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zjs

又一桐城人

[复制链接]

0

主题

5

回帖

5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4-20 00: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不知道。

http://bbs.ye100.com/up/tuwen/2004420046230.jpg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4-21 09: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人真的猛。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4-16 15: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梦,1962年6月生,安徽桐城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桐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现供职于桐城市交通局。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诗歌报》、《星星》等全国各地报刊公开发表诗歌200余首,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80余万字。作品收入《中国当代新诗大观》、《当代青年诗人自荐代表作选》、《女性爱情诗抄》等30余种选集。1989年获“庄重文文学奖学金奖”,诗作获奖10余次。出版诗集《白梦真情诗选》。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4-16 15: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天扬同志简历
  郑天扬,男,汉族,1952年6月生,安徽桐城人,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1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政法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现任成都市委常委,四川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成都军分区政委。1968.11-1971.1028军83师警卫连战士、班长。1971.10-1976.0528军83师司令部保密员。1976.05-1976.1228军82师246团3营7连副指导员。1976.12-1978.0428军82师246团3营7连指导员。1978.04-1978.0528军82师246团3营副教导员。1978.05-1979.0228军82师246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1979.02-1983.0428军82师246团1营教导员(其间:1979.07-1981.02在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指挥专业学习)。
  1983.04-1985.0428军82师246团副政委。1985.04-1985.1028军82师246团政委。1985.10-1993.02四川省军区教导大队政委(1984.06-1986.07山西党政干部自修大学学习)。
  1993.02-1994.03四川省绵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94.03-1999.02四川省成都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99.02-2002.01四川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成都军分区政委(1997.09-1999.07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政法专业学习)。
  2002.01-现在成都市委常委,四川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成都军分区政委。
  第九届市委委员、常委。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4-16 15: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黎莉莉

金棕榈(www.jzldyc.com) 2002-11-08 08:59:45

 

(1915.6.2-   )
  原名钱蓁蓁,安徽桐城人。1926年她的父亲钱壮飞为北京光华影片公司编导影片《燕山侠隐》,她在片中扮 儿童角色。由于父母整日忙于革命工作,无暇照顾她,1927年在上海将她送入黎锦晖主办的中华歌舞团学习 歌舞,后拜黎锦晖为干爹,改名黎莉莉。从此,开始了她多姿多彩的演艺生涯。尔后,她随中华歌舞团(后更名为 明月歌舞团)在国内及东南亚各地演出《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歌舞剧,红极一时,与王人美和胡茄并称为歌舞三杰。
  1931年黎莉莉随团进联华影业公司(后更名联华歌舞团),演出歌舞片《银汉双星》和歌舞短片《新婚之夜》, 次年正式担任“联华”演员。前后7年中,主演17部影片,在银幕上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如 影片《大路》中的花鼓女、《小玩意》中的农村姑娘、《天明》中的妓女、《秋扇明灯》中的女律师、《如此繁华》中的姨 太太,并以活泼、健美的表演特色令影坛瞩目,使她成为30年代最受观众喜爱的女演员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热血忠魂》、《气壮山河》等宣传抗日的影片。其间。为香港大地影业公司主演了一部表现爱国青年与汉奸特务斗争的影片《孤岛天堂》,在香港、重庆、东南亚各地引起轰动。后又在重庆主演表现汉蒙民族团结抗日的影片《塞上风云》,成功地塑造出爱国的蒙古族姑娘金花儿的艺术形象。1946年赴美国,曾在哥伦比亚等大学的暑期学校学习发音、化妆等课程。1947年回国。1949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曾在影片《智取华山》中扮演角色。1955年进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4-16 15: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璋 字  号 字铁梅, 年  代 一八四八 -- 一八九九清 介  绍 安徽桐城人。寅子。工山水及人物、花卉,与王冶梅并以画梅得名,铁梅能腴,冶梅能瘦,并为巢林遗派。有梅花高士图。久寓沪上,旋游日本,画名甚噪。卒年五十二。 为近代著名报纸《苏报》创办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4-16 15: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攀桂﹐字淮樹﹐安徽桐城人。乾隆中﹐官甘肅知縣﹐累擢江蘇松太兵備道。有吏才﹐多術藝﹐尤精形家言。謂近世形家諸書﹐理當辭顯者﹐莫如明張宗道《地理全書》﹐為之作注﹐稍辨正其誤失。大旨本元人《山陽指迷》之說﹐專主形勢。攀桂既仕顯﹐不以方技為業﹐自喜其術﹐每為親族交友擇地﹐貧者助之財以葬。妻吳故農家﹐自恨門第微﹐攀桂為購佳壤葬其親﹐擇子弟秀異者撫教之﹐遂登進士第﹐為望族。

高宗數南巡﹐自鎮江至江寧﹐江行險﹐每由陸。詔改通水道﹐議鑿句容故破岡瀆﹐攀桂相其地勢﹐謂茅山石巨勢高﹐縱成瀆﹐非設閘不可成﹐儲水多勞費。請從上元東北攝山下﹐鑿金烏珠刀槍河故道﹐以達丹徒﹐工省修易。遂監其役﹐瀆成﹐謂之新河﹐百年來賴其利便﹐攀桂亦因獲優擢。

大學士於敏中於金壇裏第築園﹐攀桂為之相度營建﹐敏中歿後﹐事覺﹐高宗惡之﹐褫職居江寧。晚耽禪理﹐歿時預知期日。兼通日者術﹐括《協紀辨方》精要為一書﹐曰《選擇正宗》﹐行於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4-16 15: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姚佐唐个人传记



姚佐唐(1898—1928)1928年10月6日,南京南郊雨花台响起了一阵凄厉的枪声,一批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倒在血泊中,姚佐唐就是其中一位。次日,《民生报》登载了国民党法庭的判决,声称姚佐唐“参加共产党,引诱工人入伙,招纳共产党要人罗世藩、孙竟川、许敬之等多人常在寓所开会,筹备暴动策……应处死刑”。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看出姚佐唐为革命努力工作、与敌人英勇顽强斗争的情景。

姚佐唐,安徽桐城县城关镇人,家中排行老三,从小和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当技术工人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从童年到少年,姚佐唐常听父辈们讲先祖的遗闻遗事。清乾隆年间,中国文坛上活跃着一批“治学为主”的散文家,号称“桐城派”,其代表人物就是当时有名的散文家姚鼐。姚鼐的侄孙姚莹任过台湾道,鸦片战争时,曾击败过英军的侵略,为保卫祖国的疆土立下了功劳。作为姚家的子孙,姚佐唐的父亲省下每一个铜板,让姚佐唐去上学,要他用功读书,长大可以报国报民。

姚佐唐在上海扶轮中学毕业后,为了维持家中艰窘的生计,来到陇海铁路徐州北站(铜山站)大厂当学徒工,拜有名的技术工人、后成为中国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的史文彬为师。他有知识,不怕吃苦,几年以后,即任机车领班,深得工人们的信任,被大家推选为徐州铁路工会会长。

十月革命的风暴、“五四”运动的高潮,冲击了整个中国。作为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姚佐唐开始接触新思想,阅读《新青年》、《劳动界》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刊物《劳动周刊》等进步书刊。这时,李大钊创建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已在陇海铁路员工中吸收会员,一批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在徐州等地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姚佐唐也积极参加。通过耳闻目睹,姚佐唐逐步认识到工人阶级被剥削、被奴役的根源,他知道只有斗争,劳苦大众才能得到解放,才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社会。为此,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21年11月8日,正当徐州北站工人下班时,当局借故关闭了被工人们称为“鬼门关”的8号门。工人们不顾资本家狗腿子的威胁,硬是冲出了大门。为此事,铁路当局开除两名工人,造成“8号门事件”。事件点燃了长期被压迫、被奴役的铁路工人心中的怒火,他们以罢工为斗争手段,抗议铁路当局任意欺压工人。徐州北站机工的行动,得到了全路各车站工人的响应,不久,全线一致罢工。罢工开始后,姚佐唐被工人们选为徐州北站罢工委员会负责人。

11月20日,徐州北站工人聚集站前,举行罢工誓师大会,姚佐唐当众宣读了总罢工委员会发布的罢工宣言《敬告全国各路同胞同业兄弟们,恳乞求助声援》。宣言列举铁路当局压迫工人的种种罪行,号召工人要为“反虐待”、“争人格”、“光国体”而斗争到底。

