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1|回复: 7

严耕望与《唐代交通图考》

[复制链接]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30 15: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3]作为交通史断代研究的成果,严耕望自谓“耗时四十年,文繁两百万”的巨制《唐代 交通图考》(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83,1985年),堪称具有经典意义的名著。其 成就在于以所论证的若干史实,描绘出了唐代交通的完整图景,其中多有极其重要的发 现,然而又绝不仅仅是罗列有关交通的史料而已,对于交通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的关系亦有透彻的论述。

  《唐代交通图考》是规模与价值均有空前之意义的交通史巨著。严耕望总结其研究所 获超出事先所能相像者,列举10例:1.“如松潘高原,向视为荒芜绝境,人迹罕到;乃 其实,自汉末至南北朝以来,岷岭、松潘草原即为西北河湟青海地区南通长江流域之一 要道。”2.“唐蕃兵争之核心在河湟青海地区,盖地形所限,两国交通惟此为坦途也。 故唐人于此极力经营,州军镇戍星罗弈布,前人皆蒙然莫辨。经此详考,当时唐蕃兵争 之形势,使臣商贸之进出,皆得按图指证。”3.“凉州(近武威)境域,两宋以来,久陷 荒残,但于唐世,实为繁荣大都会之一,驿道两线东达长安,亦斑斑可考。其西所谓河 西走廊,远通西域。其道虽早有经营,但前人于此仍多茫然,岑仲勉云‘汉唐在玉门以 西未见驿传之记载。’(注: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中华书局,1962年,第3页。 )此非一人之见也。乃其实,唐代驿传之推行远达安西(今库车)、北庭(今孚远)以西诸 属国,唐代史志与唐人诗篇累累可考。而近代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瓜州常乐( 今安西县西)西通沙州(今敦煌)有南北两道,及北通伊州(今哈密)大碛道,馆驿名称里 距皆一一详明;西州(今吐鲁番东七十里阿斯塔那南五里E89°40′·N42°50′)东西道 上馆驿名称可知者亦数逾十五,且北朝已置驿,不始于唐。”4.“长安北通河上三驿道 ,分达灵(今灵武南)、丰(今狼山、晏江间约N41°·E107°41′—50′)、胜(今托克托 西黄河南十二连城E111°·N40°13′)三州,丰州驿使通传长安不过四日余,亦近中古 驿传快捷之能事。而河上重镇之天德军(约E109°·N41°之西北,进乌梁素海东北水滨 ),其地望久不能详,近亦准确知之。且贾耽所记天德军东通云中(今归绥、托克托间) 之塞外道,为自古用兵之要,后人无能明之者,亦得据今图,考故事,一一证之。”5. “唐与回纥邦交常睦,有丰州高阙(今狼山口E107°25′·N41°20′,或石兰计口E107 °30′·N40°20′)、甘州居延海(约E103°30′·N42°30′)、庭州特罗堡子(今北塔 山南,约E90°30′·N45°稍南地区)三道相通。此三道今虽不能详,但大要途程可晓 。且回纥入唐先取鸊鹈泉入高阙至丰州,南下灵、夏(今白城子E108°50′·N38 °),后避吐蕃之逼,使臣商旅乃由高阙东行绕经天德、振武(今归绥、呼和浩特),取 太原入长安,迂回千余里,是亦非研究者所能相像。”6.“东北边塞,居庸(今关)、古 北(今古北口)、卢龙(东晋至唐道出青陉,盖今青山口E118°35′·N40°25′)、渝关( 今山海关)四道并出,而取途不详,今得历历指证。”7.“飞狐(E114°35′·N39°35 ′)之险,久著史册,而关隘之要,因时代而转移,中古北魏前期,尤为入塞第一要道 ,南北通使,君主南巡,皆所取途,朔代之雁门反居其次,此寓有经济、历史、地理之 意义,非一般读史者所能相像得之。”8.“剑南边区,诸道并出,而通南诏之青溪、石 门两道为著,此《蛮书》已著录者,前人考研,颇失粗疏,今皆详为比证,事乃大明。 ”9.“云南通安南交州之陆道,前人论者多家,皆以今红河线当之;实则取叶榆河谷, 今盘龙江。”以上所说,都是边区交通形势,关于内地交通,又有10.“长安、洛阳为 西东两都,交通至繁,沿途馆驿相次,榆柳荫翳,轩骑翩翩,铃铎应和,固唐代之第一 大驿道也。以云途程,必谓大抵与今陇海路相当,而实不然。自崤山以东,南取永宁( 今洛宁东北、三乡镇西北),东循洛水,与今道异,与汉以渑池、新安道为主者亦异。 而两都间计程八百余里,置驿三十四五,今考其名号尚十得八九。他如长安太原道、洛 阳太原道、蓝田武关道、骆谷道、褒斜道、金牛道、荆襄道、太行东麓走廓道等,馆驿 名称亦颇有可考者。凡此馆驿多出于诗人之吟咏,而可考位其今地,亦出相像之外也。 ”严耕望还写道:“此外如褒斜、阴平诸道之名实,洛南三关、太行八陉之通塞,黄河 关津之建置,永济通渠之流程,三峡水运之兴盛,大堤商贸之繁荣,渤海海运之发达, 河套、代北水运之绩效,以及东南沿海海运之萌芽,诸如此类殆难尽列。”(《唐代交 通图考》第1册,第3—5页)。

