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悼吧,维纳斯
——观《卡图卢斯:哀悼吧,维纳斯》后
一
如此直接, 如此毫不设防—— 古老的诗句, 借一只小鸟的死亡 诅咒死神的残酷。
“他们说, 没有人能从那里回来。” 这句在荷马史诗中徘徊, 在罗马诗人的唇边停留, 半是顺从, 半是抗拒。
希腊与罗马 在理性的版图上留下空白, 直到基督教的天堂 将一片完美的天空 填入那缺口—— 一个无需回来的地方。 善者将永远停留, 虽并不存在, 却因童年的反复灌输 让大多数人深信不疑。
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 一种现实主义的回避, 绕过深渊—— 直到改造后的佛教来到, 许诺另一种循环: 你可以回来, 重入人世。 然而佛陀最初的道路 是无神的哲学, 一种静静的接受—— 你无需回来。
于是佛教 在士人与百姓间扎根, 而在西藏, 古老的火焰依然炽烈。 其他地方, 来世信仰 多是一支半握的烛火, 在风中摇曳。
生与死的谜团 依旧深邃而冰冷, 坠入其中的痛苦 无路可返。
现代医学, 物质丰盈—— 让富裕国度的人们 长寿、安宁地老去。 或许这 是最好的, 最理性的, 也是人间 唯一的减震器。
二
一只小鸟死去, 诗人便诅咒死亡—— 如此坦白, 如此无遮掩—— 仿佛爱情本身 被击中心口。
“没有人能从那里回来。” 这句话自荷马的篇章走出, 落在罗马诗人的诗行中, 半是顺从, 半是抗拒。
基督的天堂 在理性的空洞中展开, 一片好得无需归返的天空。 信念被童年的鼓声反复敲打, 无法从耳边消失。
孔子拒绝参与这场游戏: “未知生,焉知死。” 以礼收束悲痛, 以责任扶正生者, 让“善终”的梦 安放在有序的人生。
道家的笑声 在坟前回荡, 炼丹的漫长时光 试图推迟终点。 佛教的轮回, 净土的慈悲, 或在无常中静静醒来。 在西藏, 古老的火焰依旧燃烧。
宗教在各处 为下坠的灵魂搭建梯子: 复活, 审判, 轮回, 一个比此世更好的世界。 赌注相同—— 爱与意义 不会被浪费。
现代思想 没有这样的笃定, 它只是修剪恐惧: 用理性说明无可惧怕, 用真实的生活 在深渊前雕刻自我, 用关怀 让死亡变得温柔, 用文化与疗法 将惊惧化作意义。
那只小鸟仍在歌唱, 它承载着整道伤口: 爱遇到界限。 在这场表演里—— 清澈的拉丁文, 从容的哀伤, 如缓行队伍般的旋律—— 回声涌来, 汇聚了人类 所有回答死亡的方式。
附:
吴砺 2025.8.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