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产物————票证,有朋友收藏的吗? 那时桐城粮食还比较紧张吧,国家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现在不同了,不过应该记住那时的日子。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 煌煌古邑,磐磐金瓯,史谓“铁打桐城”。 龙鸾驾射,发乎天象。紫云霞映,瑞罩斯邑。以故,焜焜然,山川毓秀而人杰;恢恢兮,物华天宝而钟灵。陶陶然,闻人因之而辈出;郁郁兮,翰墨缘此而飘香。贤才鼎显,诗书礼传。人文超拔,英杰雄起。文风昌盛而蔚然,民风淳厚而质朴。冉冉紫光弥宇宙,唐唐文气仪乾坤。嗟尔乎!“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文都”之名,盖缘于斯。
桐国故地,皖省名邑。华东嘉市,江淮明珠。乾坤弘朗,嵯峨壮观。濒长江之滨,一面临水;枕大别之脉,三面环山。其东南,人文旺焉而煜煜;其西北,山岳崇焉而巍巍。安庆南拱,跨长江可揽江南之胜;合肥北峙,越淮河可眺北国之蔚。苏沪东贯,藉明珠可眄东海之波涛;汉渝西通,隔三峡可观巴山之烽火。处江淮之要冲,兵家必争;位吴楚之界地,攻守皆宜。携天柱而引枞川,襟五河而怀三湖。八皖畅达,居东西经济区之带;七省通衢,扼南北交通网之塞。捷达所至,及乾维而融贯;稷黍所丰,佑坤络而殷实。((优优引用)
记得这样的诗句:一蓑一笠一孤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吟又一笑,一叟独钓一江秋。诗里说的孤舟上独钓秋水的渔翁便是那桐城徐半僧,其人终生未仕未娶,以打鱼为生,闲暇时撰文赋诗以自娱……
桐城两百余年盛名的辉光里一个个灵光熠熠的名字:三国鲁肃,大清方苞、刘大魁、姚鼐、张廷玉、戴名世、刘开、曾国藩(桐城派)、朱光潜……。因为那熠熠生辉的名字太长太长而记得模糊,也因为那灵光熠熠的名字太长太长而记得深刻。
一,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在家乡,南京等地讲学四十余年,所编《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槐,刘师承方苞,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著有《惜抱轩诗文集》.姚鼐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二,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概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br />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当世,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 '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由此出发,他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br />刘大槐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因声求气"说.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三,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他发展了刘的"神气"说,认为:"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尸<br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桐城历史悠久,人文继胜,为安徽文化古县之一,系历史名城。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按史志记载,其沿革如下: 夏、商、西周——桐城属扬州。 春秋——为桐国,属楚,后属越。 战国——属楚。 秦——秦分天下为四十部,桐城属九江郡。 西汉——属庐郡,《汉书.地理志》云:庐江郡领县十二,内有龙舒、枞阳二县。 东汉——为龙舒侯国,属庐江郡,隶属扬州刺史部。 三国——为舒地。初属魏,后属吴。 西晋——复名为龙舒,属扬州庐江郡。 东晋——改龙舒为舒县,初属豫州庐江郡,继属豫州晋昌郡,后属豫州晋西郡。 南北朝——宋、齐改舒县为阳安县,后为吕亭左县,复为舒县,属庐江郡。梁、齐,改舒县为枞阳郡,同时恢复西汉枞阳县,先属南豫州,后属晋州,北齐时改为江州,周、陈,废枞阳郡,属晋西郡。 隋——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熙州,大业三年(607)改属同安郡,大业九年筑同安故城于县郭东门外(今市治)。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同安县属舒州。天宝元年(742),复改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改同安县为桐城县,县名此始。 五代——属南唐舒州。 宋——北宋先舒州,后属德庆军。南宋先属安庆军,后属安庆府。 明——先属江宁府,后属安庆府。 清——先属江南省安庆府,后属安徽省安庆府。 中华民国——初属安庆府,继属安庆道,后属安徽省第一行政察专员公署,抗战胜利后属安庆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专区,后皖北、皖南两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公署,后属安庆市,现属省直辖市,暂由安庆代管。原桐城县疆域:东界无为、东南接贵池,南接怀宁,西接潜山,北界舒城。解放后,皖北行政公署划桐城东乡和南北乡相连地区为桐庐县(今枞阳县)。197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又划桐城大枫、罗塘、花山、杨桥四公社归安庆市管辖,独改罗塘公社鲟鱼大队为鲟鱼管理区(镇),仍属桐城。 现桐城市疆域:东邻枞阳县,南邻安庆市、怀宁县,西邻潜山县,北邻舒城县,邻镇、乡、办事处计28个,面积1664平方公里,人口77万。 桐城市,地处安徽省中部,长江以北,大别山之东麓,东经116o40,~117o09,北纬30o39,~31o16,。东临白湖讲诸水。与枞阳县相望,西环靠落群山,与潜山县交界;南眺“二龙”(大龙山、小龙山)远影,和安庆市、怀宁县毗邻;北踞两峡雄关,与舒城县、庐江县接壤,面积为1664平方公里。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式,西北山区,乃大别山余脉,成54公里的半圆形,山势陡峭,层峦迭嶂,海拔在100-1057米之间,主要山峰有褚栏寨、层脊岭、二姑尖,经海拔1057米的大徽尖为最高。中部丘陵地带。海拔在20-100米之间;东南圩畈区,海拔在20米以下,全县河流纵横交错,有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1975平方公里,总长215公里。湖泊有松山湖(为菜子湖、白兔湖、嬉子湖的通称)等。 桐城市各来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5度,最高温度为39.9度,1月份均温为3.2度,7月份均温为28度,年降水量1192毫米,其中6、7、8月(梅雨季)降水量达789.8毫米。无霜期236天。 桐城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和璀璨多彩,造就了桐城近现代文化的伟岸和辉煌。在文、史、哲、科、教、艺等诸多领域,涌现出数以百计的精英人物。诸如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文史学家叶丁易、音韵学家方孝岳、革命家兼画家黄镇、民主英烈吴樾、女中人杰吴芝瑛、琴心侠女施剑翘、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无不声播海内外,煌煌于史册。 崭新的历史画卷,展示了桐城文化的再度辉煌。自改革开放以来,桐城派的后代们继往开来,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比翼腾飞,赢得了累累硕果。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乡镇企业位处省市前茅,企业文化和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业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准。一代文艺新人以文学、书画、戏曲、摄影等艺术样式,活跃于全国文坛。现拥有省以上各协会文联会员30余人,市文联各协会会员近400人。在省以上报刊及出版社发表出版各类文艺作品1500余篇(部),且作品获奖的喜讯不绝于耳。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现代化新兴强市,正在皖中大地巍然崛起,“弘扬桐城文化,建设现代文都”,桐城派故乡的明天辉煌。
[此帖子已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