  《唐代交通图考》是20世纪中国交通史研究的最突出成果,也是这一领域最值得称羡 的学术成就,就对于以后中国交通史研究的影响而言,也成为学者公认的典范。“此书 已出版之五册,每册有若干篇,每篇研究一交通路线或一地区之交通路线。不但研究驿 道,次要之道路亦在研究之列。”诚如有的学者所说,“文中详考道路之里程、沿途地 理形势、物产、所经过之城市、乡村、关隘、桥梁、驿站、寺庙等,甚至某处路旁有一 奇特之大树,亦根据资料描述。并附论与该道路有关之历史事件。”(廖伯源:《严耕 望传》,《国史拟传》第7辑,1998年6月)对于这部前后历时半个世纪的大规模研究的 最终成果,学界以其工作条件和工作质量的对比,称作“一个难以相像的奇迹”,以其 丰厚的学术内涵,誉为“传之久远的大著作”(余英时:《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敬悼严耕望学长》,《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纪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 )。《唐代交通图考》的著述,对于有关资料的发掘采用,有“竭泽而渔”的称誉。作 者曾经自认为此书是其“生平功力最深、论辩最繁之述作”,“诸凡正史、通鉴、政书 、地书、别史、杂史、诗文、碑刻、佛藏、科技、杂著、类纂诸书,及考古资料,凡涉 及中古交通,不论片纸巨篇,搜录详密。”但是即使如此,严耕望依然诚恳地表示,“ 然问题不得其解者仍甚多,学术求精,固无际涯!如有同好,盼共商榷。”(《唐代交通 图考》第1册,第2—3页)

  中国交通史是一门新兴的学问,许多方面的研究尚属于拓荒阶段,因而学者的辩议, 新论的琢磨,都显得尤为重要。即使如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这样堪称20世纪中国交 通史研究之丰碑的学术名著,因多种原因,其中也不无瑕疵。而关于作者本人对其中某 些结论受到批评时所表示的态度,又更有令人感动的故事。

  严耕望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唐代交通图考》出版前曾以论文形式发表,有些是以若干篇凝聚多年研究心得的学术论文作为阶段性成果 的。这样的专著具有坚实 深厚的学术根基。回顾中国交通史研究的历程,应当肯定这一学科分支的基本构架,是 以一些具有厚重的科学内涵的重要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建立的。

大陆学者对其 中若干论点曾提出商榷意见。如李之勤《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与唐代长安城附近的驿 道和驿馆=(《西北历史资料》1984年第1期)、知勤、肖珍《唐代傥骆道上的几个驿馆 》《(《人文杂志》1984年第4期)、《唐代蓝武道上的七盘岭与韩公堆》(《西北历史研 究》1987年号,三秦出版社,1989年)、《唐敬宗宝历年间裴度重修的斜谷道及其所置 驿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3期),以及辛德勇《隋唐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 交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4辑)等论文都对严耕望的有关结论提出异议。由 于当时两岸学者学术交流条件方面的原因,学术对话受到限制。

