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67|回复: 15

枞阳县志应从哪年修?

 关闭 [复制链接]

6

主题

45

回帖

90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9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 08: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枞阳县志应从哪年修?5 S8 z; ~0 {/ R
——与程璟先生商榷
3 ?0 y/ q* a" b' I0 K3 V) a' z, `- l
    看了这个标题,不知诸君作何感想?枞、桐两地网友读此文前,不妨先泡杯茶,捋一捋思路,看看自己的观点能否和我的相互印证?
- n, h/ ]7 z  {' E6 E    网友程璟先生给出的答案有二:一是“应从492月以后修,”二是“没有枞阳县,何来枞阳志?”
9 ?) n$ ^! }( s. x    说程先生是网友,其实是不准确的。程先生以前是我同事,对枞、桐家谱颇有研究,是我所敬佩的学者。我们不仅在网上交流,现实中也是好朋友。去年暑期,我去省城,还专程拜访过他,蒙程君不弃,惠赐枞桐文史资料多种,私心感念,无日或忘。程先生是地地道道的枞阳人,但他的观点丝毫不带有狭隘的“乡土情结,”一秉至诚,令人感觉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学者。
+ N- f, C% y: T- P# w    但是,枞阳县志应从哪年开始写?我个人的看法则与程先生有别。不同的观点说出来,贴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商榷。也许我的说法未必正确,但这不碍大家的进一步交流。5 p* l# k1 Q, |' {
    兹就程先生的两点意见分别作一分析。
  L( G  L0 _/ z8 a( F' O7 P/ k$ o+ L
    一、“枞阳县志应从492月以后修”) T# m; H; y+ z( g2 ~
在弄清此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桐城的做法。桐城网友大多认为,现有的《枞阳县志》“问题很多,”而《桐城县志》则“要好得多。”我自己也时有同感,此处不妨以邻为鉴,尽量避劣趋优。
2 s! |9 q2 z+ x6 V/ I    众所周知,桐城置县始于唐至德二年(757),如果按照程先生立县时间的逻辑,则《桐城县志》亦当自至德二年始,此前的历史是不能写的!' J) Q% J/ s% g. m) }/ A9 g
    手头有本19959月出版的《桐城县志》,正好可以参看。该书第13页“大事记,”从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开始——当然,那时桐只是楚的附庸国,“桐城”一词在此页还没有出现——直到第14页才开始露面。在“桐城”一词出现之前,竟然连建于汉元封五年(前106)的枞阳县(其治所即在今枞阳县位置),也一同收录进去。尤其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该书第793页“人物传”的第一人竟然是“朱邑。”稍具地方史知识的网友都知道,朱邑生活的年代,桐地属汉代枞阳县管辖!朱邑是地地道道的枞阳人,若硬说是桐城人,也顶多只能在后面加个括弧,小字注一下“今桐城人”亦可。反观“问题很多”的《枞阳县志》,却没有收录“朱邑”,岂不怪哉?
6 j: p  o2 t4 `: r/ G    就此问题,我不知道程先生作何感想?是赞成还是反对《桐城县志》的这种编撰体例?
' q* T- M4 R0 _& c8 @. F* H  R5 R. {    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是支持《桐城县志》这种做法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说,《桐城县志》这叫“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绝没有错!
# ^/ w% ^/ L, c* L# K, D* d地域行政区划的变更与沿革,都是顺应当时的发展潮流,是该地区的历史延续。区划的变革不存在影响历史的真实。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再就时间上说,历史是早已形成的史实,而区划则是当时的政治需要,两者之间仅仅是“名”与“实”的关系,不存在有此则无彼的说法。“名者,实之宾也,”程先生的“枞阳县志应从492月以后修”的观点,纯属重“名”而不求“实”的错误说法。
& E& L: l3 p; T    枞阳历史悠久,可考文字可追溯到楚怀王六年(323年)【请参看本人另一帖:http://www.zywbbs.com/bbs/read.php?tid=26957】。汉元封五年(前106)置县,其历史远在桐城之前。中间虽屡经变更,但地处要津,文化昌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枞阳沿江一带,明清以来,匪盗横行,加以东乡民风强悍。古桐城辖区形如折扇,东西处与扇角,桐城居于扇脑。偏居一隅的桐城,早有鞭长莫及之忧。光绪二十六年,大通之乱,葛宽海自老洲头聚众三千,险酿大祸,桐城知县竟毫无所闻。东南百里,富户巨族,竞相逃往安庆、桐城。民国年间,邑绅陈澹然、方培卿等44人,联名上《桐城东南乡另设县治呈启》于省府,拟于东南乡另建“新桐县”(原县址拟建石溪,其县境版图与今天的枞阳版图几无二致)【请参看本人另一帖:http://www.zywbbs.com/bbs/read.php?tid-24109.html】。1949年后分设桐庐县,屡经变更,终于恢复汉时县名。这说明,在枞阳设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要,其间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周密的筹划和通盘的考虑的,绝非某些人的一时荒率之举。9 m0 T9 Q' k. O4 S$ w1 D
