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3|回复: 2

[转贴]谒 朱 公 墓

[复制链接]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0-9 11: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2]谒 朱 公 墓
白 梦

“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甞我,不如桐乡民。”这是《汉书》朱邑传里的一段话,也是桐城人耳熟能详的一段话。因为此处的桐乡即在如今的桐城境内。
朱邑是汉代名臣,官至大司农。很多史料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而每说到他,必引用他这段“临终遗言”。
国庆长假,不想去旅游胜地与人摩肩接踵,又不忍辜负了这大好秋色。于是安排去附近农村郊游,首选之地便是去西郊寻谒朱邑墓。
史料记载,朱邑墓在桐城西郊石井铺。石井铺不远,离市区大约也就十公里地,无需作何准备,骑上自行车随时都可出发。
桐(城)潜(山)公路是桐城西部的一条重要通道,刚刚兴修完毕,新摊铺的柏油路面平滑如镜,我和所巨先生一人一骑驰驱其上,秋阳高照,秋风灌耳,那感觉真是妙极了。公路两边皆是成熟得饱满欲滴的田畴,黄的稻子,白的棉花,还有那些割稻的农夫,摘棉的农妇,无不让人感到一种富足与详和。唯一的遗憾是,在田地里劳作的大都是中年妇女和头顶秋霜的老人,间或也有未成年的孩子,这就是人们嘴里说的“三八、六一、七○部队”,青壮男子都去城里打工了,田里的农活就丢给了留守的妇人、年迈的父母,还有那些懂事的农家少年,总会在放学时间为大人们凑一把手。
离土地最近的农民,总让我们肃然起敬,有时也让我们羞愧难当。上溯三五代,我们的根谁不与农村和土地紧紧相联,如今城市文明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可农民却享受得太少,他们仍然在辛勤地劳作着,少有闲暇,也少有奢侈。
最最让人感动的是,新一届中央政府一再为农民减负,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承诺五年之内全部取消农业税。这真让我们额首称庆。
朱邑在汉宣帝时官任大司农,也就是掌管财赋民政农桑等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官,为九卿之一,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国务院副总理了。他是一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官员,最初为桐乡啬夫,是国家官吏的最低等级,应是如今乡长了。那时他就因为怜民、护民、爱民而得到大家的敬爱并得以升迁,《汉书》如此说:“少时为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他若知道当今的政策,一定也会额首称庆。
一路就这样想着、聊着,已到了石井铺范围。不远处正有一老人在地里劳作,我们上前打听,那老人说:“朱公墓呀,就顺那条路拐进去。”是啊,乡里人不像我们咬文嚼字地说什么汉朝、朱邑、朱大司农,他们就简洁地称他朱公,没有时间和距离感,自然而亲切。
按照老人的指点,我们顺着一条乡村公路来到了一处村庄,庄子里的人见我们打听朱公墓,便都围拢来,眼里有着一丝警惕,语气中带着些许盘问。这令我欣喜,毕竟是汉朝的古墓啊,我们的村民有着文物保护意识,才会对陌生人怀着戒备之心的。待到证实我们就是本地的文化人,怀着虔敬之心专程来拜谒朱公墓之后,村人就热情的指给我们:那在菜地中间被几棵大树覆盖着的土墩就是朱公墓。
真亏得村民指点,要不我们怎么也不会看出那就是朱公墓,几棵大树很好地给这块墓地作了掩盖。顺着菜畦中间的地沟,我们小心地转到另一面,才看见了一块洁白的墓碑,上刻:“朱邑墓”三个大字,旁边还镌有“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桐城县人民政府立于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二日”等字。
我们虔诚地点燃一束檀香,又将带来的苹果和梨摆在墓前的一块大青石上,恰好看见一只硕大的南瓜也摆在大青石上,难道是有人摆上的供品?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根南瓜藤爬上了大青石,那只半青半黄的南瓜便躺在了这大青石上,和苹果、梨摆在一起,相应成趣,倒像是特意摆上去。我们猛然醒悟:这南瓜不就是此地人不经意间的供奉吗?如此一想,便认真打量这座墓冢:才发现整个墓地都被树木和瓜藤覆盖着,葱笼苍郁,不见一丝土色。树上攀着月亮菜的和丝瓜蔓,树下爬满肥壮的南瓜藤,仔细一数,或青或黄的南瓜竟有九只之多,还有那树上悬吊着的月亮菜和丝瓜,还有墓地四周的菜地里栽种着的绿油油的时蔬。朱公有灵,这些都可算是农人们四时不绝的供养啊。