  据刘健明回忆,1995年9月,中国唐史学会在武汉召开第6届年会,蓝勇提交的论文涉 及对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的评论。论文“肯定《图考》为中 国历史交通地理的经典之作,但指出有五处地方可以商榷”:1.《唐代交通图考》认为 唐代牛尾驿是今永川长江边的水驿,但蓝勇认为是深处今永川内腹邮亭铺的一陆驿;2. 《唐代交通图考》认为唐代金牛道税人场在今剑阁县南,但蓝勇认为应在广元市南剑阁 县北的石洞沟与大朝间;3.《唐代交通图考》认为唐代开边县在今宜宾县安边乡,蓝勇 认为应在今云南水富县治大滩附近;4.《唐代交通图考》认为唐代白崖城不在今红崖, 而在白崖,蓝勇认为在今弥渡坝子(又称红崖平原,即明代的白崖),白崖包括红崖平原 和白崖西北;5.《唐代交通图考》认为秦汉至今,四川通云南的主要通道是石门道和清 溪道,蓝勇认为明代以来乌撤入蜀道的地位更重要。蓝勇因有机会遍游中国西南部, 他的论据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结合而提出的。蓝勇的论文在最后还提出严耕望从 事唐代交通研究的不利因素有如下3种:1.“长期以来大陆与港台的学术交流不畅,双 方多处于一种闭门造车的状态。特别是港台学者往往对大陆学者的已有成果不够了解, 尤其是对大陆不断出现的考古资料运用不够”,“在严耕望对唐代西南交通论著中几乎 没有对考古资料的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2.“由于交流条件的限制,很长一 段时间内港台学者不可能深入内地进行大量的徒步实地考察,这也是港台历史地理研究 多停留于纸上谈兵的原因。”3.“由于条件限制,严耕望主要参考的地图为美国Operat ional Naviqation Chart H-ll、《申报馆中国分省地图》、《国防研究院地图》、《 黎明公司中华民国全图》,这些地图不论是从比例尺大小、地名陈旧程度,还是标绘的 繁简程度和准确程度来说都是与50年代以来大陆编绘的各种地图存在差距,这也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其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蓝勇:《<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 =,《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 区>品评=,《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刘健明将蓝勇的论文寄交严耕望后,不久就收到回信。其中写道:“蓝的评语多能中 肯,值得参考。我写图考本自知道只能就古代文献作一番仔细的整理研究,而不能亲履 各地勘察为憾!这样自必发生一些偏差,但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时 间都很有限,纵然能有机会走遍全国,而一个人之力也是不可能的,必得有公家或大的 团体来支持,组合一个团体做工作,而这些在我都谈不到,只能独力奋斗,尽我所能而 已。海外与大陆国内隔绝,能看到国内人著作本极有限,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这 些弱点不难想像,即以蓝所提到的三泉县与牛尾驿,我写作当时本已怀疑,但为资料所 限,又不能亲履其地看看,自是无可如何。其实这类例子一定还相当不少,好在学问本 不是一个人的事,每个人只能尽其在我,尽可能做出自己的成绩,以供大家参考,再做 进一步的工作。你如与蓝通信,请代我谢谢他,并告诉他,若能就拙作再作一番补正工 夫,那是最好。”这是严耕望致刘健明的最后一封信,引录者以为“信件异常珍贵”( 刘健明:《笔耕室受教记》,《充实而有光辉——严耕望纪念集》,(台北)稻禾出版社 ,1997年),知道信中内容的学者,无疑都会心生同感。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领会对待学 术探讨和学术争论的正确态度,体味到一种健康亲和的学术空气,也可以看到中国交通 史研究学者相互继承,代有推进的学术形势。如严耕望所说,交通现象往往“寓有经济、历史、地理之意义”。有的中国交通史研 究专著则并不局限于交通于经济和政治的作用的研究,而比较重视交通的文化作用,这 样研究角度,或许是值得肯定的。