. \, M* [3 z$ m( g
    二、“没有枞阳县,何来枞阳志”?
6 a6 Y# Y: K  G: X& `    持此观点的程先生,我想其治史眼光绝对没有看到唐代以前,否则,就不会出现如此错误的观点。细审程先生之言,昭然若揭,即,1949年以前是没有枞阳县的!如前所述,枞阳立县远在桐城之前860多年,程先生竟无视事实,否认枞阳的悠久历史,让我困惑。' F5 a- d3 G% r" v6 ]/ X  D
    枞阳地处长江,境内多水,水性善下,其民谦逊而豁达。桐城深山大壑,连绵数百里,其民朴鲁憨直。枞、桐分治后,我常听谦逊的枞阳老乡称桐城人为“老大哥,”而自称“小老弟。”言下之意,桐城历史悠久,枞阳一直为其管辖,现在尽管“分家”,论尊卑之序,也当谦居“小老弟。”一般的老百姓如此说,尚可理解,因为他们对历史毕竟所知不多。而近年一些知识界人士也作如是观,久而久之,甚至出现了象程先生这样专治枞桐历史的专家也同声一气,我就大大不解了。2 e1 J; }; e2 |; u& |) a1 E
    枞阳果真一直受桐城管理吗?+ K3 A. k8 ^& D+ [5 E- d6 y. E
    我且仍举“错误较少”的《桐城县志》为例。为说明问题,摘引几则“大事记”:
, o* E- M5 s% |+ Y         1、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刘彻自浔阳乘船至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
+ Z: v. Z: c/ K- d# S         2、梁、陈,桐地为枞阳郡枞阳县。7 \8 k* K/ ~" R5 t
         3、开皇十八年(598),改枞阳县为同安县,隶同安郡。8 F. r. M  E+ a5 |4 X9 T( T
         4、大业九年(613),筑同安城,址在今县城东门外。
+ V, B' g6 M2 C( t% C+ a% ]         5、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同安县为桐城县。
( w2 m7 }" M: S5 ~: e  S    由此可知,桐城立县于757年,距今1252年,而枞阳立县于公元前106年,距今2115年。2115岁成了“小老弟,”而1252岁倒成了“老大哥,”这是什么逻辑?在桐城立县之前的860多年,桐城一直是枞阳的一乡(桐乡)。研究历史,我们是看全局的大历史,抑或是片面的强调某一时段,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
7 ^7 S7 o) G( I: o. K& O' Y$ r3 X  ?    再就文化建树而言,枞阳可考信史在公元前323年,而桐城在千山万壑之中,文明的火种还没有消息。当秦始皇观籍柯时;当汉武帝在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时;当左慈在浮山炼丹时;当陶侃领枞阳令,运甓惜阴时;当智(岂页)和尚创建“浮山寺”时,桐城的文化还乏善可陈,或者可以说,文明的火种还没有点燃。当楚怀王之弟鄂君启的船只在枞阳江面疾驰如飞的时候,桐城的先民尚在丛林中奔走逐猎。桐城文化真正的第一缕曙光,当以宋代李公麟的出现为代表。不过那时,浮山的远禄法师和大文豪欧阳修已“棋罢不知多少世”了。: o# k  @' i8 D
    旷观枞桐两地的文化发展,枞阳比桐城领先上千年。程先生所说的“没有枞阳县,”不知依据何在?% |5 M: F3 B; k( a  L
    即以后期的“桐城派”而言,其人文蔚起,也大多在今枞阳境内。真正桐城本地的文化世家唯宰相张家(张英、张廷玉等)、鲁谼方家(方东树、方宗诚及其后人)、孔城戴家(戴名世、戴钧衡等)及潘氏(潘江、潘田等)、马氏(马其昶等)等,稍可装点门面,否则,桐城对于“桐城派”这面大旗还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如此说来,“桐城出名,枞阳出人”一点不虚。" N8 B1 ?+ k; i7 }1 V8 P( O
    明、清以来,枞阳这区区百里之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迹呢?约而言之,可有三点为桐城及它处所不具备:8 _$ w' i5 h+ o, {4 w
         1、商业的发达促进文化的发展。旧时枞阳,水路交通极为发达,境内若枞阳镇、杨树湾等地商铺林立,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 C! b9 F4 [! k* e$ w4 b         2、文化中心的近邻关系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枞阳东距明清以来政治文化中心南京仅700里。明清以来,桐城人徙居南京极多,其往来路线,枞阳为必经之地。8 G; f# h! q% J, I
        3、浮山佛教文化的带动作用。浮山自公元575年天台宗智(岂页)法师开山以来,历代传灯不绝。佛教文化的兴盛为地方文化提供了厚实的土壤(就中尤以方以智外祖父吴应宾的麻溪吴氏及桂林方氏为杰特)。2 v  n2 S* o. |7 L! m; X3 z
% W! E4 F3 O5 o0 }3 a- F1 y' _
    综上所述,枞阳县志应从哪年开始纂修,已不言而喻。
% t$ z# e' f* N$ N6 x) g! I! S- M
2 r4 T& @: i* V% e