下午,姚佐唐等罢工代表与机务处洋人谈判时,提出3点复工条件:接回被开除工人;即日起加薪;不得再苛待工人。后经全路工人代表商讨,补充为15条。中共中央局得知陇海路工人大罢工的消息后,立即指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分部、北方分部派同志参加。中共北方区委在李大钊主持下召开了会议,与陇海路罢工机构取得联系,并派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前往罢工地区了解情况。11月26日,交通部铁路局在与罢工工人代表谈判时表示:“工人所要求之加油、加棉纱、年终双薪及恤金、恢复徐州8号门之人职务,每年例假,做工加点加薪等,均已认可。”并写成文件,立下担保契约。历时7天的陇海铁路大罢工以胜利告终。

罢工胜利后,陇海铁路罢工委员会立即召开会议,决定组织陇海全路总工会,并加入劳动组合书记部会员,请书记部正式派专人驻徐州、开封、洛阳工会工作。1922年1月15日,陇海铁路工人代表会议在开封举行,会上选举姚佐唐等4人组成陇海铁路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并由总会发行新刊物《陇海路总罢工》。

1922年初,姚佐唐等加入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久,经过

斗争考验的姚佐唐由李震瀛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徐州铁路站党组织负责人,后经李大钊、王烬美、罗章龙推荐,他又成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13名成员之一。在中共北方区委领导下,姚佐唐在徐州北站主持召开了陇海铁路工会委员会座谈会(代表来自各省)。会上,为扩展书记部报刊通讯联络工作,姚佐唐提出了一份技术工人的介绍名单,为书记部在全国范围内工作提供了便利。

1923年初,党组织派遣姚佐唐去京汉铁路彰德站工作,发起成立了彰德工人俱乐部。1月20日,京汉路局局长赵继贤途经彰德站时,姚佐唐等向赵提出要求撤换任意欺压工人的彰德铁路大厂厂长徐国龄的职务。随后,彰德俱乐部遵照总工会的要求,改为彰德分工会。2月1日,姚佐唐等3人又赴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7日,大会遭到军阀的血腥镇压。“二·七”惨案发生后,姚佐唐等48位代表满怀悲愤,代表全体铁路工人向北洋政府请愿,提出从速抚恤死伤工人及家属、严惩刽子手赵继贤等7项要求。

1923年3至4月间,姚佐唐亲自带徐州铁路工会两名负责人,去郑州向“二·七”死难烈土家属表示慰问。他们在郑州附近一个小站出席京汉路工会举行的各站工会负责人会议时,被敌人包围。由于同志们舍身掩护,姚佐唐安全脱险。回到徐州后,姚佐唐一面组织营救工作,一面发动工人群众继续开展反军阀斗争。

1924年6月17日至7月18日,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赤色职工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也同时召开。遵照共产国际的指示,李大钊、王荷波、姚佐唐等5人组成中共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在赤色职工代表大会上,姚佐唐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发了言,博得会上各国工人阶级代表的掌声。

冯玉祥将军倾向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吴佩孚展开了激战。1925年初,姚佐唐从苏联归国不久,受党组织的指派,率领50名铁路工人组成铁道队到河南,参加国民军与车阀的战斗。姚佐唐领导的铁道

队在流弹四射的战场上铺路架桥,随着战线推进。洛阳一战,军阀大败,临逃跑前,炸毁了铁路、火车,焚烧了车站。据陇海路外国工程师估计,需要3个月才能修复。但是姚佐唐带领大家连续工作72小时,就修好了几个车头和几十辆列车,使运输畅通,保证了战斗的顺利进行。

1926年2月,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在北京召开了中央特别会议。会议确定了当前党的中心任务:“在各方面准备广州国民革命势力的向北发展”,以革命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统治,发展革命势力。这时,姚佐唐又率铁路工人去广州参加了北伐军,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接领导的铁道队大队副。那时,前线的战事十分激烈,铁路沿线路轨枕木随地被掘,桥梁要隘处或被炸毁或埋有地雷,车站上车辆、水塔、应用器具,没有一样是完整的。姚佐唐和铁路工人夜以继日,战斗在铁路沿线上。姚佐唐还把工人组成了宣传队,每到一地,都在街上张贴传单、宣言、标语。召开大会时,姚佐唐就向群众讲述北伐的意义、民众的责任,号召群众起来,参加与军阀的战斗。在攻打武昌的一次激烈战斗中,姚佐唐身负重伤,从此失去了一条腿。伤愈后,姚佐唐装了一条假腿,又回到了铁道队。

1927年初,姚佐唐随北伐军转战到了南京附近。铁道队的任务非常艰巨,除了铺路架桥之外,有时还要参加战斗。在一次两军对峙的激烈战斗中,为了阻止军阀部队增援兵力,姚佐唐派了十几个铁道队员摸黑到了敌人后方龙潭车站,破坏了铁路,使战斗取得胜利。还有一次,由于战斗失利,铁道队撤到了蚌埠车站附近。深夜,铁道队员们熟睡在车厢内,一阵激烈的枪声传来,姚佐唐跃身而起,迅速指挥应战,边打边撤,把大家带到了安全地带。直到天亮敌军撤退之后,他们才回到车队,车上的物品已被洗劫一空。

蒋介石撕下了“革命”、与共产党“合作”的伪装后,形势急剧恶化。4月10日,军警包围了南京大纱帽巷中共南京地委的开会地点,逮捕杀害了10名党的负责同志,并开始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这时,姚佐唐领导的铁道队里有数十名党团员,属于中共南京地委领导,

由于机构严密,工作谨慎,没有暴露,这是大革命失败后南京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惟一的党组织。

1927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成立以后,省委书记陈延年派黄逸锋到南京进行恢复组织的工作。到南京以后,黄逸锋住在一个铁路工人家里。姚佐唐很快就接上了头。他向黄汇报说铁道队里有4个党支部,党员70多人,团员数十人。在姚佐唐的陪同下,黄逸锋召开铁道队党员会,要大家在白色恐怖面前不要退缩、消沉,应更坚决与敌人展开斗争。黄逸锋深感姚佐唐领导得力,为此,他曾亲自去了铁道队队部所在地徐州,与姚佐唐商量在南京举行武装起义的计划。8月,刚刚恢复起来的南京党组织又一次遭敌破坏,许多同志入狱、牺牲。在这严重关头,姚佐唐果断采取措施,利用铁道队扩充人员的机会,掩护、援救那些正被敌人追捕的同志。市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员、共青团员何正泉被释放后,党组织就通知他和另外几个同志去下关参加铁道队。在铁道队里,姚佐唐时常教育这些新队员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要有进取精神,不要被暂时的困难吓倒。不久,姚佐唐介绍何正泉等3同志入党。后来,由于城内工作的需要,姚佐唐又派何正泉到城南区委工作,以后担任了市委委员。临走之前,姚佐唐拍拍何正泉的肩膀:“好好干吧,同志!”何正泉激动地握住姚佐唐的手:“我走的革命道路,与姚大队副的帮助、教育是分不开的。”

1927年10月,中共江苏省委派孙津川到南京工作。次年3月,担任南京市委书记。在以往的工人运动中,姚、孙经常在一起工作,他们都出身于铁路工人之家,以后又都成为工运领袖的现在并肩战斗,自然有着一种非常亲密的同志情谊。由于姚佐唐的地位、身份很高,不容易引起军警特务的注意,因此,下关黄泥滩姚宅便成了南京市委的一个重要地下联络和开会地点。孙津川经常和市委其他负责人在姚家碰头,以喝茶、打麻将作掩护,讨论市委工作,布置任务,准备在南京组织一支革命武装,以暴力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1928年7月的一天,姚家又拉开桌子,摆上麻将,泡好茶水,准备召

开党的工作会议。几个农民党员来了,孙津川同志来了……这时,反动军警突然包围了姚家,孙津川等同志被捕。姚佐唐幸好出去打开水,脱险逃出,连夜到了上海。但由于叛徒的出卖,不久姚佐唐又在上海一家旅馆被捕,随即解往南京,关押在宪兵司令部看守所。