  
  
[/size]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15: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选摘自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1)
作者:王子今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15: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3]评严耕望著《治史经验谈》
--------------------------------------------------------------------------------

作者:郭其才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3-18 22:49:55发布)  阅读595次


嚴耕望(1916-1996),字歸田,安徽省桐城懸人,當代著名歷史學家。1941年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歷史系。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文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耶魯大學客座教授及新亞研究所教授,197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唐代交通圖考》、《唐僕尚丞郎表》及成名作《秦漢地方行政制度》等專書共七種,論文四十多篇。嚴耕望,為人樸實,有儒家學人美譽。他撰《治史經驗談》一書有意給青年史學工作者參考。本書為嚴耕望四十年來從事中國歷史研究實際經驗之現身說法。全書分為九篇,每篇均獨立成文。內容涉及基本方法、具體規律、論題選擇、論著標準及論文寫作諸問題,後兩篇談努力途徑與人生修養,是欲求在學術上有真實成就之最基本功夫。作者分享他多年來在教授及研究中國歷史所體驗的治史原則、方法及目標。

  全書內容共可分為三部分,第一及第二篇是為第一部分,在這部分作者講述治史通則及幾個具體方法。第二部分是第三篇至第七篇,這部分作者分享了有關論文寫作的種種細則。最後兩篇是全書的第三部分,作者特意在這裡把就學問與修養關聯起來,談談學問成就與人生修養的息息關係。現在分別簡述各部分要點。
  在第一部分,作者認為做問學要有所成就,則就要達到專精與博通。專不一定能精,能精則一定有相當的專,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當的博。為要專精,就必須有相當博通。在歷史研究方面,博通一方面是指對歷史發展本身的全盤了解,這有兩點好處,其一,可以避免史實方面的錯誤引用,其二,可以作為支持論點的論據及豐富論文內容。博通另一方面又指對史論有關的學科的認識,尤其是指對社會科學的旁通,盡量了解各種社會科學有助強化史論的客觀性。

  另外,在舖排研究策略方面,他認為最重要是集中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弧立點的研究。雖然時間是會用多了,卻能產生巨大而精細的成績。再者,作全盤的廣面研究時,一但發現材料彼此間有衝突,就可以即時糾正過來。作者奉勸不要只抱個題目去翻材料。作者強調基本材料是不能不先看的,要看人人所能看到的書,且說別人不能說的話才是,從舊的普通史料中推陳出新,研究出新成果才是成就。作者堅信只要肯運用頭腦下深入功夫,就不必愁著沒有好的新史料可利用了。

  在第二篇作者就建議了以下六個具體方法:1)儘量少說否定話,因為未證為真的也不必為假,如果否定了某些史實,就會犯上邏輯謬誤。2)不要忽略反面證據,這個毛病容易出現在概括性結論上。對於別人證據確鑿的反面意見,就要勇於修正自己的結論。3)引用史料要將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斷章取義。4)儘可能引用原始或近原始史料,少用後期改編的史料,因為後期改編的史料不能完整保存最初的內容。5)如後期史料有比早期史料為正確者,須有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證。6)轉引史料必須檢查原書,若原書已佚,或找不到,則須說明轉引自何處。以上六條規則是顯淺明白的,但作者自白雖然是相當謹慎,但也不免有所犯過,要嚴格遵守實非容易。

  首兩篇作者把學問的最終目標--專精與博通點出來,透過謹守所提出的六大規則,實能把歷史研究的識見與技巧深化下去。

  在第二部分,嚴耕望提出了很多學術寫作的意見。作者把論著的標準定位在:立論有見解,有識力,內容充實而光輝三點上。要做到這些,除了本身的才識力外,也要在選擇論題上下功夫。在選題時,首要考慮自己的能力範圍,如果選擇了一個相當大的題目,而時間與能力都不能配合,就變得雷聲大雨點小了,論文不會精彩。還有,要了解關涉此一問題的材料的情況,材料是保證論文客觀性的條件,學術的要求也不過就此一客觀性,捕捉到足夠材料,論文就堅固得多了。