. m: @# L: U- Y  X! q[ 本帖最后由 不施锦绣 于 2009-3-2 09:00 编辑 ]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6

主题

1395

回帖

26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64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 09: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枞网已经说过,桐网不再罗嗦哦。:lol :handshake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 11: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让人不可理解的是,该书第793页“人物传”的第一人竟然是“朱邑。”稍具地方史知识的网友都知道,朱邑生活的年代,桐地属汉代枞阳县管辖!朱邑是地地道道的枞阳人,若硬说是桐城人,也顶多只能在后面加个括弧,小字注一下“今桐城人”亦可。反观“问题很多”的《枞阳县志》,却没有收录“朱邑”,岂不怪哉?
8 N9 t. B, ]4 x7 z$ t& A8 v* D9 V5 M( I6 ^- v+ e
陈兄误会了吧,朱邑是舒县桐乡啬夫,如何能算枞阳县人呢?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 11: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以后期的“桐城派”而言,其人文蔚起,也大多在今枞阳境内。真正桐城本地的文化世家唯宰相张家(张英、张廷玉等)、鲁谼方家(方东树、方宗诚及其后人)、孔城戴家(戴名世、戴钧衡等)及潘氏(潘江、潘田等)、马氏(马其昶等)等,稍可装点门面,否则,桐城对于“桐城派”这面大旗还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如此说来,“桐城出名,枞阳出人”一点不虚。
  b- w; M$ b  l- W: E2 u! {3 d4 y* p  _. W) j. y% h$ w  S3 @
这句话,我完全不能认同。方姚呢?陈兄此说让人诧异!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73

主题

3631

回帖

4823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4823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 11: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兄对桐城(今桐城)的了解可以说是相当缺乏,以至乏善可陈。桐城由桐国一脉相承,三千年文明之火不绝,桐国——桐乡——同安——桐城,脉络清晰。桐城最早见于记录在周厉王时,可参见西周铜器翏生盨铭文。 桐城可考信史在公元前851年之前。这还不止,夏桀奔居巢,其地在桐城南。时间在公元前1066左右。秦汉范增即居巢人。嗣后,唐有曹松,宋有李公麟、朱翌,分别为诗词书画之大家,如何乏善可陈呢?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

主题

64

回帖

10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0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 12: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恕我直言,这篇文章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听说楼主还是枞阳网络文史的领军人物,这也就不难理解“枞阳出人”或“皆枞阳人”的怪论为何层出不穷了。
" S! r/ ?  Z9 B# r- c) d) @0 d5 J0 r
我有时很注意不触及东南乡老乡的敏感神经,大家本来就是兄弟嘛。谁老大哥谁小弟都无关紧要,口舌之争有多大意义,能改变桐枞千年一家的事实吗?+ u( Y; _+ _: ^! W7 H6 j# y# q

  b4 U9 _0 t: R恕我直言,桐城县上承桐枞两国,下承舒枞两县,为桐枞两系的嫡系传承。不客气地说,楼主所述的汉枞阳县的继承者是桐城县,而非今枞阳县。今枞阳县不过是桐城县的派生。
2 f1 i# Y, B* ^! g3 `) k1 x+ }
( L) Q, ^2 y+ R  B3 j. y* M( ]想桐城县之由来,自是继承同安,同安继承的正是枞阳。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