在狱中,姚佐唐经受住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气节。一次,姚佐唐在狱中见到了妻子,他深情地望着怀有身孕哭泣着的妻子说:“我是个共产党员,这次被他们抓来,是死定了的。你也不要难过,我在外面还有人,这话只能对你一个人说。你也只能一个人知道,千万不能对旁人讲。以后你和孩子会有人照顾的。”

敌人无计可施,决定对姚佐唐、孙津川等下毒手。1928年10月6日,一群军警气势汹汹地涌了进来,从号子里提出了姚佐唐、孙津川等人。经过几个月的残酷折磨,孙津川的头发都掉光了,姚佐唐的险十分瘦削,没有一点血色。他们一走出牢门,就开始怒斥敌人:“没有老子参加北伐军,你们怎么能在这儿神气?”“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枪毙我1个,还有10个,枪毙10个,还有100个!千千万万的革命者,你们是杀不完的!”敌人惊慌失措,急忙用布将姚佐唐、孙津川等同志的嘴堵起来,可他们拼死挣扎,仍然叫骂不止,直到雨花台刑场敌人的枪响时。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4-16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抗战时期的黔军作战小史》 (胡博)

第四章 国民革命军第一百四十师

第140师原为25军教导师,因其防地横跨黔、川两省,故另有一个番号——川南边防军。这个师的师长由25军副军长侯之担兼任,但实际由副师长侯汉佑代行师长。 1935年4月,教导师“围剿”红军失利,师长侯之担被诱往重庆遭扣押。该师不久也被调往赤水整训。此时刘湘借口该师番号为“川南边防军”,属于川军序列,企图收编该师。由于蒋介石正设法削落刘湘的实力,便将这个师交给薛岳负责改编。 对于薛岳来说,哪有到手的肥肉放走的道理,便将自己的亲信、原任59师副师长的沈久成调任教导师师长。 沈到任后这个师就改番号为新编第25师,同时由原来的三旅八团制师缩编为两旅四团制。该师师部除副师长、师附外皆为沈久成所带人员,全师兵员约6000余人。这个师从改番号为新编25师后就已经不是一个纯贵州人组成的部队了,整个师里除沈久成带来的广东人外,还有云南、四川等地的官兵。之后陈诚、何应钦为争夺这个师,更是将这个师的人员编成“混杂”化了。 是时序列为:

师长沈久成、副师长侯汉佑、师附吴传心、参谋长唐宇纵; 第1旅,旅长侯之玺、副旅长易少全; 第1团,团长刘安祯; 第2团,团长王承绪; 第2旅,旅长林秀生、副旅长刘翰吾; 第3团,团长罗振武; 第4团,团长任 骧。

1936年1月底,该师开赴广元后,军委会发布了“新编第25师改番号为第140师,所有人员照任原职”的命令。但是宣布未及一个月,就将这个师缩编为三团制师了。此番缩编变动,使得原本在部队里掌握实权的老教导师军官编余的编余、外调的外调,只剩下降任720团团长的林秀生一人仍掌握着部队。在不久之后,副师长侯汉佑更是主动引退,以参谋长唐宇纵兼任副师长。 第1旅旅长侯之玺被调“升”师附后心怀不满,曾煽动旧部叛变和唆使编余军官萧荣光暗杀师长沈久成。行动失败后侯之玺仓促潜逃。另有参谋长唐宇纵兼任副师长后在交出719团代理团长职务与他人后也颇为不满,在侯之玺煽动旧部叛乱后纠集719团全体连长向军委会、军政部、重庆行辕等处联名控诉师长沈久成“克扣军饷、虐待部属”。 经军委会调查后认为师长沈久成对部队裁编确有过激之处,但主要是副师长兼参谋长唐宇纵等人“蓄意夺权、煽众作乱”,再加上派遣沈久成任师长的薛岳有意为沈撑腰。结果,唐宇纵被撤职,以接任719团团长的左藩升充副师长,仍代理原团长职,不久军委会调广东人方日英接任719团团长。 是时该师序列为:

师长沈久成、副师长左藩、师附刘翰吾、参谋长朱岳(代理); 第718团,团长李靖化; 第719团,团长方日英; 第720团,团长林秀生。

1936年初,140师暂归25军节制。同年秋,该师进驻陕西略阳策应第3军“围剿”红军。不久又调赴天水,进驻秦安、通渭、马营、华家岭一带,接替关麟征25师防务,此时该师隶属第3军建制。 同年10月,师长沈久成调任军事参议院参议。何应钦佩乘机将其内弟王文彦接掌140师。王文彦,贵州兴义人,号人俊,王文华之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通过何应钦的关系任职于军政部。此番调王去接任140师师长,使何应钦想掌握老黔系部队的野心表露无疑。王文彦调任师长的同时将师部人员全部换成自己所带的亲信,此时的原140师高级军官只剩720团的团长林秀生一人了。由于沈久成尚未将140师中央化,使得该师补给诸多不便。王文彦接任后通过与何应钦的姻亲关系,反而让全师的装备补给大为改观。加之王是贵州人,所以在140师办事一帆风顺,未遭受所部官兵为难。沈久成在师长任内虽然能带头勤俭,但是未能改善部队当前所遭受的困境,加之大革命时期,沈久成曾与贺龙接触颇多,也是沈及早离开140师的原因。沈久成后来历任副军长、军长。第4军军长张德能被枪决后接任军长。46年底奉命以少将军衔退役。 是时该师序列为:

师长王文彦、副师长何昆雄、参谋长温靖 第718团,团长李靖化 第719团,团长方日英 第720团,团长林秀生 西安事变发生后该师是最先积极响应何应钦主张的部队之一,率先开赴周至地区与驻防周至的东北军105师相互对峙。幸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两部只局限于小规模战事。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140师通过何应钦活动,被扩编为三个旅六个团。该师除兵力加强外,原来三个团长皆升任为旅长,同时补充的新兵皆为贵州籍。原来的三个团改番号为836、837、839团,新编了835、838、840三个团番号,这三个团的在12月前全部建成。 是时该师序列为:师长王文彦、副师长何昆雄、参谋长温靖 第418旅,旅长李靖化 第835团,团长汤国臣 第836团,团长方成德 第419旅,旅长方日英 第837团,团长万徐如 第838团,团长任 骧 第420旅,旅长林秀生 第839团,团长罗振武 第840团,团长林秀生(兼) 第140师扩编为三旅六团制后不久,便由军委会抽调419旅旅部和838、840两个新兵团编入87师。到了1938年1月底,这个成为两旅四团制的师又奉令撤消旅部,不久又将835团分别编入其它三个团,保留835、837、839三个团的番号。该师扩编未及两个月,便又缩编回原编制,着实让140师官兵空欢喜一场。420旅旅长林秀生也借着这个“机会”回家养老去了。至此,原25军教导师的高级军官全部脱离该师。 是时该师序列为:

师长王文彦、副师长何昆雄、参谋长温靖; 第835团,团长方成德; 第837团,团长万徐如; 第839团,团长罗振武。

1938年2月,140师被编入第8军序列,同时奉军长黄杰令,开赴潼关沿黄河南岸布防。同时师部派遣835团团附王俊臣率领两个营、837团两个连渡河进入运城、永济、夏县等日占区,进行敌后骚扰,迟滞了日军进犯速度,使140师在黄河南岸从容布防,加强防御工事。但是派遣之部队也伤亡惨重,其中阵亡连长三人、排长四人,士兵百余人。 1938年3月,徐州会战爆发。当台儿庄正激战之际,140师奉命开赴禹王山接替60军防务,同时暂时归属孙连仲第2集团军节制。第60军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后伤亡十分惨重,所余兵力不足半数。 在60军撤退后140师立即与日军接战,激战中遵义人第835团团附王俊臣阵亡,其余官兵损失两千余人。第835团团附王俊臣是140师在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最高级军官,死后追赠为上校。

140师最初奉命由韩庄、王母山一带撤退,抵达徐州集结后得知坐镇徐州的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已经后撤至安徽,便自择道路另行后撤。在撤退中,140师被日军分割成两部,一部撤往河南、一部撤往苏北、皖北地区。 撤往苏北、皖北之一部由师长王文彦、参谋长温靖率领后撤,抵达安徽灵璧、泗县集结时,仅余官兵一千余,经收容,得官兵两千余。当第2集团军司令部也退到泗县后命令王文彦将所部两千余人遍成一个游击总队归124师指挥,任命140师原旅长李靖化任总队长,但李却借口脚伤坚辞总队长,而后以835团团附李祖明担任总队长。师长、参谋长等人则由淮阴方向逃往上海,之后通过香港回到武汉。 留归124师的游击总队被遍为四个营又一个特务连。该部在泗县、马公店、双沟、五河、新集一带游击日军半个月,扰乱日军落单部队和辎重部队,迫使日军决定对该部“围剿”。

