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回复: 0

[散文] 沉思之书,尘世之心:读《沉思集》三部曲

[复制链接]

8349

主题

1914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413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沉思之书,尘世之心:读《沉思集》三部曲

                                                                                          ——致那位拒绝欺骗自己的皇帝

              第一部

         一

一年前,
我读了一个古罗马皇帝的传记,
一个夹在战马与冥思之间度过一生的人。

自那之后,
他那本《沉思集》一直静静躺在书架上,
像一位哨兵,等待我翻开。

那是本哲学书,
我时间不多,
但借书期限将至,
而我有一个小习惯:
图书馆的书,不看几页,不许归还。
哪怕罚钱。
没有一点点逼迫,
书,总是读不进去的。



              二

回忆录、书信、片段笔记……
它们不是讲故事的,
它们讲的是一个灵魂如何运作。

那时我刚刚写完一组旅行散文,
像一个放干了的水塘,
空空的,失了声响。
于是我翻开第一页。

他先写他的父亲——
他的皇帝、导师、亲人。
他列举:
温和、坚定、拒绝奉承、深思熟虑,
不沉溺美色,
不以朋友为仆从,
赏罚分明,不苟不慌。

他写:
“一个好的皇帝,
不是谁的主宰,
而是自我克制的典范。”

他的秘密,极少,
只关乎国家。



              三

这本书,有些像《论语》,
但写的人是自己,
不是弟子笔记老师的只言片语。

他写道:
“不要幻想自己能活千年,
死亡就站在你肩头。
趁你还活着,趁你还能行动,
做个好人。”

又说:
“祭坛上的乳香——
有的先落,有的后落,
但没有区别。”

他反复地谈论死亡,
不是为了恐吓,
而是要让自己明白——
终点从不遥远。

他谈灵魂不是为永生辩护,
而是像谈一缕火焰如何重归空气。
肉体归土,灵魂归宇宙,
都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循环。



             四

他不断绕着死亡思考,
不是因为迷信,
而是因为不信。

我们这些没有宗教的人,
读到这些话,
像在无边的夜里
摸到了一个石碑。

它不能让我们得救,
但能让我们不慌。



           五

他说:
“你昨天还是一滴黏液,
明天就是一堆灰烬。
所以,要像一颗橄榄——
成熟之时,自然落下,
感恩泥土,
不怨风霜。”

又说:
“与我一同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如今都已不在。”

这是诗,
最简练、最致命的诗,
没有比这更沉静的句子。



              六

我想,中国有没有这样的皇帝?
我找不到名字。

我年轻时也写过警醒自己的话,
但那是本能反应,
不是被引向更高思想的结果。

他从小就有人教他如何思,
我只是在地上模仿爬行。

他写的道德,
我们也许已无法照做,
但他说服自己接受死亡的方式——
我们可以借来。

这本书不能解决死亡,
但它为死亡
画出一张思考的地图。



             七

我合上书,
读了读封面。

一位哲人皇帝,
不是写给别人看的,
而是写给自己,
提醒自己别忘了——
人该怎样做人。

他不畏神,
但他畏惧遗忘初心。

所以他写下这些句子。

所以我们还在读它。


                       第二部



他写,不为任何人。
不是为了罗马,
不是为了荣耀,
也不是为了历史。

他写,是为了清醒,
在王冠的重量之下
不沉睡。

夜晚,
当军队入梦、政务已定,
他低语在羊皮纸上——
不是祈祷,
不是教义,
只是提醒:

“别被赞美欺骗。
别惧怕死亡。”



他不信有脸孔的神祇,
他相信理性,
相信自然,
相信那升起与坠落的静默节奏。

他不梦想天堂,
他练习清明;
他不哀求命运,
他辨识其形状,
然后与它并肩走路,
像对待一个
沉默的朋友。



有人征服帝国,
他试图征服自己。
有人追逐不朽,
他研究消逝——

身体归于大地,
灵魂化作呼吸,
“我”回归尘土。



他的文字不华丽,
不讨喜,
不炫目。

但它们存活下来,
像被河流雕刻的石子,
被思考抚平,
被克制磨亮。

“像在山顶那样生活。”
“你是一个背着尸体的灵魂。”
“橄榄成熟时自然坠落——
感谢枝条,
感恩整棵树。”



