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方志记载,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老宅的邻居吴氏要建房,需占用自家与张家府邸间的通道。张家不同意,官司打到县里。县令迟迟不能决,张家人写信给张英,希望张英能利用其自身的地位,给县令施加压力。张英当即回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撤诉,并让出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条六尺巷。6 L ?, z+ L+ x& u1 }, k9 g
! {2 n# w+ n5 `% Y0 ]4 B' M/ q 4 u# p; [8 n4 s7 |$ j6 l. S& d- B % I5 D# T& c c 六尺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邻和谐的典范。人们在津津乐道六尺巷的故事时,往往盛赞张英,认为是张英的宽宏谦和不倚势欺人成就了六尺巷。其实不尽然,六尺巷的成就,是张英、吴氏和桐城县令共同作用的结果。 1 y5 {- Z- J5 x, x # i" S! a* Y9 v' C4 D% w- _) R* f+ k Z
首先,六尺巷是张英居高位而谦冲自牧的结果。清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位高权重,国之重臣。张英不仅自己深受皇帝信任,其子张文瑞在仕途上也有建树,后来也做到了大学士,“父子俱学士”,被时人传为美谈。邻里吴氏,名不见经传,在声威赫赫的张家面前,不过是大象脚下的一只蚂蚁。在发生相邻纠纷时,张英没有倚势欺人,相反,还要求家人自让三尺,身居高位能如此谦冲自牧,让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 % D' a5 C {( n" j& f0 N- V- g ! [5 @0 ~" T. S8 C! y- y1 m+ s$ x( |0 L/ \. ?1 K0 O+ {. F& m8 N- O6 u
其次,六尺巷是吴氏敢维权不畏权贵的结果。这位敢向相爷叫板的吴氏,据黄梅戏《六尺巷》编剧王晓马说,“查遍能查的资料,问遍了能问的老桐城。还是那几个字:邻里吴氏。”除了拥有不菲的家财,这个吴氏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在抑商贱商的封建社会,富不和官斗是传世的明训,有钱和有权,不可同日而语,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这位“不识相”的吴氏,竟敢公开挑战,和张家对簿公堂,其维权的勇气,让人敬佩。吴氏若“识时务”,识趣地忍气吞声,六尺巷也就胎死腹中。+ e @% z6 ]$ N8 Q: x
7 u0 A/ y2 j7 P5 t" ~ & o) w. `- N% R: w B 最后,六尺巷是桐城县令不阿贵不欺民的结果。“朝中有人好做官”,为了攀龙附凤,许多人卑辞令色,多方钻营,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作为桐城县令,自己辖区有张家这么一棵大树,真是天赐机缘!能攀上这棵大树,飞黄腾达功名富贵直如探囊取物。只要他懂事能来事,何愁不能给张家留下美好印象。这个相邻纠纷最终双方和解,桐城县令似乎并未起多大作用。其实不然,毕竟一方当事人是当朝大学士,桐城县令不能不慎重,他能做到不枉法,没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难能可贵。若先给吴氏这个“刁民”三百杀威棒,重刑之下,六尺巷也就灰飞烟灭成为泡影。 , V" \2 H* Y- n' G4 D 4 u' ]7 \, }! t' q0 [2 V a/ W0 R$ D& P0 |
窄窄的一条六尺巷,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