之后该部在与124师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由总队长李祖明决定突围,在当地群众和八路军民众机构的掩护下利用明光车站的日军薄落处突围而出。撤退途中,失去消息的140师副师长何昆雄找也到了游击总队。该游击总队抵达六安后,得知师长王文彦已经经由香港抵达武汉,便立即电报军政部,希望能将游击总队回归140师建制。在武汉的王文彦抵达武汉后也只有一个140师师部的空架子(光杆司令),得悉游击总队抵达六安后也电报军政部,希望收回老部队。在得到军政部允许后王文彦立即电告何昆雄,将游击总队名义取消,所部改编为835团,由李祖明暂时代理团长。这个团改编完毕后乘车抵达武汉回归140师建制。 嗣而王文彦又得知向河南突围的部队在839团团长罗振武的带领下,经由萧县、永城后抵达河南信阳休息,便电告罗振武说师部已在武汉恢复。罗振武接到电报后也立即归队了。 140师在武汉稍事休整后即转赴湖南平江整补,得到新兵三千余人的补充。

1938年8月,140师开赴湖北荆州、沙市整训待命。师长王文彦由于善于交际,而对治军、作战毫无经验,经过禹王山一战,及沿途的逃忘,饱受惊吓,便向何应钦主动提出调职。何应钦得悉后将贵州的第8补充兵训练处的处长宋思一与王文彦对调,同时整个师部也全部更换了一遍。王文彦后来担任过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1949年11月逃往台湾挂名“国防部”附员。1956年退役后不久病逝澳门(另有两说,分别为1951年病逝澳门、1955年病逝香港,但是查其1955年退役前任职于台湾,故采用56年病逝澳门一说)。宋思一是贵州贵定人,与王文彦是同期同学,也是何应钦的亲信。宋思一接任师长后,何应钦将在身边任职的侍从副官张涛调任835团团长协助宋思一更好的掌握部队。 是时该师序列为:

师长宋思一、副师长李棠、参谋长谭心; 第835团,团长张 涛; 第837团,团长万徐如; 第839团,团长朱 皋。

1938年9月下旬,武汉战事吃紧,由于马当要塞的失守,日军趁势攻占信阳,切断了平汉路。当日军继续进犯芜湖、九江,武汉危机之时,140师奉命开赴武汉城内增加防御力量。 10月初日军迫近武汉,140师被调赴武汉外围参战。先后在大冶、阳新、通山、咸宁、蒲圻等地与日军接战。武汉失陷后,在外围参战的140师奉命向鄂南、湘北转移。第835团早转移至新阵地的途中发现日军一个联队企图侧袭友军,立即派遣该团1营向该股日军突击,日军仓促应战,大受打击,接战不到半小时即向后溃退,毙敌三百余。由于835团系转移阵地途中,便没有继续追击,扩大战果。此举受到当时节制140师的第2军军长李延年嘉奖,由于390团在防守蒲圻时曾失守现有阵地,致使驻扎在390团后方的37军军部遭受日军袭击(此时140师归37军节制,不久团长朱皋被撤职,改由团附牟龙光代理团长,同时番号改为840团),使得140师为37军看不起。此番受到第2军军长李延年的嘉奖实在是给140师增光不少,士气也随之恢复。 是年年底,140师师部奉命成立一个野战补充团,调835团团附李祖明任补充团团长。李祖明先前曾两次代理过835团的团长,可惜在该团团长人事调动时却没有升充,此番调任补充团团长也算是给他的一个补偿。但是李祖明在翌年年初却因第8训练处的任骧案件而去职,师部改派副官主任何希濂接任团长。

1939年夏,140师奉命担任汩罗江守备任务。不久又调往平江接替21师防务。是年7月,该师归属夏楚中79军节制(79军序列的中有一个师是82师,这支部队也出自黔军,但是彼此系统不同,关系不大)。同时师长宋思一调任军委会高参,以副师长李棠升任师长。李棠是安徽桐城人,号浣生,是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原先在47师任旅长,宋思一调任140师师长时经由卫立煌介绍来140师担任副师长。由于李棠与薛岳比较接近,而薛岳是走陈诚路线,此番将宋思一调职、李棠升充,之后又将起辅助作用的835团团长张涛调升有职无权的副师长,就是削何扩陈的明显例子。宋思一后来长期任职于贵州的戒严、防空司令等职。解放军解放上海前挂名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上海被解放军解放后担任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警备司令。1949年12月率部起义。1954年被捕,1975年特赦释放后任贵州政协常委。1984年病逝贵阳。 是时该师序列为:

师长李棠、副师长张涛、参谋长熊江 第835团,团长陈 肃 第837团,团长万徐如 第840团,团长牟龙光(代理) 补充团,团长何希濂

第140师在归属79军序列后,79军军长夏楚中为达到吞并该师的目的派遣军部高参熊江、龚传文来担任140师的参谋长和步兵指挥官(140师并没有步兵指挥官这个编制,只有当四团制部队缩编为三团制的部队时才安排步兵指挥官一职)。作为抵制军长夏楚中的做法,师长李棠便将赴任的两个人搁置在一边,任何命令、文件都不让熊、龚两人参与,这两人也知趣,上任不久即相继去职,返回军部。事后140师全师官兵上报军政部此事,军长夏楚中为安慰该师,以免事态扩大,便亲自去该师视察,以示关系,借以稳定该师官兵。 第140师常驻湘北新墙河一线拒敌,较长时间与日军对峙,不时有小规模的攻防战。驻防新墙河的部队中有一支是出自老25军的102师。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所以140师与102师下级官兵常互相走动,彼此照顾。

位于140师新墙河对岸的是日军第33师团,该师团企图尽早攻占麦城,不料在攻击通城以东的时候为140师840团牵制进三天,在接下来的进攻中又遭到837团一个营、840团两个营的阻击,又延误了三天方才继续进军。 140师在两次阻击日军失败后变更部署,以835团一个营接替940团在322高地的防务,命令840团全力收复南楼岭、葛斗山阵地。 日军在经过322高地时遭到835团张承颜营猛烈阻击。为摆脱威胁,于是全力攻击322高地,但是数日进攻皆告失败。就在日军进攻322高地的同时,也派其主力攻击被840团收复的南楼岭、葛斗山阵地。而840团依靠山岭地势的险要,历时三天皆未让日军的企图得逞。不久友军82师出现在日军后尾,将其截成八段,使日军粮弹难以得到接济。 第33师团进攻受挫的同时,进攻第4军101、106师团也受到阻挡,胶着数天后日军全部撤回原始阵地。 第140师在麦市战役中与82师并肩作战,阻敌33师团的进攻,致使日军右路纵队孤军深入,因后援不继,左路又无法支援的情况下全线溃退。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建立了战功,为此师长李棠、团长牟龙光荣获宝鼎勋章。140师在是役中阵亡千余人,毙敌亦千余人。

1939年12月11日,140师奉命收复湖北通城。师部以835团攻击景山,切断景山日军与通城的联系,再配合840团围攻通城。840团则以浚水西岸的葛蒲港以及通城东山外的石臂寺为突破口,进攻通城。 进攻的第一天,835团攻击景山失利。840团却从突破口一鼓作气攻至通城北部。之后师部命令835团放弃对景山的攻击,全部转移至通城南郊协助840团攻城,同时以迫击炮助战。战至第三天,迫击炮射程已进入城内,攻城的两个团也已进至城角下。城内日军慌乱不已,增援通城的一个大队,也在途中遭到82师伏击,结果逃回出发地。第五天,日军又派遣两个中队实施增援,被837团阻挡在浚水河岸。城内日军在两路援军被击退后龟缩城内继续顽抗。既而因140师缺乏攻城武器,攻城只能依靠步兵爬城攻击,伤亡极大。攻城十余日,伤亡官兵七百余人,仍无收获。 师长李棠见攻城不利,援军无望,日军又随时可能出城与其援军包挟,不得已率部后撤到通城东南丘陵地带与敌相持。并于15日夜以该师工兵爆破铁柱港大铁桥,阻隔日军。此后第140师就驻留在通城地区监视城内日军动向。

