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47|回复: 1

方令孺及其散文[转]

[复制链接]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5-12 19: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令孺及其散文

     最近,我重读了一遍《方令孺散文选集》。读起来,还觉如二十二年前第一次读时一样新鲜。
   
    其实,这二十二年来,我时时都想重读这部散文选集。因为在我看来,方令孺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散文大家之一。读这样一位前辈乡贤的文章,当更容易契合于心。
   
    限于手头的资料,我对方令孺先生的生平并不十分了解。前年,我读过舒芜先生的“口述自传”,记得他曾提到他的这位“九姑”,但这本自传在我读后也已送人,现在已经无法征引。好在《方令孺散文选集》前附有巴金先生的“代序”(《怀念方令孺大姐》)和罗荪先生的“序”,可以略窥方令孺先生的生平行迹及人品与文品。
   
    方令孺,1896年生于桐城的一个封建大家族里,也就是桐城著名的“猎户方”。历史上这个家族出了好几位文化名人。在现当代,方令孺、方守敦、舒芜最为有名。方令孺在家族里排行老九,所以人称“九姑”,文艺界的朋友们包括巴金、罗荪靳以等也都这么叫她。可见她很受人们尊重。她曾留学美国六年,后来在上海复旦大学当教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调任浙江省文联主席。巴金非常喜欢杭州,六十年代他每次去杭州,“都是方令孺大姐在杭州车站迎接我们,过四五天回去仍然是她在月台上挥手送我们回上海。”可见他们的交谊之深。从巴老的文章里我们知道,方令孺先生为人非常热情、豪爽、大气。她热爱新中国,一直自觉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虽然其中充满无限的快乐,但也不能没有迷茫与痛苦,何况她的晚年是在十年文革中度过的。她死于1976年粉碎“四人帮”前几天,享年八十。拿巴金的话来说,她不算命短,但“不能死而无憾”。
   
    方令孺先生似乎不是一个多产作家。她流传于世的也就是这么一本散文选集及几首短诗。必须提及的是,就是这几首短诗,使她成为著名的“新月派”诗人之一。她的散文作为《现代女作家选集》之一于1980年在台湾出版过,收散文十篇、新诗四首、译文一篇。我手头的这本散文选集收文二十二篇、诗歌十八首,似乎已是她创作的全部作品。
   
    但就是这薄薄的一本选集,便足以使作者不朽。原因是方令孺先生的文章确实写得好,读之给人以高华、深厚、苍翠之感,富有极为鲜明的个性色彩,一看就知出自一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之手,有极浓的书卷气。有些文字还笼罩着一种烟水朦胧的诗美,可以看到一个女诗人那种恬静幽邃的情怀。
   
    凭心而论,这二十二篇散文当中,还是她写于解放前的十篇更为引人入胜。这些文章含有一点悲悉幽怨,情意显得更为绵长。解放后的十二篇,明显地透出欢乐、明快的情调。“悲苦之言易好,欢愉之辞难工”。吸引人的往往是前者,或许这正是“接受美学”中一种共同的现象吧。
   
    方令孺的文字十分优美。即便是悼念性的文字,也不是平铺直叙,直接渲泄情怀,而是时时见出诗的意境,这似乎与悲悼之情不符,但在这意境的描绘中,却能理深地见出作者对逝者的痛惜、追思与缅怀。开篇《志摩是人人的朋友》,写到徐志摩不幸逝世后,几位朋友在一起回忆往事。作者在记叙众人的谈话中插入情景描写:“那时候,房里已浸透了青蓝的光,半轮冷月挂在带几片残叶的树枝上,一阵乌鸦飞过,一屋的人都沉默了。”这样的一笔,给人的心境抹了凄凉色彩。接着又回忆起与徐志摩效的情境,“志摩斜靠着沙发,在柔和的神态中,讲他在印度时的事。说,晚上睡在床上看野兽在月光下丛林里乱跑,又有獐鹿绕着他的卧床行走。……门外有一架藤萝,他走的时候对我说‘在冬天的夜里,你静静的听这藤萝花子爆裂的声音,会感到一种生命的力。’”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活绘出诗人的风神与内在的情怀,的确引人入胜,这样的文字,怎能不令人迷恋。
   