主题

64

回帖

10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0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 13: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枞阳和古枞阳能划等号吗?无非是套用一古名罢了。如枞阳县用桐庐呢,用湖东呢?1955年定名的枞阳县就算公元前106年设立屡设屡废的枞阳县的继承了吗?枞阳县在屡设屡废后,终于在公元598年由同安县继承,同安后在公元757年改名桐城。" _1 b2 H' d5 b6 [- R
楼主所言对城乡、西北乡不客气之极,也浅薄之极。方姚二姓都被楼主窃走,还要窃舒县的朱邑。呵呵
# B' R, N  j5 i' H; @( z( N楼主说“即以后期的“桐城派”而言,其人文蔚起,也大多在今枞阳境内”。恕我无知,愿听楼主逐一说明!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8

主题

2921

回帖

3336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3336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 13: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观点是,两种方法都不可取。3 r. Y+ y$ H+ e9 d/ H  m% r. Z) L
要编的是什么样的枞阳县志?是现在的枞阳县志!
. r" Q3 W# V& N* w5 k4 ]所以,凡是现在枞阳版图上的风土人情都要写,不管它过去属于桐城或其它什么地方管辖,
. R) L4 Q) Y; T  W% W% l; P而不属现在枞阳,属于过去枞阳的,一律都不能写。
& n9 F, r7 Z# S& D这样说来,从49年写肯定是不对的,没有枞阳县的说法更莫名其妙。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

主题

64

回帖

10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0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 13: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楼主的问题,枞阳县志从哪年修都可以,犯不着为此事来挑衅一番。楼主细想己作数语:
' _/ l3 p/ r+ F+ b. ]# |1、朱邑是地地道道的枞阳人(舒县桐乡人)$ ~, N) Z% D8 n- m
2、文化昌盛,匪盗横行(这是什么地方)
$ L+ `5 q3 v! W) h9 y3、枞阳地处长江,境内多水,水性善下,其民谦逊而豁达。桐城深山大壑,连绵数百里,其民朴鲁憨直。(楼主想必是外县人,而程先生颇有东南古风,不过恰好程先生也是北乡人,可归入你所说的“朴鲁憨直”。在陈先生的眼里,桐城仅是黄甲山区,其他都是枞阳县。不知城乡的张姚马左方如何“朴鲁憨直”?)
4 i" c# m2 \2 H# U4、在桐城立县之前的860多年,桐城一直是枞阳的一乡(桐乡)。(陈先生的眼里世界上就一个枞阳县了,舒县和吕亭左县有没有听说过?没有听说过可以查嘛)
2 j6 `$ |4 P8 d2 q5、旷观枞桐两地的文化发展,枞阳比桐城领先上千年。(春秋桐国人难道茹毛饮血吗?)# g7 `8 n" c# ]3 u- E. G- i* A
6、桐城本地的文化世家唯宰相张家(张英、张廷玉等)、鲁谼方家(方东树、方宗诚及其后人)、孔城戴家(戴名世、戴钧衡等)及潘氏(潘江、潘田等)、马氏(马其昶等)等,稍可装点门面否则,桐城对于“桐城派”这面大旗还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如此说来,“桐城出名,枞阳出人”一点不虚。(您大脑清醒一点的时候仔细想想!)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6

主题

1395

回帖

26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64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 15: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哈哈哈,大家都无需过激言辞,网上说说而已,我们都不是方志办的干部。
: Y8 i; C2 x( b( P) j# O: F/ @" x/ P) I7 ^8 L8 K% {
按照我的意思,《枞阳县志》中无需对过去的桐城县发生的事情,再一一来找找,看哪些是发生在今枞阳县区划内,哪些名人算是枞阳县人来。当然,大家都认为修志的惯例,是需要,那就要搞清楚,确确实实的没有疑问才写进去,否则闹笑话,不如不搞。
1 I& w2 o5 s! j2 Z7 \因为在编写桐枞分治之前的东西,必然是要参看别的方志,最好的参考的就是老《桐城县志》了,找到其中属于现在枞阳县区划内的东西了。关键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两个,# ^" `' b2 o+ ?& ?4 [
第一个,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划分?9 c# y. t8 A4 v" d! F( `
第二个,准不准?/ I: F$ n* r% k7 B, {

9 A: I4 h) }3 z  l# ], a再回到我为什么说不需要在一一找,第一,《枞阳县志》中关于区划的沿革,就没有一个个落实到位,我是在《枞阳县志》中没有找到,那个乡镇,对应于清代或民国的桐城县哪个保哪个甲,这个基础细致的工作都没做,如何再来在这个基础上来界定一个个细小的细节的事情或者是名人,属于现在的枞阳县。只能说是大事情、大名人,毫无疑问的说是枞阳县的。& D9 u! N. G. \  o
就比如有网友举例说 刘大櫆,枞阳人,黄镇,枞阳人。但是,有些找不到准确资料的,就不要说了,比如大家争论的方学渐、方以智之类的名人。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