1940年1月1日凌晨,第140师乘日军疲困疏于防备之际再次攻击,并占领了通城周围的杜婆岭、张家山据点。不久第140师主力又夜袭寒婆山与鼓鸣山,歼敌百余名。 由于在近一月的战斗中140师仍没攻下通城,只得奉令停止攻击,撤回金井休整防守。此时全师奉军委会令,将所属三个团的番号分别改为418、419、420团,140师调属27军建制。 是时该师序列为:

师长李棠、副师长张涛 第418团,团长陈 肃 第419团,团长徐定远 第420团,团长牟龙光 补充团,团长程奎朗

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后,日军首先攻击第4军驻守的新墙河防线。激战数日后,第4军渐感不支,防线有随时被突破的危险。140师此时奉命在新墙河后方第二线的横坡岭、栗山巷一线构筑工事阻挡日军。其中420团布置在栗山巷、鸭婆山、桃花山阵地,418团布置在长乐街月亮山阵地,野战补充团布置在横坡岭、栗山巷一线构筑工事,419团为师预备队。 日军首先以第3师团进攻月亮山阵地,418团在与日军激战竟日达到滞延日军的目的后撤往栗山巷后方休整。日军占领月亮山后继续向横坡岭、栗山巷、鸭婆山、桃花山阵地推进。140师野战补充团接着与日军交战,日军以炮兵火力、飞机火力支援,连日遭受轰击,该团第3营伤亡最大。但是仍牢牢掌握着阵地。日军见补充团阵地无法突破,便集中主力主攻420团阵地。420团数处阵地被突破,后得到95师的增援才挡住了日军。经过六天的激战,140师任务完成,后调长沙东南地区休整。 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后,140师开赴衡山集结整训。1940年10月军委会颁布了所有部队补充团建制撤消的命令,140师的补充团也随之撤消。此时副师长张涛调往军政部任职,调98师参谋长毛定松接任副师长。

1941年1月下旬,日军分两路越过新墙河防线,进击汩罗江南岸。此时37军的60师和95师已分别与日军接战。140师则奉命在金井、脱甲桥附近加固工事,准备迎击来犯日军。 是年2月底,140师奉命转移至东影珠山、斩儿桥、李家椴一线。部队抵达后,420团即与日军一个大队遭遇,当即展开激战。战至第四天,140师奉命向明月大山转移。既而又奉蒋介石手令在三日内要攻下岳阳。 但是140师距岳阳有三百五十多里,即使急行军也得三天后抵达,于是师部组织宣传队,振奋官兵士气,星夜赶赴岳阳。当140师抵达目的地后得知岳阳已先一天得到日军一个旅团的增援,并且占领了新墙河阵地,凭借坚固的工事据守。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要140师攻下岳阳已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军令如山,师长李棠只得遵令攻击。 140师首先以420团作为突击部队渡过新墙河北端高地,但进至半山腰为日军狙击。战斗两天才稍有进展。419团此时进至岳阳东郊。418团则在洞庭湖构筑工事,防止日军由湖面偷袭。 虽然140师目前的进展尚属顺利,但是这三天陷城的命令已过期,正当师长李棠因违期担心处罚时,薛岳的一道命令却救了李棠一命。电报内容为:“日寇已开始撤退,140师立即停止进攻,转向新墙河北岸、汩罗江北岸地带破坏敌人的临时通车路,截阻敌人南下的汽车和北上的伤员。” 李棠如释重负的命令所属三个团连夜撤退至划船冲、微山冲、护国院附近构筑工事,并破坏临时公路三、四华里。

第二天拂晓,溃退日军蜂拥而至,140师的三个团全面展开阻击战,使当面日军不能前进一步。日军为夺路北逃,调飞机八架助战,配合步兵全力突击420团阵地,并且包围了420团。经彻夜激战,420团于次日晨突出护国院。 就在420团被日军第24联队包围,于次日突围成功之时,见到了第78军所部四个师的增援。原来该军的参谋长、师长等人都是420团团长牟龙光的同学,知道该团被围,命令所部急行军150多里赶赴增援。等78军抵达420团阵地时,却见到420团已经脱离日军包围圈时,便协同140师继尾追日军至岳阳八百市。

第三次长沙大捷后,140师回驻原金井防地休整,同时加强长沙东乡、平江附近各高地的野战工事。此后进一年的时间,140师皆未与日军发生较大的战斗。 1943年1月师长李棠调升37军副军长,副师长毛定松升任师长。毛定松为贵州松桃人,行伍出身。长期服务于黔军,属于43军李燊这个系统。李棠后来历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徐州绥靖公署参谋长等职。逃台后任职“国防部”部员。1988年病逝台北。 是时该师序列为:

师长毛定松、副师长徐定远; 第418团,团长陈 肃; 第419团,团长杨伯超; 第420团,团长牟龙光。

同年11月,日军以三个师团进犯湘西重镇常德。140师奉命进驻益阳,以420团担任益阳城防,团长牟龙光兼任城防司令,主要任务是在县城周围构筑工事,维护资水交通。419团进驻华容、南县负责常德东面的警戒。418团作为师预备队。由于主战地在常德,友军第26、74等军在常德与日军激战异常。140师直到常德会战结束都没有与日军交战过。会战结束后,140师返回原驻地继续整训。 之后该师到1945年4月140师番号被撤消为止,都未再参与前线作战。该师番号被撤消后,师长毛定松保送陆军大学学习,所部人员分别并入第60、99师。毛定松本人在毕业后任职于总统府,东北战事结束后历任师长、独立团长、边区副司令。由于其坚定的反共信念,一直带领所部顽抗到四川全省被解放为止。毛定松之后潜逃至遵义匿居,1951年被查出处决。

第五章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师

该师原为25军第3师,该师在王犹之战中跟随犹国材,犹国材战败后,蒋在珍率该师逃往四川,依靠刘湘资助军饷。后通过桐梓派的元老黄丕谟等人向王家烈说情,始回到贵州驻防。1935年4月25军的王家烈与两个师长在中央的挑拨下处于胶着状时,这个师先期接受军事委员会的指示被改编为新编第8师,原师长蒋在珍继续担任师长。蒋在珍,贵州桐梓人,号丕绪。贵州讲武堂毕业。军校毕业后从事于军事教育。1926年后担任团长、旅长。1932年王家烈任命蒋为25军第3师师长。1935年“围剿”红军时为25军三个骨干将领之一。 是时序列为:

师长蒋在珍、副师长宋子扬、参谋长朱振民; 第22团,团长傅衡中; 第23团,团长李昌荣; 第24团,团长吴 谦。

1936年秋,新编第8师调赴江西修水密集而又调往湖北崇山、通山驻防。 1937年9月,新8师开赴许昌待命,直属1战区第1集团军序列。1938年初,该师调隶92军序列,奉命北上增援彰河。全师抵达安阳后接到命令,改为维持新乡、焦作地区秩序。

1938年2月8日日军土肥源师团以夺取新乡为目标,继续南犯。在之后数日里,日军飞机又轮番轰炸黄河铁桥。 统帅部为防止日军在侵占新乡后继续进占铁桥、南犯郑州,命令新8师戍守黄河铁桥两岸桥头堡及铁桥上下一线的河防,待机炸毁铁桥。 新8师接到命令后以22团布防于黄河铁桥北岸与詹店之间的桥头堡。23团布防于黄河铁桥南岸,守护铁桥。24团作为预备队。师直各部位于铁桥南端,执行破坏铁桥的各种准备。 2月29日晚,新乡失守,日军进至新乡以南地区。在前线与日军作战的宋哲元第1集团军开始西撤。战区司令长官部特增派罗奇95师开赴铁桥以南铁路沿线加强戒备,同时指派罗奇全权负责炸桥事宜。罗奇则命令新8师22团在北岸掩护炸桥行动。 3月30日,配属新8师的独立工兵第1连已完成炸药的安装。当最后一列军车开过南岸后,引爆炸药。但因炸药配备不足,铁桥依然横跨两岸。之后又得到比原炸药多两倍的数量后方将铁桥炸毁。

