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春之歌,青春的光
——聆听阿帕德·巴拉兹《青春之歌》,并遥想肖邦
一
“青春”—— 这个词, 几乎每一代人都曾熟悉。 仿佛每一种语言都唱过它, 仿佛每一个黎明 都曾轻声呼唤过它的名字。
这位匈牙利人, 用双手 在琴键上点亮光—— 音符跳跃、舒展, 像晨光从胸口升起的笑声, 像早晨自己 在学会呼吸。
曲子的开头, 钢琴就呼出一口 明亮的急切—— 那种无法安放的能量, 涌向外界, 宣告: “世界是我的!”
节奏渐渐高涨—— 自信,饱满, 青春的心 撞击着时间的边缘。 阳光在房间里铺开, 声音变得圆润、丰盈, 像胸腔 第一次深深吸入胜利的空气。
短短一曲, 却盛满一生—— 诗意被压缩进音符, 那闪耀的青春, 那活着的光, 那不知畏惧的心。
二
一开始—— 不是雷霆, 而是光。
几枚音符, 明亮如清晨 踏出的第一步。 钢琴呼吸, 青春 开始有了形状—— 迅疾,透明, 笑声般的纯净 无处安放。
没有风暴, 没有英雄—— 只有那刚刚诞生的心跳, 在声音中 认出自己。
钢琴家微微前倾, 每一根手指 都是一缕阳光, 每一次触键 都像重新发现了运动。 镜头停留—— 我们看见触感的喜悦, 皮肤,象牙, 节奏化为 可见的光。
清澈即是勇气。 单纯即是歌。 音乐之所以年轻, 因为它相信 明亮。
而在遥远的地方, 肖邦在倾听—— 他的协奏曲 辽阔如渴望之海。 他梦见青春, 如情感的殿堂, 以旋律雕出的风暴。 而巴拉兹记得它—— 像被压缩的阳光, 一句无须证明的乐句。
一个在梦, 一个在忆。 但二者燃烧着 同一团火—— 那初醒的意识: 美已存在, 而我们拥有它, 就在一口呼吸之间。
附:
吴砺 2025.1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