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7|回复: 0

[散文] 《莫扎特》(上)

[复制链接]

7082

主题

173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306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3-3-9 16: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扎特》(上)
翻阅《莫扎特》(美)盏伊著;杨丹蕾译,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9(企鹅人生)
两年前买的近二十本“企鹅人生”的人物传奇,就是放在书架上,一直未看。
相对于看文字传记,这二三年我几乎完全倾尽所有的业余时间,去看哔哩哔哩纪录片中的人物传记。
纪录片人物传记,比较看书,更加轻松,而且有多组专家学者参加评论,更易全面考核一个人的人生。不仅如此,纪录片音乐家介绍,我们还可以听到部分作品演奏。
还有一点,纪录片多是近一二十年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
当然,看书的时候,可以偶尔收获文字表达出来的美的闪光。这也是我偶尔想看看书本的原因。
莫扎特的人生,我可能看过两部记录片。
这十一万字中文传记,我想要以中得到什么?花这个时间似乎有些奢侈了,因为莫扎特的短暂人生故事,我从不同的书籍和纪录片里看到太多次了。
看到中途,困倦上来了,我伏案睡了一小会,立即精神上来了,改了半篇散文旧作,接着把这本书剩下的一半草草的翻看了一下。
本质上,我想从莫扎特的创作方法里学到一点可以借鉴的灵感。
看这本书,我得到的印象是,他短暂的三十五岁的一生,几乎都是全力推进自己的天才的发掘,他几乎没有浪费任何时间,是一个真正自觉的天才。
这是我真正要向他学习的地方。我们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同时,莫扎特是天才的吸收能力,吸收同时代一切精华。
这样书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段话:
“莫扎特的人生是天才战胜早熟的胜利人生。”P002
“歌德将天才定义为一种‘创造力’( productive  power),其行为‘有重大影响和持久的生命力’,同时他申明,‘莫扎特的所作品均属此类’。”P003。
相对于三十五岁短暂的一生的莫扎特,我们这些凡人生命剩下的时间,都是大数目。
问题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他那样伟大的天才,我们如果还有一点点才华,我们该怎么做,才算是对得起来这个世界走一趟的经历?
我们有没有可能性,再使自己一些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人死了不会复生,天堂真的没有,但是,一个人创造的真正出色的知识上、情感、文学上、艺术上的遗产,却会在人间延后消亡——活着的人们心中,通过他的作品,仿佛他仍是活着,如同莫扎特在我们心中仍然是活着一样……
这种活着,有没有意义,只有天知道……
吴砺
2023.3.9
附《莫扎特》摘录:
莫扎特的人生是天才战胜早熟的胜利人生。在他那个时代,也有几个五六岁的孩子能在拨弦键琴( harpsichord)上就一个主题演绎出美丽的变奏曲,或是弹奏一段诱人而连贯的曲调。琴键都是被遮住的,这些小天才弹奏时看不见自己的手。但是与其他18世纪中叶的神童不同,莫扎特在创作与表演上的艺术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儿时的天赋在进人青春期后丝毫没有消褪的迹象——而长大后陷入平庸是神童们大多无法逃脱的命运。莫扎特不幸早逝——他死于1791 年 12月5日,终年三十五岁,但却在为数寥寥的伟大作曲家万神殿中占有一席之地。