他没有教授新事物,
但他教授得毫无幻觉。

死亡是常数,
骄傲是毒药,
时间是短暂的,
专注本身,就是一种敬意。



他不提供答案,
只给予一种姿态;

不是救赎,
是清明;

不是逃避,
是静定的修行——
在一个不停旋转的世界中。



于是他存活下来,
不是以统治者的身份,
不是以皇帝之名,
而是作为——

一个拒绝欺骗自己的人。


                       第三部


在世界哲学的辽阔版图上,名家众多——
有的先知式地洞察未来,有的理性冷静地解析现实,
有的沉醉于神秘的直觉之中,有的高举革命的火炬。
但在这一切声音之中,马可·奥勒留的《沉思集》独树一帜——
它像一座风雨中静默耸立的古碑,
其奇特的来源与清明的风格使它与众不同。

这不是一部论文、不是布道、也不是写给他人的信件,
而是一系列私人的笔记,
是这位皇帝在统御世界的同时,
每个夜晚与自己进行的对话。

也正因为它如此内省、毫无献媚之意,
这本书才拥有一种格外深沉的权威感。
这是一个拥有至高权力的人,
却不是为辩解、为征服、为说服他人而写,
而是为了在权力的风暴中,保有人之为人的本质。
这,很罕见,
而因此格外动人。

《沉思集》之所以不朽,
不是因为它解答了哲学的难题,
而是因为它用冷静和克制的目光,
凝视那些永远无法被真正解决的问题:
死亡、无常、不公、苦难、虚荣……
马可·奥勒留没有为这些事物寻找虚幻的安慰,
而是用理性、诚实地直视它们,直到它们失去欺骗的力量。
他教我们的,不是如何逃避痛苦,
而是如何带着尊严去承受它;
不是如何战胜死亡,
而是如何与死亡并肩而行,而不颤抖。

这是一种令人惊异的精神姿态。
大多数宗教文学仰赖于神祇、神话或来世的承诺,
而他只诉诸理性、大自然、
以及一种不需天堂也能自足的简朴伦理。
他的世界由“理性法则”(logos)主宰,
而非人格化的神明。
他写作的动机,不是因为自己被拯救了,
而是因为他想保持清明。

他的语言——如果可以称之为“语言”——
如石雕一般简练、严肃而明亮。
每一句都像是溪流中反复打磨的卵石,
历经思考,形制圆润。
他的声音既亲密又抽离,既严峻又充满人性。
没有修辞的浮华,没有取悦他人的意图,
只有一行行沉静的提醒——

“你是一具尸体的灵魂。”
“如山顶上那样生活。”
“让你所做、所说、所想的一切,
都像是一个即将死去的人在做。”

那么,《沉思集》究竟是什么?
它是一面由死亡打磨的镜子。
它是一部没有神明的斯多葛派祷文。
它是一个能调遣万军之人,
却选择自我调御的日记。

在一个以分心为荣的世界,
马可给我们专注;
在一个惧怕衰老的时代,
他视其为自然的节奏;
在一个沉迷表达的文化里,
他活出的是自我克制的范本。

他的文字至今仍然存活,
不是因为它们娱乐人心,
而是因为它们清洁灵魂。
它们不鼓动自我,
而是温和地抽气;
它们不给人逃避的幻觉,
而给人一种透彻的清醒。

阅读《沉思集》,
就像走入一座精神的修道院,
在那里,思考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而生命——哪怕短暂、哪怕多伤——
只因被觉知、被看清,
便显出某种可贵的高尚。

也许,这就是它给予我们的最终馈赠:
不是不朽,
而是清明。



附:《沉思集》/(古罗马)马可·奥勒留;冯金朋译注.——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21.5(2022.5重印)




吴砺
2025.7.11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