海中心大厦类似的那样一批建筑……
反正吹牛不犯法,吹牛增加一点文章趣味性。正而八经写文章,读者更少……这年头,读者在帖子上批评一句,其实已经是对你最大的尊重了,至少人家还看了你的全文……若是人家从来不屑看你写的东西,你说,是批评你的读者尊重你呢?还是两眼朝天,看你像空气一样不存在的人尊敬你呢?
千万不要学现在的中国网红,不但是屁股摸不得,屁股看都不能看一眼……
看这样的记录片好处就是,你和世界上这个行业最顶级的大师相处一小段时间。俗话说,近墨者黑,近赤者朱。看看这些不断进取的人,你也想前进……
餐盘里,都是小型的中国式的垒石盆景。
这片子一家餐厅,用气球表面涂上液体巧克力,固化后,气球放气退出,形成蛋壳一样的巧克力——这真的是他妈的有趣,动了一番大脑筋……
用食物做的微型雕塑艺术作品。
水晶醋,醋木桶上十年结晶出来两把固体醋结晶。
这四位奥地利高手,都是努力将一小块金牌菜做成微观盆景……
第四集
葡萄牙 里斯本 贝尔康多
风格:改良葡萄牙菜。
我现在花大把时间看做菜,不知是真浪费时间,还是真的创新。 这世界范围大厨,不同的地区饮食理念和做法,吸引着我……
我顶喜欢看这些片子中的主厨,他们完全迷上了自己专业的小把戏之中……
鱼和虾是重点。烤乳猪用铁板压着,煎猪皮,让我印象最深。气球中放乳汁,在低温液氮中滚动成一个封闭的小球,再去气球,这是我们平时见不到的。
第五集
英国 伦敦 艾萨克·麦克海尔。
英国长时间对于食物和烹饪毫无兴趣,被称为欧洲的黑洞。过去如果对美食感兴趣,会被认为对生活不认真。
现在伦敦也成了世界美食中心。
丁香俱乐部
法国人和英国人唯一共同之处,就是对奶酪的爱好。
苏格兰厨师最拿手菜之一就是用酪乳浸泡鸡肉,配上燕麦片皮和松子盐。松针被磨成小的纤维,松针加盐冷藏,5天后即可使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松针可以入菜。
荞麦和猪血做煎饼。
肉馅羊肚。
西方国家这些菜中,鱼子酱是常用的一种点缀。
“我喜欢别人对我做的菜赞口不绝,让他们由衷地发出赞叹。”
第六集
德国 “生活”餐厅 托马斯·毕希纳
木斯里 口味在不断变化
马齿苋。
用地下二亿年前31%浓度的盐水做菜。
这位德国大厨,同我的同事陈立勋先生面部表情长得像。
这一系列共12集。我刚刚看了一半。
第七集 荷兰
又是一个狂热的小年青。希科尔·巴克。【纯味C】餐厅。
“卡德赞德位于荷兰南部,远离城市喧嚣,被微风、沙丘和大海包围着。”这句解说词真的很有诗意。“被微风……包围。”这真是意外的措词。
看眼神就知道又是一个狂热的爱好者,如同日本那个做拉面每年获奖的年青人……
“班布巴厘”。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香辛料、辣椒籽、辣椒果和花蕾。
这个纪录片,真是一小群有鲜明个性的人,这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个台阶。
泽兰扇贝。
这小子真是太投入的一个人。这些出色的大厨,都是很投入极端专注的人——我真的与他们是两类人。我是一个极端自由散漫的人,没有关注中心的人……我是在漫不经心中,灵感突然涌出,我不是手艺人。他们都是伟大的手艺人,他们需要高度专注,从而使他们的手艺达到炉火纯青程度……这是完全不同的创造力的形成过程和模式……
第八集
伊卡露斯餐厅。这集是这个不断邀请别人到自己餐厅做客的餐厅,做出自己特色的菜。
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选择题。仿造了世界各地最顶级的厨艺,会不会失去了自己?我很想看看这个奥地利顶级团队,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这个自信心,他们是有的。但我没有发现特别之处,除了一份炒鱿鱼,在盘中像齐白石的虾一样漂亮……
第九集
介绍墨西哥一位大厨。我对墨西哥的传统美食充满了好奇心。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吃是怎样进行的?
萨尔布特。我第一次听说蓝色的玉米。
拉美莱。
彝斯加魔。一种蚂蚁卵。
昆塔尼尔。
刺果蕃荔枝。
这片子的各国年青的大厨,充满了自信心,充满了在顶尖高度上年青人的自信。
第十集
丹麦 尼科莱·诺雷加德 不是科班出身的一星餐厅大厨 博恩霍尔姆风格
“它还代表一种概念,即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复杂的事物,并不需要完整地解释背后完整的含义。
银冷松针。当食物,中国没有听说过。
冷杉球果。
羽衣甘蓝。
“北欧的美食本质是清教徒式的。人们有时会很快声讨,因为它看起来太简单了。”
苏格兰松芽 用醋卤水腌制。
风干牛肉。
这些菜,都是像瑞士人做钟表一样的精细入微。这是做食物吗?你会问到。
我看的一时似乎没有什么收获。因为更多的是对技术的好奇心。
第十一集
达科斯塔。西班牙大厨,曾经的洗碗工。米其林三星大厨
“基本上,我的菜单都象书或剧本一样,有独立章节。这个需要秘诀。因为它是一种展示,一种独特的烹饪方法。”
达利斯塔。
西班牙德尼亚。
“我们都当场演示整个制作过程,目的就是要让食客亲眼见证那种清风起,杏花落的感觉。”大厨说道。
你相信这是在吃晚饭吗?
“我们意在打动食客。”
一道菜,名字叫“迷雾森林”。
“多少年来,他都一直努力,想把德尼亚地貌地形囊括在他的菜单中。”“以菜肴的视角对时下地中海的森林景象的解读。”
这里一种米饭不是用水煮,而是用肉汤或者鱼汤煮。
“我试图把土地、大海、有机元素和她的设计,全部精美的融合到我的菜品中去。”
西班牙人的艺术表达方式,总是太前卫了。这位大厨,像是一位自负的男时装模特儿,自我表演的意识极强——这些大厨,几乎都是……
诗意的烹饪。
这也是一种自我折磨的没有必要的技术复杂化,同时又是炫技的场合……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要选高难度动作?为什么厨艺不能炫技呢?
第十二集
荷兰 阿姆斯特丹
这种荷兰年青的大厨开餐店七个月,就获得米其林二星。在中国工作过四年。
鸭舌。银耳。这小伙子在香港一家法式餐厅里工作过四年,可是中餐对他影响如此之大,他分别用鸭舌和银耳各做了一道菜。还有饺子。
这十二集的纪录片终于看完了。这是另一种方式拍摄世界一流大厨的作品和创意的纪录片。它通过奥地利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厅,伊卡露斯餐厅,每个月邀请一位世界级大厨做客,展示他的作品,纪录片展示学与教的过程。
这是让人感到紧张和敬畏的过程。因为全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相差太大,一个月内学做一个国家的菜,这真的不容易,况且这些客做大厨,都是极苛刻的手艺人,这么短的时间弄好他的得意之作,这是要求极严格的事情。
这些顶尖的大厨,都是个人艺术的表演家,强烈渴望得到别人不停赞美的艺术家。美食成了他们与人构通的桥梁,虽然是如纸糊的一样轻薄的桥梁,但是,足以让陌生人的赞美之词,不断走过。
附录:
吴砺
20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