  此外嚴耕望把論文題目分為具體的或抽象的兩類。一般而言,具體問題較易成為公論,較站得住腳,而抽象問題就難受到公眾認定,但作者也並非贊成應該以具體為首選。他建議在作選擇論文題目方面,因應個人的才質不同而可有不同抉擇,不過如果選擇抽象問題作研究的話,就要特別警覺,謹慎從事了。除此,他提醒研究者要考慮到問題的實用性,這是指所研究的題目對別的研究者有多大用處而言。作者認為,雖然做學問不必講求功利,但如果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在學術上產生較大較長遠的影響力,實用性方面就要顧及了。在文體方面,嚴耕望認為用何種論文體式把研究成果表述出現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論文不只是論者的敘述,還要顧及讀者領受。常見的論文體式有常行體、綱目體、綱目變體、複合體四種。現在人們寫論文大都採取夾敘夾議論方式,材料與論述聯為一體,這種方式既是有長短互見之優,但也可應因情況之不同而有所變通,不可拘守一種固定方式,因為論文中有不少材料引用與註釋,這些材料與註釋既包含在論文內,也就要思及怎樣把它們和正文互相配搭起來,以免出現妺仔大過主人婆的情況,若正文部分含有太多引用和註解,使讀者覺得沉長繁瑣,就阻礙了理解。

  至於引用材料和注釋方式本身,作者認為有兩點是要注意的。第一,無論用自己的話轉述材料或把它直接錄入文中,都應以不損害文筆思路的流暢為原則,第二,如果註釋太長,倒不如不註,而另標作附考為妙。最後,作者提到論文的修訂是決定論文質素的重要環節。修訂可分兩部分,首先是對初稿的修訂,這是必然的程序,必要時且要不怕麻煩,不惜犧牲地大改特改。因為初稿往往只是講出粗鄙的大意,會有遺留,還可能很有毛病。其次是在還末發表前作最後修訂,論文一但發表了,再修訂也沒多大意思了。

  到了第三部分,嚴耕望把重點放到學問與修養上。他認為要有較高成就,最好先有抱負、有信心、有計劃,這是努力途徑的起點。抱負也就是大志,這種志趣抱負,不專為己,兼要為群,對於社會人群有一分責任感,有了遠大志向,才能有一定方向。跟著立志而來的就是自信,自信就是凡事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去做。當遇到沒有成功希望的情況下,始能創新突破,打開缺口。有了大志與信心還不夠,學術成就不是湊巧即興而已,所以必需要有較長遠研究計劃為藍本。

  學術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嚴耕望把克服它的要訣告訴給讀者。這就是「勤、恒、毅、勇、謹、和、緩」七個字。他認為日常生活與人生修養對於學術工作影響極大。要成為一個堅強純淨的學術人,須要真能做到「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這句話亦是作者在生活、修養與治學三方面的座右銘。簡言之,這些具體細目可概括為:(1)健強身體、健康心理。(2)一心力、惜時光。(3)淡名利、避權位。(4)堅定力、戒浮躁。(5)開闊胸襟。(6)慎戒執著。綜觀作者大意,指出研究工作須堅持原則,且要適應靈活,問題從廣面探討,不作孤立面的研究,功夫自基本處做起,以拙為巧捷,著作以充實為基礎,以光輝為指歸。治史經驗談作為一本方法論的書,既深入又淺出,是本書的成功處。全書論述均以個人經驗為主幹,針對治史的種種問題,提出了多項實際可行的具體建議。本書另一特色是舉例較諸同類書藉詳盡,使論述更具說服力。本書講述史學方法的進路與一般講史學方法論著大為不同。嚴耕望一生獻身學術,成就卓絕,《治史經驗談》乃一代學人的現身說法,實值得青年後輩謙恭受教。余英時曾撰文說他的「澹泊自甘,寂寞自守」性格和他治學的勇猛精進、鍥而不捨,恰好互為表裡、剛柔並濟。最後以嚴耕望一句名言作結束:「有書可讀,萬事足;任何榮辱享受都其次又其次。」


