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847|回复: 0

[桐城史] “战地参观团”是如何在桐城“团灭”的

[复制链接]

97

主题

440

回帖

595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积分
595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23-3-22 09: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2996e9e6d78e5faa147d63972c9e962.jpg
5 z: _5 ]- U* l
$ L7 M( I5 `9 d% O+ B5 t6 [  K! B5 f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朋友,对于“战地参观团”和“意大利炮”这两个名场面一定不会陌生。而本文物,恰恰与这两个名场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c: ^! i/ B7 p5 U% o( L1 {7 ]5 ^
  众所周知,李云龙虽然是虚构人物,但他的一些战例却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比如歼灭日军“战地参观团”,原型便是1943年10月24日发生在山西临汾洪洞县韩略村的“韩略村伏击战”。
8 T6 ]  B5 e6 z0 M7 Y  1943年10月,日寇冈村宁次——就是那个“三光”“扫荡”犯下无数罪行的战犯——为了炫耀其所谓“铁滚式的三层新战法”,从各地调来少尉以上军官180余名,组成“战地参观团”,赴战地参观。冈村宁次设计的这场“参观”,最终成了一众军官的“绝命之旅”——24日上午,八路军太岳军区十六团在韩略村伏击“战地参观团”,经三小时浴血奋战,敌人除三人漏网外,全部被歼。4 Y/ `3 C" W8 P2 o7 I0 ^, O& a- U
  说起来,这群日寇军官被“团灭”,原因起码有两点:第一,他们是残暴的日本鬼子;第二,他们遇到了八路军。其实,还可能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他们不了解在我军活动区域,组织“战地参观团”的危险性有多高。他们可能不知道,早在1938年9月1日,新四军四支队就在桐城县的范家岗伏击战中歼灭一支“战地参观团”。* ~; }$ F5 t4 q6 D/ m( z
  1938年8月上旬,新四军四支队在舒城西港冲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四支队八团开赴寿县、合肥、全椒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七团在安合、六合公路全线出击。
+ n; L3 j0 o5 k  其中,七团三营奉命在桐安公路龙河杨西桥至新安渡这段长10公里的公路两侧活动,相机伏击日军运输车队。经过侦查,三营决定在范家岗一带伏击日军运输车队。9 \* {+ k3 F8 }3 T/ q6 G+ n$ f
  8月30日,新四军四支队七团三营从两个连队中抽调人员组成两个精锐排,每排配备两个便衣班和两挺轻机枪。当夜,两个精锐排经挂车河,到达范家岗在安合公路西侧一带山坡上的小树林中隐蔽,就等着“鱼”进网了。* X0 A, e3 E$ }( I! f0 J& r
  有朋友要问了:这不是守株待兔么,万一没“鱼”来呢?实际上,我军早有侦查,确定安合公路几乎每天都有日军汽车经过,根本不愁捉不到“鱼”。) ?7 ^! w# g1 l+ C/ D, [" m. @$ h
  9月1日上午9时10分左右,“鱼”就来了。一支三辆汽车组成的日军运输车队进入伏击地。头两辆汽车驶入三营伏击圈时,被战士用手榴弹炸毁,车上日军利用公路东侧水沟进行顽抗,除2名日军逃走外,其余被歼灭;第三辆汽车由于距离前车较远,眼见不妙慌忙掉头,侥幸逃脱。我军随即打扫战场,迅速撤出阵地。
5 ]2 r: t4 J/ I9 Q$ B- G; H- w( F  此次战斗,不仅我军有记录,敌人也有记录。在新四军缴获日军的家信和日记中,就记载了这次伏击战。如九月十二日秋叶末松给小池幸次郎的信:“八月三十日被遣派作输送或讨伐败残兵到桐城去,接连几天都在生死线活动。不知多少次了,到现在还活着简直不可思议的!九月一日,被袭击车一辆,三名战死,一名重伤,一名失踪。”还有日军某氏的日记记载:“大约十一时,由桐城约五公里前,有败退的残兵的袭击,某部队的车辆被烧毁,战死和负伤者颇多,本中队收容了负伤者前进。”
; c( M8 ?* F$ U( K  很快,此次胜利就上了报纸。《新华日报》9月7日登载:“我新四军在叶项指挥下,四支队一部,一日在桐城潜山公路之范家岗附近,伏击敌南来汽车数辆。当经两路猛烈突击,除先头车辆狼狈脱逃毙伤不计外,当场击毁敌车一辆,内有敌官兵十余人,并有形似□□□人者三人,获长短枪八支,子弹四箱,文件数十件,其余军用品甚多。”: h; ?% ^; [3 ]2 G3 f/ E  W
