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17|回复: 7

方以智出生地考

[复制链接]

6

主题

45

回帖

90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9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6 20: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为已故名学者张五鹏先生的遗作,本人首次发在《枞阳网》,现转到桐网,与大家共享。点此网址即得:http://www.ahzyw.com/bbs/read.php?tid-26418.html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6

主题

1395

回帖

26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642

论坛建设活动大师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9 16: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苞与枞阳的关系实在是淡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8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pc_content>方以智出生地考

    张五鹏

    现在研究方以智学说思想的大有其人,而且见智见仁,各有成果。以于方以智出生地,却很少探讨。这对方以智来说,固然是次要的;但论世知人,也不宜偏废。因作如下考证,不妨溯源穷委,了解全面。

方氏来桐城定居——凤仪坊

    宋元间方德益从贵池池口来居桐城“东门而南”的凤仪坊,坊邻学宫,学宫前衢狭隘,割地基一半以广其衢。“时观音阁有竹园十二亩,势盖延广”。到四世方有道住在学宫前面偏东。有道生三子:长方端字伯常,次方法字伯通,幼方震字伯起。方法在明朝初年为四川都司断事,死于建文之难。生二子:长方懋字自勉,,幼方恕字自宽。法死时懋才十五岁,弟幼小,伯父方端想吞并他的产业,懋即全部让给伯父,自已另在城东隅筑茅庐奉母居弟,名断事坊,即后来的桂林第。方端居凤仪坊,“历六世至明嘉靖间鬻钱如畿(疑为京)为御书楼”。所谓凤仪坊,至此属于钱氏。(据《桂林方氏家谱·家政》,马其昶《桐城耆旧传·方自勉传》)。

            第一次迁徙——断事坊

    方懋离开凤仪坊,在明宣德年间,买乡进士黄镕在寺巷口的基地,建造房屋名断事坊。后来儿女众多,拓大加造,“宏丽为全城第一”。懋生五子,有五龙之目,第三子方佑字廷辅,巡按广西,故世称桂林世家(据方以智《合山栾文庐占·篡述》)。但方学渐主编的《桂林方氏家谱》则说:“仲勉公五十一而卒,至成化元年以佑贵,勅赠四川监察御史,都监王瑞题其门曰桂林”。后来有人否定前说,专主后说,我认为二者实有相通之处。王端用桂林二字题门,未尝不含有方佑的官阶意义在内。因此断事坊就改为桂林第,“是七房之祖居,同庖三世”。方氏也叫桂林方氏。

    方懋的长子方琳字廷献,称中一房;四子方瑜字廷实,称四房;五子方瓘字廷璋,称六房。瑜“务农殖”,居于湖上,生三子,仲子方舟字与济,舟生方克字惟力;幼子方向字与义。方瓘的曾孙梦旸字子旦,梦旸的孙子方大美。桂林第初分为七股,方向作书力言不可;明嘉靖间并归四房克后属六房大美;桂林第至此为六房大美所并有。中一房方琳的后代已不在桐城城内居住(据《桂林方氏方谱·家政》)。
</DIV>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8 10: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迁徙——白(土毚)

    中一房方琳生二子,长子方印字与信,幼子方塘字与溉。塘置孔城、白杨(今枞阳县义津镇)、松山、白(土毚)诸庄。印生一子方敬字惟慕;塘生四子,印只取瘦瘠的白(土毚)(俱见《方谱方印列传》)。方敬夫妇性斥急,逼走长子方初,虐待儿媳,又嗜酒(见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十二异孝异传》),“家日落,岁徙无宁所,令诸子释儒事生”(《方谱·方祉列传》)。敬生五子,第四子方祉字子受,生于白(土毚)(同上)。由此可知,中一房的长房最迟在方敬已迁居白(土毚)。康熙十二年版《桐城县志卷六·逸事》记载“方敬字惟恭,一日所居的白(土毚)室有祟,或窃、或掷、或啸、或触,怪异白端,巫治之甚”,更可为证。方祉生二子,长子方学恒字德卿,生于东乡,居白水村,迁于麻山(见《方谱·方学恒列传》)。幼子方学渐字达卿,没有出生地址的记载,但以胞兄学恒出生地推之,当不能远离东乡。那时方祉家境很穷,靠授徒为生,父病,“负戴(贷)给膳……鬻书易药”(《方谱·方祉列传》),势必不能另建居庄。

    上面所说的白(土毚)、东乡、白水、麻山各座落在后来的什么地方呢?据康熙十二年版《桐城县志·户口田赋》载,白(土毚)的方位应与浮山、义津桥、女儿桥、青龙嘴等地靠近(约在今浮山镇所在地向阳)。浮山旧属大宥乡,即后来的东乡,青龙嘴今天属于浮山乡,至于白水村,今不可考。