新8师第22团在掩护炸桥的任务完成后,沿黄河北岸撤至汜水与师部回合后。同时,因黔军85师在山西伤亡惨重,乃掉新8师四个营拨属85师,另命24团副团长彭镇璞回贵州征兵1000人补充。 新8师此时奉命担任汜水至花园口一线黄河防务,师长蒋在珍在安排师部驻京水镇、22团、23团担负河防守备的任务后就去新8师在武汉的办事处了,师部事务由副师长朱振民负责(新8师开赴抗日前线后参谋长朱振民升任副师长)。

1938年4月,新8师归属第39军序列。由于这个军系地方军队,军内官兵多受中央军排挤,故得知新8师调属该军,军长刘和鼎极为高兴(大伙同病相怜),亲自带人视察新8师沿河的每个堡垒,并同新8师中下级军官会面慰问。此举使得新8师全体官兵在士气上受到很大的鼓舞。 新8师为巩固河防,组织了一个以23团副团长李治国为首的“轻便”营,渡黄河北进新乡地区,展开游击战,扰乱日军。该营杨建国连曾夜袭小冀镇日军粮仓,收获颇多。

1938年5月中旬新8师师部得到驻武汉办事处的师长蒋在珍电报,说开封已放弃,郑州开始疏散人群了,命令新8师撤出河防,进入汜水、登封一线构筑第二线阵地。 第39军军部得知统帅部决定挖开黄河大提水淹开封、中牟之间地段以阻止日军继续南犯并命令郑州卫戍司令部负责指挥后,以所属之56师开始在赵口地区决提,但决提三天皆未成功。 6月6日,师长蒋在珍回到前沿师部驻地前往赵口联络56师师长刘尚志时,发现决提未成的原因在于选择地点及决口经始宽度不当。蒋在珍立即将这些情况上报卫戍司令商震,商震即改令,命新8师在防区内另选合适地点开始决提。并命令卫戍司令部参谋长魏汝霖转达蒋介石的决提命令于蒋在珍。

蒋在珍在接到命令后立即召集参谋处长、副官处长、工兵连长、23团团部军官布置任务: 1、决定位置选定在花园口。因为花园口在师的河防西端,与从东方来犯之敌距离较远,施工时间充足,可以完成掘堤任务,但要注意利用索水河、贾鲁河的河床向中牟县方向低洼地形流出,以免影响郑州安全。 2、技术方面,吸取刘师掘堤教训,决口要选在黄河的弯曲部,流水回旋湍急之处,经始口宽五十米,估计挖到堤底也有十米左右宽,这样表面上看来掘土量大,但便于容纳更多的人从南北两面挖掘。花园口堤岸北面无沙滩,也利于河水流出。 3、命令工兵连及二十三团抽调的一个步兵营,当夜开赴花园口,先行选地动工,并上报开工时间。 4、命令在郑州西北营房整训的二十四团,于拂晓出发开赴花园口,担任掘堤和运泥沙的任务。 5、通知黄河水利委员会召集民工协助挖运泥沙。 6、副官处准备掘堤工具——锄头、箩筐、扁担等。由于漏夜施工,于是又把师的四辆卡车调来,利用汽车灯光直照挖掘处。

1938年6月7日,新8师开始挖掘工作,师长蒋在珍亲自开车到花园口决定挖掘地点。自此,蒋师长始终住在花园口附近的指挥所,指挥一切。另外还架设专线电话与郑州卫戍司令商震直接联系。 工兵连和民工数十人于拂晓抵达花园口后开始挖掘。可是参与挖掘的民工在挖掘不久后发现此举及易淹没他们的住房,便利用吃饭的间隙全部逃跑了。等到24团官兵抵达后方才继续挖掘。三天后又将23团的两个营调来参加挖掘。同时师部以23团与24团相互竞赛的方法加快了挖掘速度。 6月9日上午十时,黄河水决提而出,蒋在珍除用电话告之商震的同时,也向蒋介石发了电报。 日军得知黄河决提的消息后立即放弃了沿平汉路南犯武昌的计划。被迫改由长江进犯武汉。根据日军广播,由于黄河决提,迫使日军夺取武汉的时间延迟了三个月。 事后,全师官兵除22团留在决口警戒外调往东赵集休整,战区司令长官部并发送三千元奖励新8师官兵。蒋在珍因决提有功,被蒋介石授予勋章一枚。不久新8师奉命调赴陕西韩城接替第1师防务,守备晋陕河防的禹门口一线。

禹门两岸的龙门山隔河对峙,禹门以南河流面宽阔,北面为悬崖峭壁,形成了一股天然屏障。 1938年6月,新8师抵达防区禹门口与第1师交接防务后以师部驻韩城,22、23团为禹门口河防部队,24团为预备队。另外第2战区特配备新8师一个野炮营作为火力支援。不久师长蒋在珍赴西安开军事会议,师部事宜再次由副师长朱振民代理。 是时序列为:

师长蒋在珍、副师长朱振民、参谋长傅砚农; 第22团,团长彭镇璞; 第23团,团长李正国; 第24团,团长谢树华。

1938年12月20日日军先用火炮轰击新8师师部附近的芝川镇,摆出渡河架势,以吸引新8师主力。接着集中第78联队的萨田大队附以皇协军一部共1700余人准备攻击龙门山以东禹庙。 军委会设在西安的行营极为关注禹门战事,行营主任蒋鼎文特命参谋长一日两次打电话询问新8师战况,并通知新8师已派第1师前来增援。副师长朱振民表示欢迎第1师的增援,并将极力守卫阵地。同时朱振民与友军预备第7师联系情况后亲率特务连一个排、电话兵一个班开赴王村设立指挥所,指挥22团守备禹门渡口,并调23团两个营作为22团的后备队。 12月25日,日军先以大炮轰击龙门山,既而以步兵分两路开始攻击。战至第三天,新8师利用当地的地势,以机枪火力严密射击进犯的日军,又在野炮营对日军的准确轰击支援下,分别在东禹庙、龙门山击退两路日军。挫败了日军进犯西北“扫荡”晋军根据地的企图。 战后新8师在西禹庙兴建了一座“抗日阵亡将士之墓”作为纪念,师长蒋在珍、副师长朱振民先后署名。

1939年1月初新8师调往渑池归93军建制,驻防于山西沁水、安泽。同时该师开始整补,增加部分轻、重装备。 1939年4月初,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命令在晋东南中条山的所辖部队对日军发动“四月攻势”。93军接到命令后以新8师23团附带迫击炮一个连、重机关枪一个排组成混成团,袭击驻安泽县城的日伪军400余人。 第23团抵达目的地后,团长李正国将所部分为三个梯队开始攻城,由于日军在城墙上设置的机炮严密射击攻城官兵,不久攻城即告失败。不久新8师师部就命令23团撤回原防。该师在整补后的第一次战斗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4月下旬,第93军得到战区司令长官部收复浮山县城的命令后,以新8师为攻城主力,166师掩护新8师,第10师为预备队支援新8师。 此时师长蒋在珍因病留驻后方,副师长朱振民第三次代管师部事宜(蒋在珍老在紧要关头离开岗位)。 作为主攻部队的22团因日军将道路破坏,便绕过城东,沿小路摸到城墙角开始攻城。日军则居高临下以火力严密射击,攻城部队伤亡较大,进攻受挫,团长彭镇璞也在指挥进攻时胸部受伤,后因伤势过重殉国。新8师后得到23团增援后才稳住阵脚。 不久因友军166师没有起到掩护新8师的作用,反而致使新8师遭受日军增援部队侧翼包围的威胁。幸而得到“决死队”的鸣枪示警,攻城部队安全撤离浮山。是役,新8师损失团长一员、连长二员、排长以下700余人。 彭镇璞,贵州绥阳人。是新编第8师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最高级军官。彭镇璞在蒋在珍部历经十年征战,累升至团长,可谓该师骨干。彭镇璞阵亡后遗体由其弟运回绥阳安葬,并被军委会追赠为少将。 新8师调属93军才两个月,就在日军情况并不十分了解的情况受命一打安泽,二打浮山,友军又没能及时增援。尤其是担任掩护的166师根本没有接到军部的掩护命令,致使新8师差点遭受日军包围的险境。这种做法已经充分显现了93军军长刘戡排除异己的宰割手段。

