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前不久,琚有生同学去东营拜访我们高中老师汪长春先生,看到老先生用两把算盘拼起来操作,甚是不便。琚有生同学深深理解汪老先生年龄大了,对电脑电子计算器之类的工具有种本能的拒绝,对一位有着几十年教龄的数学老师来说,算盘才是他得心应手的工具,算盘才是老先生倾注情感的最好方式,于是,琚有生同学赠老先生一把四十一档的大算盘。此事,勾起了我对久远年代算盘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农村,算盘是最常用的工具,尤其是年终大队和生产小队核算的时候,算盘成了必不可少的运算工具,会打算盘的人,说起来眉飞色舞,不会打算盘的人,心生羡慕和佩服之情。那时候,会打算盘的人毕竟不多。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珠算基本上退出了课本,所以,我对算盘的运用,就像电影《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所说的那样,最多只会加减,对乘除是一窍不通。1975年,我上初二。放暑假的时候,正是“双抢”大忙的季节,早稻收割完了马上就要交公粮,此时,粮站正缺人手,很多人都找关系,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粮站上一个月的班,一个月的工资是四十元,不仅可以解决学杂费,多余的钱还可以补贴家用,对任何一个农户家庭来说,都是极大的诱惑。
当年,我们大队(村)赵老生产队有位姓雷的老先生,在公社粮站上班,一把算盘被他打得出神入化,两把算盘,左右手同时开工,从不见错,对乘除更是精通,打飞归(珠算用语)更是信手拈来。我家的隔壁是大队里的鱼花厂,大队干部隔三差五的就到这里开会。一天,雷老先生因收缴公粮的事情,也来到这里,我父亲就用试探的口气问他,能不能叫我的孩子暑假期间到粮站去上班?老先生满脸带笑说道,只要你孩子会算盘就行。接着,他现场表演起来,两把算盘在他的手下,哔哔啪啪地响起来,上挑下拨,手法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声音似白雨跳珠,悦耳动听。这一场表演,博得了满堂喝彩。看到他对算盘如此精通,我更胆怯了,那敢去粮站上班。
我在走上社会以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还是把算盘学会了,当然也只是一只手会打算盘,远远达不到雷老先生那样的境界。可转眼间,算盘一下子就失去了它的市场,时代发展的节奏太快了。我在单位用的都是电子计算器和电脑,早把算盘丢到了云霄之外。想想这些年,我学过机械制图,学过车床刨床,学过无线电修理,学过射击投弹,最终,就像我当初学珠算一样,都没有用上,到头来,还是和文字扛上了,这或许又是一次得不偿失的事情。但是谁能说得清楚呢,人生的道路就是这样,命运之手,往往会把你带到意想不到的领域。然而,我对自己所学过的并没有懊悔,每一种知识都给了我一种难得的积累,都磨炼了的性情。想当初,我刚学射击时,刚刚瞄准靶子,立马就扣动扳机,可想而知,那子弹不知道飞到了哪里去了。多少年后,我再次射击时,心境沉稳了,知道了慢慢地扣动扳机,至少也能打个八九十环了。这就是岁月的沉淀,把一颗躁动的心变得沉稳了。
算盘,已经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可以准确的算出数字。人有小算盘,天有大算盘,人怎么能算得过天呢?所以我们做人,千万不能把小算盘珠打得哗哗响,为了一己之利而忘了人生要义。在这方面,我要向汪长春老先生学习,八十多岁了还依旧笔耕不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