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与海:温斯洛·霍默沉思录
——翻阅《伟大的海洋画家——霍默》画册有感
第一部
一
我第一次遇见霍默, 是在一本借来的书中—— 托马斯夫妇写的《大画家传》, 那里,大西洋在正午之下 像一头懒洋洋伸展的巨兽, 阳光在浪尖上游走。 文字如盐,闪亮; 画作却未留下印象。 网上见到的几幅缩图, 没有海风的气息。
二
第一页,一张老照片: 他戴着小圆礼帽, 穿条纹便装西服, 手握一根细棍, 嘴上那一小撮胡子 让他看起来, 像牛仔,又像绅士。 他的眼神越过镜头—— 已经踏上海的旅程。
三
继续翻页, 大提琴与小提琴手、 前线战士、 在树下刻下恋人名字的姑娘…… 黑白画面中有生命在呼吸, 如湿润的原木散发温热。 那是美国还未学会摆拍的时代, 山林与人心都还质朴。
四
在新泽西的海滩上, 三位青年和一只小狗 站在温玉般的水边—— 那是我所见过最诗意的海洋画, 一缕清风从画中拂来, 盐粒未干,光未散。
五
他曾说: “想做画家的人,千万别看别人的画。” 这句少年的狂言, 竟成了他一生的隐形誓言。 画商契斯回忆他: “我从未真正认识他。” 他不在乎声誉, 也从不出现在画展。 他只属于大海、岩岸与风暴。
六
我承认,年轻时我害怕名著—— 那些天才写下的文字 像巨浪一样扑来, 让人对自己的才华 感到彻底绝望。 正因如此, 我这理科生写起散文, 反倒多了一些“无知者的勇气”, 写得自信,也写得真。
七
霍默的水彩,像清泉一样涌出—— 《鹰头海岸》那温润的海水, 我曾在厦门的沙滩前见过, 像玉,又像沉默的光。 他笔下的孩子、野花、天空、 纯真得像远古未醒的梦。
八
他的海, 不是透纳的迷雾之美, 不是库尔贝的波浪之力, 不是杜飞的阳光港湾, 是诗,是剧场, 是风暴前凝结的寂静—— 一页页翻过去, 我只记得那张最打动我的: 《一个夏日的夜晚》。 两个年轻人在海岸边跳舞, 月光铺洒在水面上, 银白中透着幽蓝, 波光粼粼, 世界安静如梦。
九
1881年,北海边的渔港, 健壮的渔妇拉网、拖船, 他以水彩笔记录忧郁的天空, 灰色的北极光打湿画布。 每一滴水的重量, 他都用心画下。
十
47岁,他移居缅因州海岸, 在风暴中的半岛上建画室。 涛声日夜拍打岩崖, 他独自作画, 独自照料自己, 用画笔书写人与自然的搏斗。 《救生索》《起雾的前兆》—— 不仅是画,也是叙事, 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回答。
十一
他没有虚饰, 没有任何浮夸的风格, 他的每一幅画 都像一首乡村民歌—— 直接、纯净、动人。 真正打动人的作品, 往往只有二三幅, 但那就足够了。
十二
所以,我称他为 “力量的绘图者”—— 他让我们看见: 海洋的波涛不仅美丽, 也是生命的试炼。 他站在岸边, 不为掌声, 只为注视那无尽的水域, 永不停止的运动。
第二部
他不是在海边出生, 但海找到了他。 不是在风暴中, 而是在浪与浪之间的长久沉默里。
1836年,波士顿—— 一个男孩奔跑在尚未被工业圈起的旷野, 他的手染着墨水, 他的眼中早已装满了天气的变化。
他从战争开始—— 不是拿枪, 而是拿木刻与石墨, 画下士兵的疲惫, 和炮火过后的寂静。 那时起, 他就用距离作画, 不介入, 只见证。
后来是油画, 再后来是水彩。 不再像回忆那样堆叠, 而是像寒玻璃一样清澈。 他的笔不再描述, ——而是提炼。
他不画天使, 也不画庙宇。 他只画那些站在海边等待的女人, 追着风奔跑的孩子, 逆浪划船的男人。 总是: 庄严却不造作, 有力却不张扬。
沙龙属于他人, 巴黎也留给了巴黎人。 缅因州的普劳茨内克—— 他筑起盐与孤独的堡垒。 大西洋在悬崖下咆哮, 他聆听着 那些批评家无法命名的真理。
他的海,不是透纳的雾, 不是库尔贝的神话, 不是莫奈的帆影光斑—— 而是一具呼吸的黑色躯体, 考验人, 遗忘人。 他的海在说: “你渺小, 但并非无物。”
在《雾之警告》里, 一个孤独的渔夫回头望向远方的风暴。 我们知道他无法跑赢它, 但他依然划桨。
在《墨西哥湾流》中, 一个男人躺在破船中, 鲨鱼围绕, 他的脸转向看不见的岸—— 他不乞求, 不哭泣, 他只是在那里。
没有高潮, 没有英雄主义。 只有风暴决定放过谁之后的 寂静。
他未留下文字, 没有宣言, 但他画下的每一波浪 都说着完整的句子。 他的沉默是有意的, 也有重量。
他教会美国: 伟大无需高声; 自然不是背景—— 而是力量, 是真理, 是镜子。
直到今日, 他的水彩依然在灵魂的边缘慢慢风干。 纸中有盐, 呼吸里有光。
而那片海—— 那片海,依旧不息。
附:《伟大的海洋画家——霍默》/何政广 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5(世界名画家全集)
吴砺 202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