1939年8月,日军两个师团兵分七路进犯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以阳城为中心,围攻93军。 第93军为粉碎日军的侵犯,吸取以往作战经验教训,把各师驻地分别调整,并依靠当地农民了解日军动向,对日军展开游击,使日军头痛不己。 在之后的9月间,又依靠当地农民的顶力协助,相继收复六座县城。同时新8师与友军85师协同歼灭日军一个支队,战绩颇靡。 新8师在收复沁水后集结于冀氏村休整,并得到一个河南籍新兵团的补充。

1939年12月师长蒋在珍调升93军副军长,军长刘戡以其亲近的补训处长陈牧农接任新8师师长。 蒋在珍是第一个被夺取实际军权的老黔军将领,他和之后升副军长的柏辉章命运相同,都没能在军长离职的情况下继任军长,因而辞职返乡。1949年11月在贵州参加起义后被人民政府委任为遵义剿匪委员会副主任。1952年死于镇反。 接任师长的陈牧农是湖南桑植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调往第10师任职后与93军军长刘戡较为接近,在刘戡有吞并杂牌辛师的企图后,陈牧农就成为接任师长的理想人选了。陈牧农上任不久就将原团长李正国、谢树华以作战不利撤职,调第10师的两个副团长来接任。又因副师长朱振民因在陆军大学学习,在新8师只空挂副师长名。因此新8师此时已落入刘戡的掌握中。 是时序列为;

师长陈牧农、副师长朱振民、参谋长傅砚农; 第22团,团长李 和; 第23团,团长熊宗宽; 第24团,团长李 兴。

1940年5月底,盘踞在同蒲路的日军对国军发动夏季“扫荡”战。第93军为粉碎日军的进犯,指挥部署在冀氏村的新编第8师、部署在十里村的第166师、部署在端氏镇第10师抢先于6月对日军发动反击。新8师的任务是迎击浮山方面的日军。这是新8师第二次到浮山作战。 正值新8师准备发动攻击时,日军集结在洪桐、临汾、侯马的部队先向新8师在沁水的部队发动攻击。激战至入夜后,师部变更部署,命令除24团正面御敌外,其余各部在沁水以南一线构筑工事,严密控制通往高平、阳城的道路。 此时日军并未发现新8师此举,于是布置在沁水以南的部队乘机阻击行进在高平、阳城的日军。日军仓促应战,死伤颇多。既而又在紫砂腰歼敌半个中队,缴获日军此次“扫荡”的作战计划。新8师的第三次作战终于获得了成功。 此战结束后,新8师开赴十里村整训,同时师部利用整训间隙举办了几期抗战训练班,授以地方青年侦察、通信、组织群众等科目知识。

1940年8月20日,第18集团军发动“百团大战”,给日军以严重打击。同时第二战区为配合18集团军的百团大战,命令所属部队向日军全面出击。其中新编第8师担任主攻沁水东至高平、北至长治公路沿线的日军据点。93军同时将直属的山炮连支援新8师作战。 新8师在驻地接到命令除以24团监视长子县城的日军外,全部出击,首先攻击高平关及寺庄镇的两个据点。 新8师所属的22、23团到达指定位置后与18集团军同时发动攻势。其中22团攻打高平关据点时一战而胜,继续攻击高平县的日军。同时炮兵也密切配合新8师的攻势,以两百多发炮弹铲平了集中在高平、长治间交通要道上的日军据点。23团在夜袭大小野川的日军据点中,营长黄映清身先士卒,与日军展开白刃,终于胜利收复大小野川,但营长黄映清也不幸阵亡。此次配合18集团军对日军的攻势,新8师也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1940年12月,师长陈牧农调任第10师师长,由马叔明接任师长。陈牧农之后在93军军长任内参加了保卫全州的战役。不幸因战败于1944年8月被处决。马叔明是湖南辰溪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的毕业生。军校毕业升至校官后长期担任科长、处长等职。1935年后任第9师第56团团长、预4师副师长。属于无实际作战经验者。 是时该师序列为:

师长马叔明、副师长傅砚农、参谋长范程远 第22团,团长唐嘉蔚 第23团,团长熊宗宽 第24团,团长李 兴。

1941年夏,日军纠集数个师团附以伪军一部大举进犯第1战区晋东南根据地,企图歼灭93军。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获悉日军此举,立即命令93军强渡横河,西越同蒲铁路,突破日伪军封锁线后撤至韩城。是年11月,93军安全抵达陕西宝鸡,开始担负宝鸡警备。 1942年初93军又奉命开赴河北灵宝、陕县布防。新8师负责陕县城关的的防务。是年秋,新8师随93军调赴重庆,负责卫戍“陪都”。同时,副师长傅砚农调升93军参谋长。此后该师驻防重庆达两年。

1944年9月上旬,日军以22、104师团和19、23独立旅团从江西进犯湘东南地区,又以37、40、58、116师团沿湘桂铁路向西进犯。 此时93军奉命从四川纂江驰援全州。9月12日,日军突击黄沙河防线。由于军长陈牧农仅部署了一个团在黄沙河防守,很快便被日军突破阵地。该军虽然作为卫戍重庆的部队而换发了精良装备,但是因为部队官兵数年没有在前线作战过,加之长途行军已疲惫不堪。所以一经与突入广西境内之日军接触,即伤亡重大。既而又因后继无援,接战仅一日即全线溃退。其中新8师师部更是被歼,师长马叔明只身逃出。 当时军长陈牧农听信所属两个师长马叔明、王声溢的说法,误解为93军的任务不单是守卫全州城,而是守卫全州全境。于是立即命令全军撤守全州城防,退至城郊三十里外。并且火焚全城,使国民政府将全州作为西南补给站的所有补给物品全部损失。

在9月14日全州即告陷落,接着日军又沿铁路、公路长驱直入广西境内。此举造成湖南通往广西的大门在未遭激烈战斗后便门户洞开,广西全省皆为震动。 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把全州失陷的责任归咎于93军军长陈牧农不听指挥,电报重庆统帅部。蒋介石大怒,立即命令枪毙陈牧农,新8师师长马叔明闻知此事也抛下部队带上几个师部幕僚离去。既而以93军副军长胡栋成兼任新8师师长,随93军开赴贵州南丹整编。但是抵达贵州后新8师官兵竟然“自由”行动,没把新上任的师长放在眼里,胡栋成见控制不住新8师,也就自动离开了部队(此时整个93军的高级军官全部离开了部队,当时就属军部军务处长胡大章最大,但是一个处长又如何约束整个93军呢)。不久新8师的团、营级干部率领所部移动到龙里,形成一股盲流,不时的要求地方政府提供粮秣,给地方上造成极大困难。

1945年1月在重庆的军政部决定将93军残部就地缴械,具体由黔东南战地收容司令部副司令张法乾全权负责。由于张法乾所属兵力薄落,于是电报何应钦请示解决方法。何应钦立即拨第13军89师给收容司令部,下令将全军缴械。张法乾得到兵力后,发现龙里贵阳之间有一个山谷——七里冲,足够容纳整个第93军,于是找来第93军的最高负责人胡大章,答应让93军撤往安顺,并拨6万斤军粮,其余在途间拨给,但是93军必须全体同时开拔。胡大章对此深信不疑,答应全军一块走,并约好开拔日期与路线。事后张法乾马上让王光汉89师在七里冲两端埋伏机枪、架设电话,准备缴械。 第二天,胡大章去见张法乾,说新8师认为沿途食宿困难,坚持不与军部一起行动,要留在龙里。张法乾虽然将胡大章大骂一通,但是也没办法说服新8师开拔。于是告诉胡大章,说军委会已决定在第93军开拔之后派宪兵到龙里清查散兵游勇,为防发生误会,所以希望93军出发之后新8师能在县师范学校广场集合,等清查结束后再解散。胡大章便又将此话转告新8师,该师的几个团长也就同意了。于是89师又抽调部分兵力赶紧布置到师范学校。第三天93军军部与第10师开进七里冲,马上被89师团团包围……缴械进行了将近4天,除了清缴军械人员之外,还缴出大量掠夺来的财物,足见93军后退时军纪之差。

新8师则全部在龙里师范学校被缴械。这是新8师在抗日战争中最为悲惨的一个结尾。 兼任师长的胡栋成是广西修仁人,又名栋臣,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经由陈牧农而在93军担任旅长、军参谋长、副军长等职。新8师被缴械后调任64军副军长、第6绥靖区副司令官。后来在黔桂边区绥靖区副司令官任内率领所部接受解放军改编。1950年1月因策动部队重新叛乱而被解放军击毙。原任师长马叔明在丢下部队后竟然未遭处罚,且调陆大将官班受训,毕业后担任国防部部附,于1947年底退役。甚是奇怪!

