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瞬间自我决定
——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的瞬间》有感
一
他们说——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法国摄影师, 1908 年生于 塞纳-马恩省。
自童年起, 他便沉醉于艺术, 师从戈登·卡蒂埃·布列松奈 与安德烈·洛特。
2004 年 8 月 3 日, 他在法国西南的家中离世, 享年九十四。
“决定性瞬间”—— 这四个字, 改变了世界看待摄影的方式。 他共同创立的 Magnum, 至今仍是影像的港湾, 庇护那些值得被保存的眼睛。
人们称他 为当代最伟大的 抓拍大师之一。
他钟爱黑白, 以最少的器材—— 徕卡 135 旁轴相机, 35mm 平视取景, 50mm f/2 镜头。 无闪光, 无造光。 光线不足时, 宁可换上高速胶片, 也不改变 现场的真实。
他的名字, 我早已听过—— 洪亮,清晰。 曾看过几幅他的作品, 却直到今天, 在这一集影像面前, 才意识到 自己真正的遇见有多稀少。
这些静止的人类面孔, 像一次回望, 忽然提醒我们—— 人类对自身的感慨 竟是如此深重。
那么多的表情, 那么多的面孔, 各有不同的倾斜、 各有不同的气候。
那么多的动作—— 情绪化的动物—— 这样的肢体与神情, 在其他物种中 几乎无处可寻。
他捕捉它们, 不惊动, 不雕饰—— 如其所是。
也许, 这就是相机 最真实的馈赠—— 那一刻, 生命回望, 而不曾退缩。
二
这些影像在呼吸—— 不是因重大事件的重量, 而是因平凡生活的 静静脉动。
它们怀抱着一种悖论: 亲密如低语的秘密, 却向所有人敞开。 在每一帧里, 喜悦、忧伤, 一个微笑的倾斜, 陌生人目光里的天气—— 无摆拍, 无强求, 一旦捕捉,便不再重现。
他走在世界里, 带着最轻盈的工具—— 一台徕卡, 一支五十毫米镜头, 无闪光, 无布景。 光线,即使将尽, 也不去扭曲它的本真。 几何在他的眼中低语, 形状找到平衡, 却从不失去生命的跳动。
然后—— 是超越生命的理念: 决定性的瞬间, 那唯一一次心跳, 形式与情感 在完美的和谐中相遇, 就在世界改变之前, 就在机会消失之前。
这不仅是时机—— 而是等待的耐心, 出手的准备, 让生命自我构图的 谦卑。
这就是他的照片能长久存活的原因: 不是作为过去的遗物, 而是作为一面镜子—— 让人类的故事 回望自身, 而不曾退缩。
附:
吴砺 2025.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