    同样是悼文,《悼玮德》一篇更深地浸透着作者的哀痛,因为方玮德是自己的亲侄儿,而且是同为新月派诗人但不幸死于二十七岁的青年。方令孺呼喊着他的名字,回忆他的过去,将一个聪明、灵秀的诗人从童年到死时的情状都活现在我们眼前,对他的才华、对他的为人、对他所追求的爱情与他的痛苦,给予无限的赞美与同情。通篇依然是清丽的文字,仿佛一泓浸沐着月光的溪水,在轻轻奔流,萦绕不去的是作者的怜爱与痛惜,读到这样的文字,再粗砺的心肠也会柔和得像一根琴弦,在上面弹出幽幽的情韵。
   
    集中最长的一篇散文怕是这篇《信》。作者分为十章,毫无疑问,这是由一束信札裁剪而成,收信者似乎是一人,又似乎是好几个人。这些信谈生活、谈琐事、谈创作、谈人生、谈读书、谈社会……似乎无所不谈,但都信手拈来,结合眼前的情景,织绘成一幅幅秀丽而有些朦胧淡雅的图画。隽永有味,让人品读不尽。“这几晚的月色像海水一般澄清。我夜夜坐在紫萝架下看天。梧桐、秋虫都告诉我夜的恬静,教我设想古代的诗人。”“迟钝的生命,就像一湾浊水,不新鲜,又不光彩。”在这些信中,作者不时写到自然景色的优美,但是她又注意到人间的疾苦,这种矛盾让她领悟到人生的无奈,诗人的情思在字里行间轻轻地跃动。
   
    选集中有几篇是游记。与一般游记不同的是,作者并不局限于移步换景式的记叙,而是随时穿插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从书籍中得到的文史知识,突出自己的感受与思索,使之毫不显单调,而是有一种幽邃与迷离的情趣,这样的文字没有很深的文化功底是办不到的。因此,她的这些游记都较长,却又耐读。《琅琊山游记》开头很长文字并不涉及琅琊山,而是谈自己多年来亲近山水自然的体会。甚至远溯到自己的童年,“我小时住在故乡老屋里,屋的四周墙上盖着郁郁苍苍的绿叶,又从门头上蒙络交翳的倒挂下来,我就欢喜,恍惚觉得自己是住在山洞里。”《游日杂记》的前面,甚至用很长文字谈泛海的感受。尤其是用李白的诗句”烟涛微茫信难求“发端,反复论述”烟涛微茫“四字之美、之玄、之妙。这些文字并非累赘,只有这样写,文章才会如缤纷的浪花,绚丽多姿而又学沉蕴藉。
   
    作者在解放后写的文字与解放前写的相比要明显欢快得多了。仿佛一江春水撤去了弥散于其上的轻烟淡雾,而呈现出晶莹、澄澈、奔涌无碍的气势。反映作者在解放后看到一个蒸蒸日上的新中国,她的心情无比喜悦,对中国的前途也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在《一封家书》里,作者一开头便说:“这不是梦,是真真实实的好日子来了,我心里的快活,是有生以来从没有感到的。是这样透明的快乐,没有一点渣滓。”在《母亲的话》里,途径 一个母亲的身份,鼓励青少年参加祖国建设;在《寄》一文中,以饱醮深情的笔触,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歌颂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些文字里面,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祖国解放后的真实心态,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那一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共和国初期火热的建设生活唐人街物笔如激越的鼓点,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昂扬奋发的时代强音。
   
    通观方令孺先生的散文,我们觉得她始终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塑造了她所生活的多个时代的氛围;刻画了在这种氛围下的知识谷子的内心世界,传达来自灵魂深处的婉曲情调,像一组优美的旋律,把人带入迷离绚丽的艺术胜境。这些散文我确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李成)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19

主题

2117

回帖

2881

积分

桐网贡生

桐网活宝

Rank: 3Rank: 3

积分
2881
QQ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7-5-12 20: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方令孺及其散文[转]

好文,建议发到文学空间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