    方学渐十三岁丧父,由于他肯苦学,卓有成就。道光十年版《桐城续志·人物志·方学渐传》载:“同邑赵锐择婿,召诸邑人试之,学渐以泥涂布衣往,作拟书一篇,文一首,赵奇其才,遂以女妻之。赵氏有奁田在邑北三十里(麻山附近),学渐以归其兄,曰:‘弟笔耕自足活,藉是以奉兄耳’。时庭左枫桤二树,必见然连理,既开复合,观者以为昆弟之祥。因亭其下,曰连理亭”。看了这一段记载,就理解方学恒迁于麻山的原因了。原来学恒居在白水,是和学渐分居后的地址。在分居时,学渐把父亲遗留下来的约有百金,全部让给学恒。后来学恒又穷不下来,学渐又“割宅而居,割奁田为膳”,奉给学恒(见叶灿《方明善先生行状》)。

    第三次迁徙——白沙岭

    道光十七年版《桐城续志·校友·方中发列传》:“奔以智丧于万安水月庵,归葬白沙岭”。这说明方以智的墓地,原来就是白沙岭。方学渐《浮山赋》序里说:方生(自指)性癖雲山,结巢依麓,秋飙春煦,蹑蹻孤登,旷瞩怡怀,冁然赋焉”。赋的未段“若乃藉厄塞以屯戎,砦崎岖而御暴,翼威武于貔貅,匪祗林之攸好。白沙岭之卜筑,阳明亦欲选奇。则有道之振铎,树兹上(土)之鸿仪。睹华严之废址,怜梵宇之荒唐。钦贤馆之壮丽,将正学之浸昌,禀二仪以握珍,对千仞而仰止,期不负于兹山,畅幽怀而莫已”。从序文看,方学渐已从白(土毚)迁居浮山之麓,定居于白沙岭了,并且建筑了壮丽的钦贤馆。这时方学渐不是什么“泥涂布衣”,而是已经发迹起家了,最早也是婚娶赵氏之后。他建筑钦贤馆,目的是开门授徒,昌明正学,宏扬王阳明良知之说,要和浮山媲美。他往来桐川、秋浦(指贵池)之间,是以白沙岭为活动中心,两地只一江之隔,来往很方便。

    方学渐定居于白沙岭什么村庄,我们从下面的资料可以确切地指出,《浮山志·建置》:“报亲庵在墨历、掌岩之西麓,旧名在陆居,方廷尉鲁岳公之山庄也。”又本书卷四方以智《浮山报亲庵说》:“我祖廷尉公创在陆山庄,即墨历、掌岩之西麓也。在陆之中堂曰此藏轩,将终老焉”。这两段记载,意味着墨历、掌岩的西麓有座旧庄叫做在陆山庄。方大镇是方学渐的大儿子,有对祖业的继承权。这个地方和方以智的墓地共一山岭,当然就是白沙岭了。不过墓在岭北,庄在岭南。

    方学渐生于明嘉靖19年(1540),而方大镇生于嘉靖40年(1561)。即方学渐二十一时生大镇,方大镇在1624年罢官归隐此藏轩,时方以智十四岁。据《浮山志》载方以智《浮山游记》:“念先祖廷尉公构藏轩,携不肖读书于崖下,葱葱桑田,墙屋颓败,今当改为报亲庵,后建祠堂,祀三世焉”。可见方以智十四岁后几年,祖父方大镇曾携他读书,那么他的父亲方孔炤不会离开上两代别有住处,也是生长于浮山白沙岭自然没有疑问。所以方学渐出生于白搀,方大镇出生于白搀或在陆居,方孔炤、方以智则出生于浮山白沙岭在陆山庄。总之:连方祉算起,他们五代都出生于今枞阳县境内。

    方学渐的墓在枞阳镇附近方家墩;方大镇葬于小龙白鹿山,与枞阳镇仅一河之隔;方孔炤葬在枞阳横埠合明山;方以智的母亲吴令仪葬于浮山白沙岭枲花岗。四代墓葬都在枞阳附近,说明他们久住枞阳境内,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而枞阳人对方氏的情感也相当浓厚。方孔炤死,钱澄之代枞阳人写了一篇《枞阳合祭方中丞贞述公文》“……先生之眷枞人也,盖以祖父坟墓在枞水之湄,先生岁时往来于此地,凡民隐之无告者无不达也,其曲为区划者无不宜也。……先生没矣,吾何所依归?……今日之哭先生,盖有不期哀而哀者,固无论夫知之与不知”。道出了枞阳人的心声。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8 11: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闲人观点:

第一,桂林方氏是以城关为中心不断向外播迁的庞大家族,桐城凤仪里是他们共同的根。

第二,部分桂林方氏和今枞阳县关系很密切,关系究竟如何,兼听则明。

第三,方以智家族和枞阳渊源很深,算不算枞阳人呢?钱田间说方孔炤“先生之眷枞人也,盖以祖父坟墓在枞水之湄,先生岁时往来于此地”,在钱田间的眼中,方只是枞阳的女婿与过客而已。或者有人说,古之枞阳不同于今之枞阳,但方的妻子是麻溪吴氏,在浮山之北,此中意味,诸君可以体会。

第四,桐城有中一房祖屋廷尉第,方大镇所建,相对于规模宏大的廷尉第,其他山庄只能是别业而已,以别业定籍贯是本末倒置。

第五,浮山别业,方以智皆言方大镇所建,何不言明善公所建?

第六,题外话,方苞与枞阳的关系实在是淡薄,高祖方大美居城关,后避方高庄,曾祖方象乾迁南京,试问方苞祖籍何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8 10: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描述:图
图片:


<DIV class=tpc_content>          从白鹿山庄到潇洒园

    方学渐以理学成名,方大镇官至廷尉,方孔炤官至中丞,门楣日盛,买了小龙山白鹿山庄。方大镇晚年移居白鹿。方孔炤休官时,明朝的江山已成末局。张献忠、李自成义军四方蜂起,桐城屡被张部冲击,浮山在陆山庄也被破坏,方孔炤只好带着家人聚居白鹿。清顺治、康熙年间,社会比较安定,方孔炤的下代逐渐为官发迹,他们开始向城居活动。同时方大美的下代也因兵祸迁到枞阳县杨树湾方高庄(见《方苞文集》),后又迁到金陵。作为中一房的下代,正好乘机恢复城居——桂林第。留在白鹿山庄的只有方以智弟弟方其义的儿子方中发,以智长子方中德的儿子方正(王需)和以智二子方中通等修复浮山在陆山庄为报亲庵,也只留一家看守。其余一齐迁到城厢或其附近。以智幼子中履的儿子方正瑗官陕西潼商道,因事罢职回家,署所居为潇洒园,本是桂林第一部份(见马其昶《桐城耆旧传·方中通传》)。


                辩讹

    枫桤连理

    康熙十四年版《桐城县志》卷一载:“明世宗嘉靖三十年庚戍春三月白沙岭枫桤连理 [注] 。方明善读书处,因构连理亭”。道光七年版《桐城续修县志》卷二十三也有同样的记载。
[注]为“县东北距城三十余里方明善先生与兄白居先生读书处,因构连理亭”。

    辩一:

    方学渐生于嘉靖十九年,嘉靖三十年他才十一岁,哪有奁田奉给大哥。枫桤连理是偶然结合,后人附会孝友之祥。后来方学渐在其下构连理亭,也只取其奇异,并不引为祥端。

    辩二:

    枫桤连理在白沙岭,康熙桐志注“在方明善读书处,”是可信的。因为方学渐幼时即随父亲读书在外,也可能方祉曾在浮山白沙岭地方作过馆。据《方谱·方祉传》“使伯子学恒耕,而携不肖远求师”可证。道光志注,误以浮山白沙岭,并说是方氏弟兄读书处以附会孝友之祥。可见道光修志已不知有浮山白沙岭。

    方素北公墓

    辩:

    享受妻财,古来儒者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所以方学渐对大哥学恒说:“弟笔耕足自活,藉是以奉兄耳”(见道光版《桐续志·方学渐传》)。意思是说:“我教书能维持生活,本来是不愿接受奁田,我接受奁田是为大哥设想”。可见方学渐不愿到奁田庄上去住家。麻山白沙岭只是方学恒迁居的地方。后来《方谱》说:“白沙岭十五世素北公(方中履)墓,岭在县北三十二里,本明善公旧居”。是沿着这个误会。
</DIV>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闲人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终身荣誉活动大师版主桐网元老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7-8-28 10: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为枞阳前辈学人张五鹏先生的遗作,枞阳网陈靖(即楼主)发现并整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0

主题

3

回帖

4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5-11 01: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文章,想起当年张老在滁州师专当老师的时候,经常去张老那里讨教,那情景历历在目,很是怀念。! c! S' g" p6 S
作为方家的后代很多事情还是从张老那里知道的,多年前得知张老先生过世,很是沉痛。
' `9 V3 e6 S5 R8 L谢谢楼主。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