一个村民走来,看见我们燃香摆供,便告诉我们,每年清明、冬至乃至年节之时,附近村民都会来为朱公焚香祭祀。这又让我们大大诧异了。朱邑是说过“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的话,可那是一句两千多年前的话了啊!这些朴素的村民们也许没有看过《汉书》,但乡村文化口口相传,人们一定还记着这句传了两千多年的话,也一定记着这是位受人爱戴和尊敬的人,是桐乡人应该祭祀和奉尝的人。
朱邑不是桐乡人,他只是最初来此地做了个小小的乡官,后来他的官做得很大,做到了省里和中央,但他临终时却叮嘱要“归葬桐乡”,足见他对桐乡父老的感情。古人惜墨如金:“所部吏民爱敬焉。迁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这几句话后面,该跟着多少具体的感人事迹。他一定为桐乡百姓做了无数好事,也一定得到了桐乡人无比的敬爱。所以,在他死后,“天子悯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无疆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悯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这身后的荣誉和评价不可谓不高了,有那么多的赐金,他的儿子完全有能力给他起大坟、建大祠,轰轰烈烈做一场祭祀,并且他的坟若葬在家乡,对后世子孙也是一种荣耀。可他却给儿子留下了“归葬桐乡”的临终遗言,所以“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那是《汉书》上的话,写这段文字的人恐怕也没想到那“至今”二字竟然一至竟到了如今。朱邑死于公元前58年,如今公元又过去了2004年,桐乡人仍在岁时祭祀于他。
百姓们是多么的朴素又是多么的忠诚,我们忍不住环顾四周,这些至今仍在奉尝朱公的人们。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四周村民们都建起了二层小楼,村庄里气象祥和,家家户户都显得殷实。这是朱公最早服务过的地方啊,不知西汉时这里是否也这样富庶?反正朱公如今躺在地下,是可以安心的了。
香已燃尽,我们也从历史的邃道中退出,准备与朱公告辞了。村民们又告诉我们,就在墓冢边上不远的地方,原来有一座朱公祠,解放前就毁了,而那块摆着供果的大青石是原来墓碑的基座,后来大约是牛将墓碑打断了,1958年那断碑被抬走建水库去了。
我们却从史料中早已知道,那祠那碑都不是原来那汉朝的了,两千多年来,人们不断修祠立碑,才使朱公墓保留到了现在。正如明末桐城著名诗人方文《朱大司农墓》所作:“汉朝陵墓有谁存,丞相通侯不足论。底事啬夫茔尚在,年年父老荐鸡豚。”
如今这块洁白的汉白玉墓碑是当代地方政府所立,村民们还想着该把朱公祠再修起来,希望我们帮着说说。他们念叨着:“你们来拜朱公,你们也是好人。”我们说:“是啊,我们都应该来拜拜朱公,尤其是我们的干部们。”
拜别朱公,也与村民们作别。骑车走出一截了,还听见有人大声说:“你们拜了朱公,朱公会保佑你们升官发财的。”
我们笑了,我们不是官员,我们拜谒朱公,是基于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追忆。即或我们是官员,如果我们来拜谒朱公,那我们所求的也应是像朱公一样爱民、护民、竭诚为民。而朱公所能给予我们启迪的,当然也不会是升官之术和发财之道,而是群众利益至高无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两条看似简单,却需要一生去奉行和实践的真理和准则。

(该文刊载于《安徽文学》2004年某期)
[/size]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5

主题

2031

回帖

314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146

活动大师嘉宾会员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5-10-9 16: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哪!

我们现在那些当官,不应该学习朱邑的精神吗?胡锦涛在带领新任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到西柏坡接受“两个务必”再教育。安徽各级官僚应该到桐城接受朱邑“爱民、护民、竭诚为民”教育。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0 13: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年父老荐鸡豚!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