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5-18 11: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3]他测定了氢在α-Fe、γ-Fe中的扩散系数公式,该公式被后人称为“盖勒—孙”(W·Geller-Sun)公式,常被引用。孙德和又与盖勒合作,应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建立了铁—氢系富铁角的二元相图。该相图被载入德国汉森所著《二元相图手册》及德国出版的《金相图表大全》中。 他设计与制作了真空法钢液定氢定氧仪(简称真空法),这是一个构思新颖、结构紧凑、性能可靠的仪器,用12种不同的合金钢作试验,该仪器所测定的氢含量与一般的非真空测氢法相比较表明:真空法可收集到钢液在凝固过程中所逸出的全部氢气,使氢损失量降至可忽略不计。而非真空法取样,难以避免损失在液态凝固过程中所析出的氢。此外,利用真空法所测出的CO2量,可计算出钢液中的含氧量。因而孙德和所设计的仪器既可定氢又可定氧。据文献记载,1957年德国改进的工业定氢定氧装置仍沿用孙德和的真空定氢定氧仪原理。从孙德和的定氢定氧仪测试数据表明,由于采用真空提取法,可使钢液中增强了脱氢作用,该实验结论对德国50年代初开发的炉外精炼——真空脱气法有重要启发作用。 孙德和和盖勒(Werner Gdler)的上述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连续发表在1939年、1943年、1944年以及1950年各年的德国钢铁冶金文献》上。埃伦德评论孙德和对氢气研究的贡献时写道:“孙德和有超群的勤奋,少见的敏捷才思,娴熟可靠的实验技能,执著的献身精神。”他对孙德和在冶金方面的试验工作及对研究所的“定气”工作所做的贡献与有力支持表示敬意和感谢。
为上海钢铁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上海钢铁公司始建于1947年。该公司下属有一、二、三厂,但当时该公司的钢材总量却只有万余吨。1948年上述各厂均已陷入停产状态。1949年5月上海解放,孙德和作为冶金专家被任命为上海钢铁公司副经理。 首先,他率领职工从仓库里找出部分生铁与煤炭,又派人到虬江码头拆旧船,作为废钢原料。同时组织人员进行平炉和轧机检修。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就使上钢一厂和三厂的平炉点火、出钢,接着上钢二厂也恢复了生产,轧出线材。上钢一厂小型酸性转炉是他指导设计并顺利投产的,这是上海解放后第一项炼钢工程。该车间的技术经济指标良好,多次受到重工业部、上海钢铁公司的表彰。他兼任上钢三厂厂长期间,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修复Φ500毫米和Φ360毫米的型钢轧机机组,于1950年6月20日完成。为国家生产急需的型材立下汗马功劳。 上钢三厂当时只能生产镇静钢,浇注4英寸钢锭,其缩孔深、钢的收得率低。为提高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孙德和接受苏联专家吉米多夫冶炼沸腾钢的建议,曾试验成功浇注6英寸和4英寸沸腾钢钢锭。 1949年为了尽快恢复铁路交通运输,以支援中南与西南地区,急需火车铸钢车轮。孙德和提出在三厂试制铸钢车轮,认为既可支援前线,又可自产自销,增加收入。经上海钢铁公司经理同意后,他千方百计地因陋就简地开始了试制工作。虽然他本人在国外工作时对铸造技术有所了解,但未亲自操作过,为此,他向老工人和铸造专家虚心请教;对砂型的种类、配比、粒度、含水率、透气性,粘结性以及冒口配置、钢流方向均反复试验与改进,并亲自设计可以活动装配的砂箱与底板,从而提高了工效,使废品率降至5%以下。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试制任务,车轮光坯质量完全符合铁道部门验收条件。当时每月可向用户供应上千个铸钢车轮。1950年他又领导上钢三厂,承担了为淮河水闸试制大型铸钢件的任务。