第六章 第八十二师和第八十五师简述

第82师

第82师前身为独立第34旅,而独立第34旅出自由黔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10军教导第1团。1927年冬,这个团与暂编第4师并编为独立第2师。1928年底缩编为第51师153旅,原师长和现旅长皆为罗启疆。1930年8月第153旅改番号为独立第34旅,旅长仍为罗启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这个旅驻扎于贵州镇远。淞沪会战爆发后开赴上海,隶书20集团军,先后在浏河、大场等地与日军作战,曾击毁日军坦克十余辆。11月3日撤出战场卡副宁国休整。 这个旅在开赴淞沪战场时官兵大部分为贵州松桃人,其性质属于中央军旁系的贵州籍部队。淞沪会战时该旅损失官兵两千余人,宁国休整时缩编为一个团后补充90师,独立34旅的军官留下回四川秀山接受新兵成立预备第13师。1938年8月该师与82师并编,保留82师番号,首任师长罗启疆。

严格的说,这个实际不属于黔军,但是因为其历任主官皆为贵州人,所以将这个师列入黔军行列。 原来的82师出自湘军,历任师长为容景芳、张刚,张刚在82师与预备13师并编时曾短暂担任过师长,不久调升98军副军长。与预备13师并编前该师以残破不全,建制全无。成师之后的建制为三个团,但是有一个团为徒手团,实际参战部队只有两个团可使用。 武汉会战时该师守备黄石港口、苇沅口江防。坚持到1938年10月中旬后撤湖南岳阳。第一次长沙会战时该师侧击长沙、攻占北门,成功掩护友军按预定计划对日军发动反攻。战后受到战区司令长官部嘉奖。1940年4月,师长罗启疆不幸病逝,欧百川升任师长。第二次长沙会战时该师配备于岳麓山,拱卫长沙,但是还未与日军接战,日军已溃退。1942年2月吴剑平接任师长。10月调属第8军。之后该师长期在云南整训。 1944年1月王伯勋接任师长。6月下旬该师作为左路攻打松山,同时又以部分兵力协助103师作战,出力颇多。之后又随第8军相继克复龙陵、腾冲等地。1945年1月该师被裁撤。1946年初曾重建82师,但那已不是原来的部队了。

第85师

第85师前身为国民革命军第43军,1928年第43军为周西成25军击败,43军的残部集中在铜仁后于1929年在何应钦的支持下改编为新编第10师,师长谢彬。1931年12月这个师改番号为第85师,在1935年8月围剿红军的时候师长谢彬阵亡,以参谋长刘竹铭代理师长。10月军政部调83师副师长陈铁接任师长后,该师成为全国二十个整编师中的一个,部队由原来的三团制扩编为两旅四团制。 1936年这个师被缩编为253旅,与由皖军独立43旅改编的255旅合编,85师番号保留。至此,黔皖混合,已不是全黔籍官兵组成的部队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第85师由蚌埠出发,步行至河北,在南口附近于日军作战。后隶属第14军参加忻口会战,曾一度夺回过南怀化阵地,获得日方的尊称——“铁军”。 1938年6月陈铁升任14军军长,以副师长陈弦秋升充。同时命令85师在中条山与日军打游击。1940年1月陈弦秋调升14军副军长,以14军参谋长谷嘉接任(实际职务由张际鹏代理)。1941年撤至渑池布防。5月第85师所属两个团在增援15军时被日军包围,奋战一昼夜后254团团长、副团长、253团副团长皆阵亡。7月,代理师长张际鹏实任师长。1943年3月王连庆接任师长。 1944年3月王连庆升任14军副军长,以副师长陈德明代理。在4月的洛阳战役中,85师打退了向龙门阵地进攻的日军装甲兵,受到第1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的嘉奖。8月,85师随14军开往四川纂江,负责南川、纂江的警备任务。12月底,王景渊接任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85师曾担任过延安的护路任务,后师长王景渊因“剿共不利”调职,由14军参谋长谭本良接任。1948年参加了淮海战役,被歼。

后记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属于贵州的七个师全部出省参与了抗战,比如淞沪、南京、徐州、武汉、南昌、长沙、缅甸等诸多战役。其中有的贵州部队作战英勇,为抗日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我们不能把国民党军队这些积极抗战的行动和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的方针等同起来,应该正确的去反映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部队的英勇战绩。

笔者最近有幸得阅部分出身于黔军的老人所撰写的回忆文章,深觉抗日战争中黔军所做出的贡献绝不亚与那些中央军、滇军、川军等部队。但是每每在与好友谈及此事时深感朋友们对抗日战争中黔军战绩的无知。于是决定搜集资料把黔军作战的经过整理成文,用以弥补这段近年来极少提及的历史缺憾。 由于题目的局限和作为一部对述说部队军史的作品,本文存在着部分缺憾,比如对102、103、121师在解放战争的经历没有详加述说,只给了个简单的概述。如果将来有时间的话,笔者一定另行成文,用来作为本文的续集。

本文从搜集资料到成文,历时半年。由于自身工作的紧张,大部分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加之所得资料的局限性,如有朋友对本文有什么缺点、错误,尽可提出指正,在下不胜感激。 在本文即将发表之际,谨向在笔者写作过程中帮助过的朋友致谢。尤其是在上海的马雷、周明、北京的王戡在业余时间为笔者查找新编第8师的下落,在台湾的霍安治朋友为笔者详细的补充了新编第8师和第82师的部分内容。另外对于为本文提出宝贵意见的朋友也在此一并致谢。 但愿本文能对得起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和幸存下来的贵州籍官兵。

2002年8月30日 lemanhb

附录: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黔军营以上部分军官名录

第102师
徐天植 612团营长 37年淞沪会战
陈大治 607团营长 同上
陈蕴瑜 304团团长 38年徐州会战
陈静华 304团副官 同上
曹文杰 305团1营营长 同上
柏宪章 102师兵站站长 同上
徐锦江 304团3营副营长 38年武汉会战
王永锡 307团2营营长 39年南昌会战
姚 杰 304团团附 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
徐先贵 305团2营副营长 同上
夏日校 305团3营副营长 同上
冯吉士 305团团附 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
孙国桢 305团3营营长 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
李胜如 306团3营营长 42年浙赣会战

第103师
罗熠斌 613团团长 37年8月淞沪会战
王止善 613团团附 同上
魏志远 613团团附 同上
梁岱峨 613团2营营长 同上
陈绍洛 618团2营营长 同上
刘崧生 615团2营营长 同上
岑元彪 师部参谋 37年南京保卫战
梁 弼 师部参谋 同上
毕勋铭 618团2营营长 同上
萧志刚 615团1营营长 同上
谭文伟 615团副官 同上
杨绍楼 师部教导队区队长 同上
周忠贤 师部教导队区队长 同上
陈崇新 613团1营营长 38年武汉会战
何如松 618团1营副营长 同上

第121师
张 续 补充团1营营长 40年枣宜会战
霍士才 361团团长 45年湘桂会战

第140师
王俊臣 835团团附 38年徐州会战
秦春阳 835团2营营长 同上
张我威 师部教导队队长 同上
陈英华 837团3营副营长 同上
李昌荣 839团2营营长 同上
冯俊之 839团1营副营长 同上
朱铁明 840团2营副营长 38年武汉会战

新编第8师
覃立刚 22团1营副营长 38年陕晋战役
彭镇璞 22团团长 39年晋南战役
王树骥 22团1营营长 39年长治战役
谢 忠 22团1营副营长 同上
王 铬 24团1营营长 同上
杨梓彬 24团2营营长 同上
黄映清 23团2营营长 同上

摘自贵州文史资料——《抗日战争中贵州部队部分阵亡官佐名录》
[/color][/color][/color]

[此帖子已被 hzjs 在 2004-4-16 16:48:52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hzjs 在 2004-4-16 16:49:48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4-16 15: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棠是安徽桐城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