很自然,莫扎特热情的仰慕者乐于将他描绘成一个从儿时起就声名大噪的人,这让莫扎特的生平真相被传奇遮掩。现代传记作家的学术努力也没有改变这种状况——当音乐爱好者们听到莫扎特的名字时,他们眼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莫扎特这个任性的孩子,无法摆脱幼稚的行为;他是一个如此迷人的音乐巫师,以至于没人敢去———哪怕有片刻——-质疑他的资质;这个奇迹创造者充满闪电般的即兴灵感,从不需要更改一个音符;他病人膏肓时接下神秘约稿,这是他濒临死亡的超自然的灵异先兆;最终他下葬时像一个被遗弃者,与乞丐为邻。即使他的名字也无法幸免——据说莫扎特很少使用他的拉丁文中间名“阿玛迪厄斯”,他更喜欢法语的中间名“阿马岱”,
大体上看,这些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的形象与其说是凭空杜撰,不如说是曲解;我们将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许多音乐爱好者(和其他爱好者一样)都渴望一个非凡的天才过着一种非凡的生活,充满着难忘的遭遇、戏剧性的人生转折以及无法复制甚至完全超越常人想象的辉煌成就。但是莫扎特的音乐生活即使不加修饰也足以引人人胜;平凡的事实也不会危及他天才的名声。
因为莫扎特确实是一个天才,即使最铁石心肠的传记作家也无法否认这点。年轻的歌德曾听过七岁的莫扎特在法兰克福的演出;晚年时,他认为莫扎特在音乐上是“无法比肩”的,如同拉斐尔和莎士比亚在各自领域中达到的成就那样。…歌德将天才定义为一种“创造力”( productive power),其行为“有重大影响和持久的生命力”,同时他申明,“莫扎特的所有作品均属此类”因此,当莫扎特的父亲称儿子是“天生神童”时,并非仅仅是在自我标榜。莫扎特的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钢琴和小提琴奏鸣曲,室内乐和嬉游曲,歌剧、音乐会咏叹调和弥撒曲所达到的境界,只有少数几位作曲家试图去达到。约瑟夫,海顿( Joseph Haydn)凭借自身成就可对其他作曲家进行权威评价,他曾和莫扎特的父亲有过一段著名的谈话——“在上帝面前,并作为一个诚实的人”,他认为小莫扎特是他所“亲见或耳闻的作曲家中最伟大的”。1787 年,莫扎特三十一岁时,海顿谢绝了一个来自布拉格的喜歌剧创作邀约,让邀约者去留意“莫扎特伟大的、无法模仿的作品,它们如此深刻并富有精深的音乐理解”。海顿断言,如果有权势的人能够意识到莫扎特的价值,“各个国家就会争相在壁垒森严的城墙内牢牢守住这件珍宝”。
约安内斯。克里斯托斯托摩斯,沃尔夫冈·戈特利布,莫扎特(Joannes Christostomos Wolfgang Gottlieb Mozart)于l756 年 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是利奥波德(Leopold)和旧姓佩特尔(Pertl)的安娜·玛丽亚。莫扎特(Anna Maria Mozart)的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兄弟姐妹中,五个幼年夭折,只有一个比他大四岁的姐姐活了下来:玛丽亚。安娜·沃尔布加。伊格纳西亚·莫扎特(Maria Anna Walburga Ignatia),小名叫南内尔(Nannerl)。这可怕的孩童存活率在莫扎特的时代再常见不过,就算富贵人家也是如此;比如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的父亲给六个儿子起了相同的名字“爱德华”,希冀能有一个儿子顺利长大成人——事实证明,果真如此。P005
18世纪时,旅行者寻找的是自然中更加原始粗犷、风景如画的地方,而萨尔茨堡正是一个理想的观景胜地。它坐落在萨尔察赫( Salzach)河边,四周群山环绕;这里是莫扎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有色彩各异的私人府邸和令人赞叹的公共建筑一大教堂、小教堂、大学建筑,大多数都始建于17世纪。这番城市风景让游客想起文艺复兴后期的城镇;而对于莫扎特来说,那些他拜访过的意大利城市一定有似曾相识之感。P008