  还有一个关键的文字资料,就是本文物了——9月5日,叶挺、项英发给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记载:“高支队第七团一部东日伏击由桐城南开汽车三辆……毙敌十多人内有五人为白种人不明国籍,缴获步枪八支军用品一批文件数十件……又一部袭击杨桥并将桥完全焚毁。”这个“东日”可能需要解释一下,当时电报中常用“韵目代日”,“东日”即一日。另外,其中提到的“五人”,也有学者认为这个“五”字其实为“三”字。我们只需要知道,无论是“五”,还是“三”都说得通就行了。6 [- V: c* j1 j, j
  那么,这场战斗跟“意大利炮”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说本文物中提到的“白种人不明国籍”了,也就是《新华日报》提到的“□□□人”。不卖关子了,就是意大利人。
, k. Y8 Q3 G4 X/ m2 o  据《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六安历史(第一卷)》记载:“9月1日,七团三营在安合公路范家岗伏击日军汽车队,堵截敌车一辆,全歼车内敌官佐11人(其中3名意大利人)。”《舒城革命史》也有相关记载:“新四军四支队七团三营在1938年8月20至9月17日,共毙伤敌162名,其中意大利人3名。”
6 b# N% L. u, t# r: w  这三个意大利人怎么跟鬼子混在一起了呢?或者说,日军中的意大利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7 K9 B5 P+ e5 I  《新四军抗战实录》中有答案:“9月1日,第七团三营在桐城公路上的范家岗伏击日军,击毙日军25名(内有日军官11人)及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派来的观察军官3名。”% z8 b" p  P' `2 S
  答案同样出现在马德俊的《我们在大别山上》和曹恩民的《新四军二师(淮南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上:“这一仗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打的是日军军官战地观光团,其中还有它的盟友意大利三名军官。”“当年八九月间,在合肥至安庆的公路线上,连续截击日军军用兵车队二十余次,共打死日军1100余人。内有大佐联队长1名。还击毙了意大利观光团三人。”
! F: L' e& }( x# n( |  T; h& a  我们知道,二战前夕,意大利和中国也有军事合作。中方曾多次派遣海军员生前往意大利学习潜艇指挥和枪炮、水鱼雷等专业,同时向意方购买空军战机及武器弹药,就包括著名的“意大利炮”。
; s4 o% {$ B7 P5 |4 T8 e, V  一般认为,所谓“意大利炮”并不是意大利产的,而是一战时期意大利从法国进口的M1897型75mm火炮。他们淘汰下来的旧货,又卖给中国,所以有了“意大利炮”的称呼。就这种诞生于1897年的“古董”,堂堂正规军团长李云龙还要召唤二营长才能用上,影视剧虽是虚构,却真实反映了我军当年武器装备之差。
1 M, ~" v6 v5 U  当然,更广为人知的是,意大利与日本、德国相继签订了“钢铁同盟”和“反共产协定”等一系列条约,成立轴心国集团。意大利派遣军官前往中国学习日军作战经验,当然也是为下一步的侵略战争做准备。这才有了本文物所记载的战例。& e  n" P8 C* N; L7 G- d! ~6 Q0 ~
  本文物证明了一件事:侵略者组团到我们国家“参观”,必然遭遇“团灭”。我军武器装备极差的时候便是如此,装备好了,当然更是如此。
  `5 n% a* y' H# ^3 ~  专家说文物:8 g% I) c  o, g) A& M
  “范家岗伏击战中,新四军四支队指战员用智慧和勇气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此次战斗中,新四军四支队不仅以零伤亡的代价,取得了对日首战的胜利,还歼灭了包括意大利军官在内的‘战地参观团’,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抗战军民的士气。”桐城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陈俊介绍说。“本文物对于研究此次战斗,乃至新四军抗战史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 }; T2 S' }% L6 \4 r) }7 Y) @: [: D
( Z* Q# _9 G1 ^) U7 T
8 Q1 q/ h; R1 @+ j# k* R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湛峰
, v* B  W) G& |+ c
' z, z! C0 |8 R, M0 F2023年02月20日 星期一《安庆日报》
5 c4 c- R, `8 F1 k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