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回复: 0

[散文] 呼吸的几何,色彩的重量:保罗·塞尚沉思录

[复制链接]

8273

主题

1909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278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呼吸的几何,色彩的重量:保罗·塞尚沉思录

                                                                   ——翻阅《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画册有感

                第一部

           一

周末登山,
灰鸟飞过,头发更灰——
老同学在云端发笑脸,
还像少年。
只是镜子太老实了。

我承认,
我读书是因为门外的海太空,
像寄居蟹,钻进一本书壳,
让螺旋的墙壁
遮住空荡的恐惧。
世界,才有了轮廓。

蔡澜说:
“不停学,就不会俗气。
你一停下来,就去写、去读、去喝,
哪还有时间烦恼?”

可时间从不找零,
它只是悄悄地收走手里的零钱。



          二

为何翻开这些疯癫的画家画册?
他们的风暴,真能让我写得更好吗?

但我回答自己:
你曾欠下这一课。
色彩、线条、构图——
你笔下所求的,
正是他们画中之物。

第一页,塞尚的自画像——
仿佛隔着一层雾气玻璃,
看见他的脸:
秃顶,胡须粗,
眼神温和,
不咄咄逼人,也不漠然,
只是轻轻说一声:
“我看见你了。”

那是一种坚定的安静,
内心充实,没有阴影。

第二页,致敬图中,
一群画家围着塞尚的画。
他站在一旁,
如一棵沉静的树,
用智慧注视着他们。



          三

“像我这样的画家,
一个世纪也许才有一个。”

他年轻时的画黑得像夜,
却透着某种难言的愉悦。
德拉克洛瓦已模糊边界,
而塞尚让颜料拥有重量。

他回到南法的山下,
日日仰望圣维克多山。
六十五幅画,六十五种祷告。
每一幅,都是黄昏的不同面孔。

他寻找新的“人”:
变形的肢体,
不合比例的面孔——
早于立体派、表现主义与稚拙流派。

城市在膨胀,天空被刺穿,
我们甚至不再知道自己是谁。



         四

我们看得太多,
太快。
电视,电影,窗外的行李,
让眼睛疲惫。

于是有些画家选择极简:
少量的色彩,几根线,
如中国古画,
空无一物,却藏千山。

在平面上制造实体的错觉,
是魔术,
塞尚做到了——
苹果比行星更沉,
陶壶如教堂,
画布成岩石。

看《森林中》,
岩石与树干交织成山影,
那一片“乱涂”的颜色,
竟藏着视觉的魔法。



         五

我忽然想起四十年前,
送给初恋几本画册。
如今四十年过去,
我还在读入门的书,
而且,才刚刚看懂……

我总是悟得太迟的人。
大学第五年才懂高数,
现在才懂画。
会不会太晚了?

但塞尚那句:
“要天真地画一根胡萝卜。”
像泉水般提醒我——
要画眼前所见,
不是脑中所知。

他不是复制真实,
而是回应那一刻的感触。
他看到手臂长,
就画得很长。

那种天真的视觉,
像茱诺女神跃入泉水,
恢复童贞,恢复初心。



         六

他用四种方式构筑实体感:
古典技法,
人物结构,
几何的身体,
与背景的深度对话。

他说:
自然不是表象,
而是深度。
线条与色彩不可分离,
构图,是世界的骨架。

色彩必须有体积,
必须有重量。

我合上书,
窗外的鼓山仿佛静了。
如果塞尚住在福州,
他会画多少幅鼓山?

它会像圣维克多山一样——
显出一座山的灵魂?

看着那幅《大浴女》,
三角形构图,紫色天空,
果然透出某种甜美与诗意。

是女人支撑了世界?
还是画面构图中的隐喻?



          七

我终于明白——
塞尚看到的世界,
不是我们的表象世界。

他像X光一样透视,
不是看到皮肤,
而是结构、感受与概念。

苹果、山、树、桌布、陶壶、妻子、自己——
这些日常之物,
被他画得像宇宙的原点。

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凝视一个角落,
便能看到——
蜜蜂飞过,
树叶飘落,
天色一角的变化,
都能动人心弦。

绘画教我们的不只是美,
而是学会“看”。



          八

南法的阳光,
让色彩褪色,
只剩体积仍真实。

于是他用体积作为试金石,
即使梦境也要有重量。

他说:“我是新运动的创始人。”

乔托也许也会这么说。
六百年前的革命,
被他推至更远的前沿。

他的画不是画出来的,
而是构筑出来的。
像建筑,像雕塑,
像思想的山峰。

我站在窗前,
凝视那座普通的山,
仿佛它在等我,
等我终于学会凝视。



                  第二部

他不是为宣言而生的,
也不是为镀金名字的沙龙。
他是为苹果而生的。
为那座山而生——
像永不终结的梦反复归来。
为缓慢的耐心而生——
那种第一次凝视,仿佛前所未见。

在普罗旺斯的阳光中,
一个男孩走进刺眼的光线。
强光将色彩漂白,
只剩下体积。
不是色彩——
而是重量。
不是线条——
而是沉实感。
太阳教他:
视觉的灵魂,是坚实。

他从黑暗开始,
浪漫主义的阴影浓如酒。
但即使在暗处,
形状也是真实的——
仿佛石头会低语。

后来,他的调色板亮了起来——
经由毕沙罗之手,
也经由印象派颤抖的光影。
但他拒绝闪烁。
他要的是持久,
不是香气。

他画画,
像砖匠砌墙,
一笔一块砖,
色彩不是描绘,
而是建筑。

你再看一次:
那颗苹果是一座教堂,
那座山,是颜料写下的祈祷。



“将自然简化为圆锥、圆柱、球体。”
不是为了简化,
而是从混乱中寻找秩序,
让流动的光影有骨架可循。

在浴女中,
他将身体打破重组,
化为弧线与拱门。
他画的不是女人,
而是存在的观念。

那笨拙庄严的姿态,
仿佛石头学会了行走。



他画得很慢,
一笔一息,
有些画,要画好多年。
他的画室,
是一座供奉犹豫的神殿。

他教我们:
过程是神圣的,
修正就是洞见。
观看,从不是静止之事。



他独自站着——
没有门徒,
没有流派,
没有容易得来的声誉。

但从那座孤独的山,
我们今日所走的路径,
全都出发于此。

毕加索称他为“我们所有人的父亲”。
马蒂斯在圣维克多山脚下
低头致敬。



他的世界不是幻觉,
而是重建。
不是眼睛,
而是眼睛背后的思维。
是观看的结构。



他看得比表象更深——
穿透事物的皮肤,
直抵它们的重量、
平衡与呼吸。

他的苹果不发光。
它们在沉默中等待,
它们不被时间所轻视,
它们存在。



他一次又一次
回到同一座山、
同一个苹果、
同一张脸。
不是重复,
而是致意——
如同反复念诵一个词,
直到它归于沉默。



而我们——
百年之后——
仍在与他一同攀登。
仍站在画布前,
站在笔触前,
站在那一瞬的停顿前,

在那一处、
又一处、
又一处的停顿中,

学会
什么才是
真正地
看见。



附:《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何政广 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世界名画家全集)




吴砺
2025.7.8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