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回复: 0

[散文] 忍耐之书:不消失的民族

[复制链接]

9270

主题

200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2029
鲜花(23) 鸡蛋(0)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忍耐之书:不消失的民族

                                             ——读保罗·约翰逊《犹太人四千年》




                 第一部 阅读与觉醒



             一


如今能完整读一本书,
已成一种巨大的奢侈。
我们有太多的事要做,
而时间——
这位看不见的审判者——
正在一点点
收紧它的指环。

犹太人的历史,
总吸引我。
年轻时,我读中东的战争报道——
风沙、先知、流放的路;
后来是欧洲的浓烟,
铁轨与绝望的数字。

四千年苦难与天才并行——
一个民族如此渺小,
却不断诞生
改变世界的头脑。
而我们,
在漫长的历史中,
天才稀少,
寂静得让人困惑。

或许,
那正是“生存”
最深的谜底。




                二


我一页页读下去,
太深,
以至于无法跳读。

名字、年代、信仰、放逐——
都成了向内心挖掘的手指。

他们说,
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
犹太人有六百万,
占了整个帝国的十分之一。
我惊讶。

他们以学习为命,
以律法为骨,
互助而坚韧。

“隔都”一词
让我感到寒意。
1492年——西班牙驱逐;
1497年——葡萄牙驱逐;
直到法国大革命的黎明,
欧洲的隔离
持续了一千年。

连路德——
那位改革信仰的人——
也在讲台上
播下新的仇恨。




              三


斯宾诺莎走出会堂,
走进理性的黎明。
罗斯柴尔德家族——
低调如影,
却让金融成为
文明的隐形动脉。

东欧的火光再次燃起,
西方的门缓缓打开。
六百万——
一个让语言
彻底失语的数字。

二十世纪,
人类屠戮自己的知识者。
无论是柬埔寨的稻田,
还是俄罗斯的冰雪,
被杀的,
都是读书的人——
那些懂得思考与记忆的人。




               四


终于,
以色列诞生了——
不是在凯旋的号角中,
而在哭声与灰烬里。

那是一种复活,
也是一种警示。
一个由亡灵
奠基的国家。

这本书——
像一面漫长的镜子——
让我第一次
真正看见他们的坚持。
我还会再读,
直到那信仰的节奏
刻进我沉默的骨头。




              五


作者写道:

因为犹太人,
我们才懂得——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因为犹太人,
我们才明白
生命的神圣与良知的重量。

他们为人类建造了
道德的骨架——
正义的脊梁与怜悯的心。

若没有他们,
这个世界
将空洞许多,
也冷漠许多。

他们教会人类
怎样以理智
去解释未知。
他们提出“唯一的神”,
又以同样的理性,
让神在逻辑中
慢慢隐退。

从亚伯拉罕到斯宾诺莎,
他们的思想
像火焰搭起的桥。

他们是外来者,
也是镜子——
照出我们每一个
被流放的灵魂。

因为我们也只是
地球上的寄居者,
在短暂的一生里
筑起会风化的城。




              六


或许历史
需要它的“被选者”——
那些以苦难
让他人得以看清世界的人。

他们像人类的预演,
让希望与饥饿、
信仰与现实,
在同一具身体里搏斗。

他们写下自己的剧本,
一代代
用生命排演。

这种坚持本身,
已是一种奇迹。

于是,
四千年之后,
他们仍在——

那不消失的民族。




                第二部 火焰与思想



         一


四千年——
一缕火焰的线,
穿越沙漠、帝国与海洋。
这不是编年史,
而是一面镜子,
照出人类
如何学会存活。

一个民族,
不以血缘为名,
也不以疆域为根,
而以文字为家。
他们把词语当作面包,
在饥荒与流放中
一代一代携带,
不让它熄灭。

信仰化为建筑,
律法成为记忆。
而记忆——
是任何帝国
都无法抹去的故乡。




             二


保罗·约翰逊写作时,
像一位道德的制图师,
描绘良知的大陆。
他在犹太人的历史中
看见人类的耐心与痛楚:
破碎与火光,
放逐与怜悯,
流亡之中
生成同情的能力。

他的章节
不是日期,
而是一篇篇冥想:
关于圣约与反叛,
律法与失落,
思想如何超越权力而存活。




            三


从亚伯拉罕的低语
到斯宾诺莎的沉默,
那条弧线
弯向理解。

他们给予我们——
法律之前的平等,
生命的神圣,
良知的重量,
以及直言于王座之前的勇气。

他们的历史,
是人类灵魂的试验场,
是道德延续的实验。




           四


然而约翰逊写作时
也带着朝圣者的信仰。
他的目光温柔,
却并不完整。
他从十字架的光中
理解圣约,
在神意里
听见忍耐的回声。

但他的信仰
扩大了视野:
他让轻佻的时代
重新感受到
历史的重量。




            五


隔都升起,
墙壁收紧;
西班牙驱逐,
欧洲燃烧。
然而——烛火仍在。

即使在机器与死亡的世纪,
他们仍在沙中重建花园,
命名为“以色列”。
他们把死者的名字
呼回活人的语言。

约翰逊注视着,问:
什么是生存?
当信念延续太久,
是否本身
就成了命运?