奠扎特是一个活泼开朗又充满柔情的孩子,他也渴望得到宠爱的回报。他尽其所能寻找被喜爱的迹象,或者自己制造这种迹象。父亲曾这样描述道,作为一个访问维也纳的六岁孩子,“沃弗尔(Wolferl),‘跳到哈布斯堡女皇的膝头,搂着她的脖子,热切地吻着她,显然希望得到同样的回应。莫扎特七岁那年的夏天(1763 年),在巡演的途中他奇怪地患上了思乡病:“当沃尔夫冈醒来时——我想应该是在奥格斯堡(Augsburg)——一也开始号啕大哭。”利奥波德。莫扎特给哈格瑙尔的信中写道:“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他很伤心,没有看见哈格瑙尔先生、文策尔先生、施皮泽德、戴贝尔、莱特格布、福格特、凯尔坦、娜泽尔等人和其他好朋友。”,,,,即使他和父母、姐姐在一起,而且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众人奉承的对象,他依然显得心神不宁,情感饥渴。据第一本莫扎特传记的作者弗朗茨。克萨韦尔·尼梅切克( Franz Xaver Niemetschek)记述,小莫扎特会不断询问别人是否爱他;而当他们故意开玩笑地否认时,这孩子就会伤心欲绝痛哭不止——尽管人们和他开玩笑、捉弄他是常有的事。R::‘他渴望在父母给予的爱之外得到更多———这看来是个正确的结论。P011
莫扎特一家无论到哪里都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听众都习惯了三心二意地听音乐。在莫扎特的时代,宗教音乐以外的音乐基本上仍是一项娱乐。浪漫主义时期那种将音乐提升到半宗教性的体验,以及对专注安静聆听的要求,则是好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尽管在莫扎特晚年时期已经有了这种迹象。有一幅被大量复制的画( 1766年由米歇尔。巴特勒米,奥利维尔[ Michel Barthelemy Ollivier]所作),表现的是十岁的莫扎特勇敢地坐在键盘前演奏,而一群穿着考究的人正尽情享用着美餐。
莫扎特一家试着不受心不在焉的听众的影响。他们工作非常努力。“莫扎特大师”(伦敦的剧院经理这么称呼他)频繁演出,同时也忙于作曲;他珍惜可以花在他毕生职业上的每一秒钟。八岁前,他就写了小提琴、拨弦键琴和其他乐器的奏鸣曲;随后,他于1765 年完成了第一部交响曲。这是一部活泼而短小的三乐章作品,总长十二分钟,是为小规模的乐队而作:四把小提琴和中提琴,一把低音提琴,一支大管,两支单簧管和两把小号。和他其余的稚嫩作品一样,很难说这第一部交响曲预示了他之后的伟大杰作,尽管善意的听者也许可以察觉出一丝莫扎特即将形成的愉快风味,这主要体现在莫扎特为每个乐器赋予了相对独立的声部生命。P017
莫扎特在事业起步时期花了无数宝贵时间聆听当时流行的作曲家的作品,和其他新手一样,他也勤奋地抄录这些音乐。他一直拥有异常敏锐的吸收能力,可以自由驾驭各种主流风格,而同时代音乐家的想法也回响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他自我教育巴的方式和几乎所有艺术大师的方式一样:从对前辈的学习和模仿中努力达到创新。
能够早年就去欧洲的音乐中心城市旅行是莫扎特的幸运;他可以在这些城市听到他视为老师的作曲家的作品,甚至还能不时见到他们。P018
。直到 1773 年,十七岁的莫扎特写完了二十余首交响曲后,他作为一名交响曲作家的真正天赋才开始显现Aa大调第29号交响曲(K.201)饱含原创的主题素材,和他之前的作品比起来是一个引人瞩目的跨越;它会出现在现代管弦乐队的常规曲目中。P019