  書名 : 《治史經驗談》
  作者 : 嚴耕望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頁數 : 176頁


  【原载香港人文哲学会《人文月刊》1999年7月号,总第67期】



  附:
  讀者來函:回 應 郭 其 才 君 文

  執事先生:


  近讀貴刊第六十七期郭其才先生《書評:《治史經驗談》》一文(頁13-15),發覺文章內有兩處地方明顯有誤(其餘手民之誤的不論),不得不寫信給你們,想請貴刊轉告郭先生。
  第一,先師嚴耕望歸田先生當選為中研院院士的年份是1970年,這在《治史經驗談》一書的扉頁(摺頁)內已提及,但在郭先生文章內卻是「1978年」,大抵亦是手民之誤吧。
  其次,嚴老師的論文何止「四十多篇」。在他的另一部小書《治史答問》(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內的附錄之《著者其他論著目錄》內,就附了140篇的文章名稱;在《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版)內的《著者其他論著目錄》裡,亦記載了155篇文章的名稱;在《充實而有光輝──嚴耕望先生紀念集》內的《嚴耕望先生著作目錄》裡,亦刊登了173篇文章的名稱。想來,郭先生所說的「論文四十多篇」,如非理解有誤,則又是手民之誤歟?
  最後要提的,是嚴老師號歸田,這在他的三本小書的扉頁(摺頁)內都有刊載,耕望是他的字,嚴老師是以字行,只是一般書刊都說他字歸田而已。
  唐突之處,尚祈 原宥。

  耑此,即請

  編安

  晚

  李啟文上

  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原载香港人文哲学会《人文月刊》1999年8月号,总第68期】


[/size]

[此帖子已被 桐川 在 2005-5-30 15:34:52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30 16: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google专家/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16: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首邑安徽芜湖”说:

史学安徽至少有四个院士(胡适、严耕
望、余英时、徐中舒)

后面三个人受桐城文化影响很大,而严耕望本身就是桐城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94

主题

1716

回帖

1910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91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5-30 16: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就是牛啊。
“江南首邑安徽芜湖”说的哈。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16: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余英时与桐城:

1,小时候刚好碰上抗战,他住过北京、开封、南京,最後从安庆回到了故乡安徽
潜山县的官庄乡。九年乡居生活,没有学校可读,却因此读了一本更珍贵的无字的社会书。在余英时记忆里,住家附近的山上有座古庙,老和尚轻易不下山来,幼年的余英时总以为他们有很深的道行。

  「在乡下过日子与在大城中念书不同,」余英时说∶「就像波兰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跑到一个岛上,才发现手中的材料都不可靠。因为书斋里想像出来的社会,跟任何一个真实社会比较,都有很大的距离。」余英时看过很多研究中国的书,都觉得隔靴搔痒,「当然我小时侯的社会,只限於一个小村子。」但後来到桐城住了一年,看到的情况也差不多。他相信,点著三茎灯草油灯的官庄,长年保持原来的状态,是有中国传统农村的代表性。尽管外面的社会如何地变化,要直接波动到乡下去,那是很难的。乡村家庭组织、人际关系的稳定,使成长中的余英时,深刻体会了中国的人情世故。

2,著有《方以智晚节考》

3,为严学弟,情谊深厚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17: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中舒(1898—1991),安徽省安庆人。安徽是晚清桐城派的故乡,桐城古文学派影响遍及全国。16岁插班进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的徐中舒,他的老师胡远浚是桐成古文学派大师吴汝伦的弟子。胡远浚晚年曾执教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著有《老子通义》和《庄子诠诂》。因为老师胡远浚的关系,徐中舒最喜欢的是国文课,“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一心一意做桐城派的复古学问。徐中舒晚年回忆说,“师范的三年学习,我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注于国文课,其余功课只求及格就行了。学有偏爱,这为我以后的学业规定了方向和范围”。

另徐中舒曾到桐城方守敦(舒芜祖父)家作家庭教师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