            六


他在废墟中
找到了三根支柱:

身份——记忆的伦理。
记住,
是第一种道德的行为,
是对遗忘的反叛。

流散——归属的诗学。
失去土地,
仍能创造共同体;
让律法可携带,
让信仰成为游牧。

普遍伦理——节制的结构。
进步若无良知,
便是一种新的遗忘;
而文明,
只在怜悯之处
得以立足。




               七


他警告我们:
遗忘会滋生暴力。
他也承诺:
意义能超越火焰而长存。

这两句话之间,
藏着人类的未来。

历史,
并非权力的凯歌,
而是良知的学徒。
一个民族,
在苦难中
教会世界
如何保持清醒。




             八


让这本书
成为急躁时代的一盏灯,
一部由受难与歌声
共同写成的见证。

因为当我们记住他们,
也就在记住自己——
这颗星球上的陌生人。

每个人都在携带
一小片圣约的残章,
一次又一次地
将火焰传递下去。




             第三部 思想的回声


保罗·约翰逊的《犹太人四千年》,
以近四千年的时间跨度,
描写了从亚伯拉罕在美索不达米亚与上帝立约开始,
直到现代以色列的重生。

一个在历史逻辑上几乎“不可能存续”的民族,
如何在毁灭与流放之间
延续其精神?

它不仅讲述一个民族的故事,
更是一场关于——
意义如何抵抗遗忘——
的思考。

阅读此书,
就是重新面对
贯穿所有文明的问题:
在人类的历史中,
记忆为何值得被保存?



它真正书写的对象,
不仅是犹太民族,
而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条件。

全书所蕴含的三重思想,
使它在今日依然闪耀:

一、身份与记忆的伦理
犹太人的身份
从未由疆域或血统界定,
而是由文字——
由“以语言铭记”的行为——
所构成。

圣约、安息日、托拉的学习,
是可随身携带的意义之庙。
在数字速度
吞噬记忆的时代,
这种坚持显得格外迫切。
记忆本身,
是一种伦理的行动——
记住,
就是抵抗遗忘的第一种善。



二、流散与归属的诗学
犹太民族的流散史,
不仅是一部受难史,
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张力。

在“无家”与“普世”之间,
他们建立起精神的平衡。
流放,
孕育了道德的想象力——
让人从边缘看见中心,
为被剥夺者发声。

在充满迁徙与流亡的世纪,
犹太史成为人类的寓言:
失去土地,
仍可拥有语言、信仰与律法;
归属,
不再仅是“拥有”,
而是“承担”。



三、普遍伦理与文明的未来
约翰逊最大的贡献,
在于重新唤醒犹太精神
留给人类的道德结构——
正义、良知、生命的神圣。

在科技远超伦理的时代,
他提醒我们:
文明得以维系的力量,
不是进步,
而是节制、怜悯与记忆。

犹太民族的存续,
不仅是历史的奇迹,
更是道德的范例:
证明意义的延续,
可以战胜灾难的重复。



今天重读《犹太人四千年》,
我们同时读到
警告与希望。

警告是:遗忘必然孕育暴力。
希望是:当意义被写入人心,
它可以穿越流亡、分裂与火焰,
依然长存。

约翰逊的人文精神
超越了宗教与民族的界限。
他让我们重新明白:

历史的真正使命——
不是歌颂权力,
而是教导人类如何坚忍,
如何让良知
保持清醒。




附记:


《忍耐之书:不消失的民族》
是一部跨越诗、历史与思想的作品。
它以诗的形式回应《犹太人四千年》的三重核心:
记忆——文字的信仰;
流散——无家的创造力;
伦理——良知的结构。

若保罗·约翰逊以史家的笔
追问“意义能否抵抗遗忘”,
这首诗
则以诗人的语言回答——

能。

记忆即信仰,
忍耐即存在。
当火焰被一代代传递,
历史便不再是毁灭的循环,
而是人类重新学习希望的方式。


附:
《犹太人四千年》(英)保罗·约翰逊著;管燕红,邹云译,一北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2021.6




吴砺
2025.10.18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