该铸钢件需承受很大的负荷,其铸钢件形状比较复杂,易出现裂纹,因而对铸钢件的质量要求严格。为此,孙德和与技术人员、工人一道研究铸型和浇注及热处理等工艺,并采用双包同时浇注、局部加冷铁等措施,从而生产出符合淮河工程严格要求的铸件。 1952年上海汽轮机厂在国内首次试制1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需用低含金钢铸造上下汽缸,而汽缸要求可耐500℃高温和承受90个大气压力。孙德和带领上钢三厂潘一心工程师专程到汽轮机厂了解技术要求。所承接的汽缸铸件于次年就交付使用。在他调离上海后,上钢三厂若遇到重大技术问题,仍然得到孙德和的指导。如50年代中期,上钢三厂首次接受军工任务,即为国产坦克铸造中碳镍铬钢部件,三厂便派人向孙德和请教。此外,孙德和还帮助他们试制成功防盾帽、支架、喷嘴等多种铸钢件。 目前上钢三厂已发展为全国生产大型铸钢件的重要基地,人们没有忘怀孙德和的奠基功劳。
在大冶特殊钢厂、新疆八一钢厂的扩建工程设计中再建功勋
1953年,国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兴建的第一批钢铁骨干企业,绝大多数是苏联专家设计的,而大冶钢厂由一个普通碳素钢厂扩建为年产50万吨的大型特殊钢厂,它的设计是依靠以孙德和为主要技术骨干的一批我国设计人员完成的。 孙德和作为大冶特殊钢厂扩建项目设计的总工程师,接到上级委派后,于1953年1月2日带领12名技术人员,由上海直奔湖北黄石大冶钢厂进行现场调查,制订扩建方案。当时国内设计工作经验极少,特别是搞钢铁厂的总体设计,确有极大困难。孙德和在其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对钢铁、机械、电气、土建、动力以及给排水等专业均一一加以研究,并尽量翻阅有限的书籍与资料。由于孙德和等人的努力,使这项工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不照搬苏联专家当时为北满钢厂设计的酸性平炉方案,而采用新建两座90吨碱性平炉的设计,他还预见到,今后可在平炉的下一道工序采用炉外精炼技术。他在平炉设计中采用当时国外先进的渣洗技术,使得钢的质量有所提高。该平炉投产后在利用废钢、生铁原料上具有灵活性,而且炼钢技术经济指标均好。二是改变其他特殊钢厂所采用的钢锭修磨办法,只是在必要时才对钢坯加以修磨。由于修磨办法改变,可在生产线上采用热送制度。热送的钢锭比例达到70%,从而大大节省了能源。三是采用850/825毫米初轧机开坯。当时是国内特殊钢厂开坯工序的一个创举,不但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有优越性,而且富有远见,有利于钢坯的质量提高,为扩大规模留有潜力。四是水源设计选择了组合水源方案。左家湾泉水流量小、温度低,适用于车间低温冷却水;长江水流量大、夏季水温高;尚有发电厂的循环水,将上述三种水源按季节分别使用,构成了优化组合水源方案,这种方案实施后,按设计规模每年可节省57万度电。五是有关长江边取水站的设计,孙德和等人经过认真查阅长江历年水文、水情资料,并经实地勘测后,排除了外国专家的“江心取水站”和“江边水泵站(冷冻施工法)”方案的建议。在设计中大胆确定了“江边水泵站”(作围堰大开槽施工法)的方案。在枯水期作围堰,用大开槽施工,由施工单位抢建成功。为了防止泥沙淤塞,水泵房无法作业,采用了17米水头压力反向冲洗措施,并使水泵机组运行时可自动投入和自动切换。这些独具匠心的做法,属于国内首创。六是在设计中采用了一些当时的先进技术,如平炉、均热炉以及各种热处理炉都采用了热工自动控制系统;轧钢机采用了集中润滑系统;发生炉的炉气实行集中生产和净化以及输送系统。最后在总图布置上,因老厂扩建工程地段地形复杂且有空洞裂隙,还有一片沼泽地,故难度很大,通过巧安排布置,终于解决;厂址标高处于长江最高洪水位之下等,为此设计了防洪堤。孙德和等人在总图运输设计以及土建工程设计上,作出多种方案,优选出最佳方案,解决了各项难题。 [/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