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呼唤:四十年候机的光与影
——观看【「Last Call」 - 彩色摄影大师 Harry Gruyaert 作品解析和思考-哔哩哔哩】
一
我曾看过他的《爱尔兰夏天》—— 那是一瞥, 却久久不曾褪去。
在街头拍摄时, 我们几乎不会去捕捉 那种凌乱的场景。 可在这里—— 他抓住了 那些从指缝间溜走的东西—— 混乱里的色彩, 杂乱中的秩序。
这个视频试着解析他的作品, 而在解析的同时, 给了我一个窗口—— 让我看得更久, 不再让无数影像 像云一样滑过去。
这不是讲座, 不是过度雕琢的分析—— 而是一次机会, 让我去感受空间的跨度, 时间的延展, 编排的用心, 画框里的静默与精确。
我第一次看见—— 一位摄影师 用一生 在准备、在布局, 在默默地积累, 正如托尔斯泰口袋里 永远揣着的小本子, 随时记录 生活的细微碎屑。
《最后的呼唤》—— 全部拍摄于机场, 将近四十年的光阴。
这些影像如此熟悉, 仿佛从记忆的墙纸中剥落。 可当它们聚拢在一起, 又成了一扇清晰、 不曾改变的窗—— 通向现代人类生活的窗口。
在其中, 我看见自己的过往—— 等待, 离开, 那落在陌生人肩上的光, 正照向 另一个地方。
二
机场—— 为流动而建, 而在这里, 它们停驻。
候机厅沐在阳光里, 玻璃碎成 无数变幻的镜面, 陌生人交错一次, 再不相遇。
没有宏大的舞台—— 只有日常时刻的静美, 被点亮, 被照亮。
这是现代生活的缩影: 建筑、 标识、 与目光的闪烁 织成同一次呼吸。 一种集体的记忆, 像此刻一样清晰。
他的技艺—— 源自电影人的眼, 对柯达克罗姆色彩 深沉而耐心的钟情。
饱和的红靠向阴影, 蓝色溶入玻璃。 反射叠着反射, 平面压着平面, 人物半隐—— 每一帧 都是一次停留的邀请。
他用色彩, 用线条, 用光, 把混乱织成秩序。
四十年的凝视, 一遍遍回到同样的登机口, 同样的走廊—— 对偶然敞开, 却以静默的精准建构。
它是纪实, 也是绘画。 它是瞬息, 也将长久。
附:
吴砺 202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