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砸新娘子的习俗。我们桐城砸新娘子的风俗很有特色。每逢遇到迎亲的队伍,都有很多人看热闹,这时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和妇人,就开始砸新娘子,行为只要不过分就行。在乡村被称为“砸发”,目的是为了热闹,增加喜庆的气氛,而小孩子都是冲着喜糖去的,为了避免新娘子被砸,新郎官只得一路不停的撒糖果。 上世纪中下叶,嫁娶一般都安排在年末或年头,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正值农闲季节,办喜事不慌不忙,二是因为那时候经济条件差,趁着过年前后,每家都准备了一些年货,鸡、鱼、肉等都少不了,这样也可以节省很大一笔开支。 出嫁的新娘子都是下午从娘家出门,此时,迎亲队伍都是步行,不像解放前有轿子,也没有唢呐等乐器。新郎新娘走在前面,新娘的脖子上围着红头巾,紧接着就是挑礼担的人,箩筐里放着棉被等,盆桶自然是少不了的,还有衣箱,盆里桶里都装着花生、红枣等,寓意为早生贵子,男孩女孩花着生。盆桶箱子等物件上面都贴着大红的双喜字,嫁妆的多少则根据各家的经济状况而多少不一。再后面,就是送亲的兄弟姐妹和叔伯了。每当迎亲的队伍走到村口和村庄,都有围观看热闹的人群,这个时候就是人们砸新娘子的最佳时间,此刻 礼仪或者新郎官挨个地发香烟撒糖果,那些大人孩子都轰的一声散开,忙着在地上找糖果去了。送亲的队伍乘机快速的前行。此时,迎亲队伍都是步行,不像解放前有轿子。 砸新娘子的东西多种多样,有人就地抓一把沙子,有人捡起小土块,最上心的当然要算那些孩子们,他们早早的准备好从树上扯下来的苦楝树果子,乌桕树的果子,看到新娘子,把满口袋的东西一股脑地掏出来砸。这时候新娘子要是反应慢点,那头上身上多半都会落下很多沙子和树果子。也有极少数人不顾礼仪,拿苍耳子去砸。苍耳子这东西又叫鼠见愁,圆圆的小球上长满毛茸茸的小刺,这个东西要是粘到新娘子衣服和头发上,没有个半天是除不干净的。这真是为难新娘子了。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就会出面制止。喜庆的日子为了讨个吉利,新郎赶紧发烟发糖果,忍着不好发火。据说东北砸新娘子用的是五谷杂粮,里面伴有彩色纸,既好看,同时又祝福新娘子到了婆家会五谷丰登。不知道其他地区砸新娘子是什么花样。 为了防止被砸,我记得堂姐出嫁的时候,手上捧着毛主席的石膏像,这样果然没有人敢砸新娘子了,如果不小心砸到毛主席像,这个后果是谁也承担不起的。那可是政治挂帅的非常年代。 如今,嫁娶的时间很随意,元旦、五一、国庆都是良辰吉日,迎亲的队伍改成了车队,就是想砸新娘子也无从下手了。 在那个年代,童年的我是砸过很多新娘子的。
本帖最后由 南风醉 于 2020-11-4 20:1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