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743
- 积分
- 1863
- 威望
- 41827
- 桐币
- 4896
- 激情
- -48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95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2-12-10
桐网贡生
桐网创始人
- 积分
- 1863
鲜花( 0) 鸡蛋( 0)
|
[CENTER]弘扬皖文化遗产[/CENTER] 新安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影响不止于徽州。由于徽商足迹几 遍天下,新安文化也广为传播,扬州受其影响至深,次为上海、杭 州、南京、广州等地。这个文化圈省内则可伸延至宣州地区以及 芜湖等地,如此则不可不提到宣城梅文鼎,他是当时世界三大数 学家之一。中国数学界有 "天数在皖"之说,除梅文鼎外,安徽 出现众多数学家,休宁县珠算专家程大位是其中之一。
第三个文化圈:皖江文化。这个文化圈范围甚广,实际上包 括整个皖西南(其所辖范围,大致相当汉代庐江郡,西至九江,东至合肥,其中桐城派是影响最大者的文派,早在桐城派出现之前,其地望所在古庐江郡(即舒、桐、庐、潜等属)于魏晋南北朝时 期,就以私人修史撰述丰厚 (薛莹著《后汉纪》一百卷,何之元 著《梁典》三十卷)、文风丕盛而著称,尤其是庐江何祆一脉,学者辈出,较著名的有西晋何桢、东晋何充,刘宋时,又有一代玄 学大师何尚之,首创"南学学派",另一玄学大师何偃注《庄子逍遥游》;宋代有大画家李公麟,诗画皆精,他创造的白描画法, 影响及于后代,为中国绘画史上巨擘;明末方以智,集哲学家、科 学家于一身,天文、地理、物理、医药、音韵、历史、诗词、书、 画,无所不精。其《物理小识》影响在清初即已播及海外,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明末名臣,著名水利专家,东林党主要成员左光斗也是一位大儒。清初戴名世,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也 是清代文字狱第一批受害者。
至于桐城派,其代表人物前有方苞、姚鼐、刘大槲,后有姚 莹、吴汝纶。"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爱国运动和文化运动,但对 中国古文化否定太多,桐城派被斥为"桐城谬种"(钱玄同语),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其采取了全盘否定。1985年在桐 城召开全国桐城派研讨会,海内外知名学者对桐城派作全面评价 翻了七十年的案。3年前原孙大光部长(寿县人)回皖参观访问,对安徽历史、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桐城派是反对明清八股文 的,有进步作用。桐城派作为一个文派,其影响之广,历时之长,(延继200多年)代表人物之多 (汇集散文家1200多人,作品留下传世之作2000多种),在同一时期,海内无出其有者。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用吏部主事程胥芳、编修周永年云: "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容有夸张,亦足见其影响。近代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一代大儒曾国藩就自承 是桐城门下,而他的"曾门四弟子" ——"张裕钊、黎庶昌、薛福城、吴汝纶,除张裕钊外均是接受老师心法,学以中西合璧,文从桐城遗风。但近阅《汉请大词典》对桐城派的介绍,一方面说 桐城派"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但又说:"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似不够公正全面,对其反八股文风的积极 作用根本未提。且以"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做结论也太武 断,与前 面"文以载道"自相矛盾。
就桐城派来讲,它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进入近代,面临 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其代表人物姚莹在身先士卒率领台湾军民反抗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台湾的侵略时,就将治学的目光投向边疆 史地考证,成为近代边疆史地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到了后期的代表人物吴汝纶,已经十分注意吸收新思想,注意"洋务"和 "维新"。他在甲午战后,东行日本,考察中日教育之得失,力主教育改革。他创办桐城申学,聘请日本人来当教师,在给桐城中学撰写的楹联中,上联,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下联 "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其教育思想可见一斑。桐城派代有传人,仅民国十八年刻本《吴门弟子集》就记录了吴氏亲传弟子72人(另 有152人有待收入),其中较著名约有李刚已、马通伯、李光炯、姚叔节、严修、廉泉等人,这些人大多是明末清初文坛上的风云人物;又绝大多数同情变法,支持改革,如李光炯先生在皖兴办新 式教育,又为支持安徽的辛亥革命作了大量工作;廉泉是吴汝纶的门人兼侄女婿(吴芝瑛丈夫)既同情革命,又继承吴汝纶遗志,编成大型史料文献《李文忠公(鸿章)全书》。值得注意的是, 吴氏弟子中,还有日本学者多人,如中岛伯成、野口多内子、早川新次等,可见桐城派当时即已影响到海外。
近代知名的桐城派学者除姚莹、吴汝纶外,倘有大学问家、文 学家方东树;史学家、教育家马其昶(通伯),他是《清史稿》主纂 之一 (按:中国廿五史,后两部主编都是桐城人,另一位是张廷玉主修《明史》);吴之瑛,善诗文、书法,秋瑾挚友,秋瑾被害,她 冒险保护其亲属,并葬秋瑾于西湖畔,亦女中英杰。当代著名学者 则有:朱光潜,海内外负有盛名的美学大师;方东美,哲学家,在台 湾、美国任教讲学50多年,著述甚丰,被誉为"一代大哲";叶鼎彝 (丁易),学者,以研究"小学"见长,方令孺,女诗人,散文家; 方殊德(舒芜),学者,杂文家,"红学"家;孙德和,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黄镇,号称文化外交家(他的民征组画可称 "史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持文化部工作 多年。如此多的文化精英人物,在一段不算太长的历史时期,如此 集中地产生于同一块地域,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正所谓"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种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一种最可贵的资源,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应该和该地区的文化传 统、文化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沿海省区的经济高速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桐城亦以其浓郁 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好学上进的风气,过去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之谚。改革开放提出发展商品经济不久,桐城人随即闻风而动,在 一缺资源、二缺资金的情况下,注重人才,勇于开拓,卓有成效,这与桐城的文化优势有着密切关系,可称之为"文化兴县",证明了 文化和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自古这里是皖国、舒国、六国,位处江淮之间,地跨长江。皖江在这里和长江汇合。自古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这里出过西汉大 教育家文翁,在四川发展学校教育,汉武帝将其推广。这里是戏剧故乡,京剧泰斗众多,程长庚、杨月楼、杨小楼是其代表。著名电 影表演艺术家舒绣文,黄梅戏大家严凤英等皆出于此。至于近现代 思想文化巨擘,则有 "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小说家张恨水,人称 "千年一人"的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中国著名道教学者陈樱宁等。众所周知的两弹之父邓稼先,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名杨振宁亦产于这里。
上述三个文化圈,我这里介绍的,只是举其荦荦大者,目的在论证皖文化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根据,并提供研究线索,至于如何组织这些研究,是领导部门的事,如何研究,则是专家的事。研 究工作可以是纯学术的,但对如何在弘扬本省区历史文化遗产的 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安徽,以便通过研究为安徽发展服务,定会有莫大俾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