一个神童,本质上是一个自我消亡的产物:在一个孩子身上看到的所谓“奇迹”,若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就只不过是有才华,是极为寻常的事。但在1772 年莫扎特十六岁时,他已不再需要表现得像一个小巫师;他已经能熟练掌控奏鸣曲和交响曲(他最早创作的音乐类型),并在新的领域显示出他的天赋:歌剧、清唱剧和一连串的早期优秀钢琴协奏曲。在17世纪60 年代末和70 年代初,莫扎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旅途中写成的:他将大量时间花在了去维也纳的被延长的访问行程,以及三次去意大利的旅行上。这些旅行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家庭的收支状况。去意大利的旅行扩展了利奥波德·莫扎特教授儿子的课程,是英国和法国大旅行的补充。P024
莫扎特到 十七岁时身高已不再变化,比普通人略矮一些,这也过度地突出了他的稚嫩。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当他想要效仿其他游客亲吻圣彼得雕像的脚趾时,别人不得不把他抬起来,“因为我不幸长得太矮了”r n3。这听上去不太像真话,更像在有些心酸地自嘲,但说明莫扎特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现存的几幅莫扎特肖像,虽然它们彼此之间有所不同——大多数肖像画都是如此——但大体是一样的。画中是一张说不上迷人的脸,相貌平平,有一个突出的鼻子和一双大而认真的眼睛。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最后一个特点被他所敬仰的朋友尼梅切克特意挑出评论道:“他的眼睛很大,目光热切”,正是这双眼睛使他平淡的外表有了生气。这番描述(被许多人证实)抓住了莫扎特作为作曲家和演奏大师的精髓——所有画像都无法充分表达的、只有在他作品中可以体现的精髓。P027
简而言之,这是人之常情:利奥波德·莫扎特对待儿子的方式受着复杂动机的制约。他对家庭财政忧心忡忡,又要掌控儿子的一举一动,这都使他的动机蒙上阴影。但是他的悲叹听上去不仅仅是操控人心的谎言,而是带有一丝真正的忧虑。因为他心里似乎还有一种更加危险的感觉(尽管他从未明确表达过),这必然会干扰到父子关系:他一定已经意识到,在演奏和作曲上,莫扎特都轻而易举地超过了自己。精神分析学家常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儿子对父亲的矛盾感情上,而父亲对儿子的矛盾感情其实有时会显得同样突出,但关于后者的研究并不太多。莫扎特一家子1773 年结束了第三次意大利之旅后,四年里都待在萨尔茨堡,此间利奥波德·莫扎特再也无法抑制住那令他沮丧的疑虑——自己只是世上一位伟大作曲家的助理而已。P033
利奥波德·莫扎特也许是儿子最主要的“拥戴者”,但是由于他渴望让儿子留在萨尔茨堡继续处在自己的关爱和掌控之下,加上他作为一度曾有冒险精神的音乐家如今却总在稻粱之谋上担惊受怕,他便看不到莫扎特的伟大。1778 年 9月中旬,莫扎 特推迟了他从巴黎的归期,他恳求父亲的理解:“在萨尔茨堡唯一使我不快的事情——我从内心深处直接告诉你——便是一个人不能与那些人有正常的社交——音乐没有更高的地位——同时,大主教不相信曾有旅行经验的聪明人。”意思是,像他一样的聪明人。“因此,我保证,如果没有旅行,至少对于艺术界和科学界的人来说,那他简直就是个可怜虫!我确信,如果大主教不能允许我两年出门一次,我就不会接受任何任务。一个中等资质的人,无论他旅行与否一样平庸;但一个有着突出天赋的人—一-若否定我自己有这种天赋那将是一种亵渎——如果一直待在一个地方,就会变得很糟。如果大主教相信我,我很快能使他的音乐出名;我保证这是真的。”‘’‘这确实是真的。
这是莫扎特关于自己最明确声明的信件之一;它彰显了他的自我价值感和使命感。他对于自己的天赋并不会谦虚;因为这是上帝赐予的,如果轻视自己的天赋就是亵渎神灵。同时,由于很清楚自己的突出才能,他下意识地认为如果能得到他想要的工作环境,他也许会让萨尔茨堡闻名世界。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有理智的儿子和不讲理的父亲之间正在争斗。P063
吴砺
2023.3.9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