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28|回复: 6

[桐城人] 马朴臣卒年新识

[复制链接]

124

主题

1259

回帖

2595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
QQ
鲜花(6)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8 22: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朴臣卒年新识
0 H( o( J1 c5 i  t' z
张庆

' u8 H" ]+ N! T* b! H4 W( q5 q6 M    在清初的早期诗人当中,我们习惯上把方文、方世举、方贞观并称“三方”,与钱澄之等人同是这段时期桐城诗人的重要代表。但这里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另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马朴臣。他与同里方贞观,极相友善,一时竟有“瑜、亮”之目的传说。但他所著《春迟诗稿》,未得刊行,至郑方坤编入《本朝百家诗钞》,始传于世。
7 y2 l" w  W8 v9 j0 w6 g8 J+ g) Y    据《桐城人物志》记载,其中有“马朴臣”条云:+ ~/ B" G) T2 e; k) ^
    马朴臣,字春迟,号相如,清代人。与同里方贞观友善,贞观以《南山集》案入旗籍,他则转游闽、粤、楚、蔡间。年五十,中雍正十年(1732)举人,考授内阁中书。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后卒于京邸。著有《报循堂诗钞》2卷。
5 Q5 o! M# C0 q" e) [    这里提及雍正十年正值其半百之年,则其生年可知为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然此中未提及他的具体卒年。; Q. q4 l: `) y8 ]& J- x3 D
    就其卒年,现在我们资料中通常接受的,都在公元1738年。这一说法似应归于郑方坤所撰《马朴臣小传》,其中记载“乾隆元年征天下鸿博士诣京师,大臣有荐之者,御试复不遇。不两年以病卒京邸。”照此说法,乾隆三年(1738)即马朴臣卒年,当不误。
/ Y& C0 {1 s6 E2 s0 v3 W# U9 C    查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二十七,有“马朴臣”名下有小字注:; W$ D% P3 d9 }/ P0 L. `9 ^
    字相如,江南桐城人。雍正壬子举人,官中书舍人。相如以友朋为性命,有过从者,必酌以酒,明日断饮,弗顾也。殃于京师,几无以为殓,闻鬻马于市,始得盖棺。友人作《鬻马行》以吊之。/ }2 R7 M  S* _- x  L! W/ B/ Q1 L( z3 o
    由民国的才子大总统徐世昌主持编选的《晚晴簃诗汇》,在“马朴臣”名下亦有记载:
  r& k2 v/ u0 M% Z$ c    马朴臣,字春迟,号相如,桐城人。雍正壬子举人,官内阁中书。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有《报循堂诗钞》。 ; [- i' y  u# J  a( _6 ~! }
    此条关于时间年份上的记载,与《桐城人物志》显然是一致的。马朴臣五十岁始中举人,可谓“大器晚成”了。但他晚年的处境依旧清苦,虽然在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但如郑方坤之言“复不遇”,终究病殁于京城,落到无钱收殓的地步。这样的境遇,是不能不令人读来寒心的。, T* d+ ^; @" ^. i
    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的荐举名单,可据杭世骏《词科掌録》卷首《举目》所记当中有:
+ }, [+ o# P0 j    工部右侍郎张廷瑑举一人:内阁中书马朴臣,江南桐城人,壬子举人。# c3 g0 Z9 m& S& j% Z+ s% E
    这里的张廷瑑正是桐城人所向来熟悉的张英幼子、张廷玉之弟。再查清福格《听雨丛谈》卷四载其中一条:8 |$ @8 Z6 {5 ?2 ]
    马朴臣(江南桐城人,壬子举人。以上一员,工部右侍郎张廷瑑举。)
$ F) `) r  w3 w0 g' A- o! h& D" u    可见此说是极可信的。在这一年马朴臣由张廷瑑荐入“博学鸿词”,但并没有因此带来更大的发展。这也许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 z+ H4 Y* l+ O! B
    至于后面的卒年,虽然流行的说法如一,皆从郑方坤说。但在杨锺羲《雪桥诗话》卷五中,竟然还真有不同说法:
7 }; [9 ~( T1 t, d7 h4 p- v    桐城马朴臣相如与方贞观履安林谷同声,襟情交契。南堂寄怀句云:“自入秋来常中酒,一从君去断吟诗。”其交情可见也。南堂曾隶旗籍,雍正元年放还。相如少即工诗,寓扬州天宁寺有句云:“客到几人曾跨鹤,我来三月不闻莺。”乾隆丁卯卒于京师。9 ~8 Q7 \( j! R
   乾隆丁卯,即乾隆十二年,用今天的公元纪年来表示则为1747年,这与郑说1718年相隔竟近十年之多!
  v$ e& Y  ]9 e   世人多信郑方坤于马朴臣其人其诗上的工作,则尽依其据。但这一问题如果仔细考究,事实上是颇成问题的。我在匆忙间检阅了一些相应的文献资料,马上发现三处不利证据:; n, q4 v! u0 \1 `. v  M- V
   其一,乾隆五年庚申,卢见曾以前控案受惩,自扬州遣戍伊犁。此事记入马荣祖为《雅雨山人出塞集》卷首所作序中。其时,卢的好友高凤翰南阜先生,在晚年右臂不能运转的情况下,坚持以左手画就《雅雨山人出塞图》,并题诗《丈夫行·送雅雨翁赴军台》,诗后亦署有“乾隆五年岁在庚申夏四月高凤翰拜左手书具呈本”。而这幅图中亦有时在扬州的诸多卢见曾故友题诗留字,包括郑板桥、杨开鼎、吴敬梓等,其中亦有马朴臣、马苏臣兄弟的署名。这说明其时马朴臣必然尚在人世。  p4 _" F) E- M# ~( Y# Z$ Y7 Y2 E
    其二,乾隆六年辛酉,马朴臣为李锴《睫巢集》六卷作序。有“廌青先生诺门人之请,自订其三十年所作诗,都为一集,将以命之雕开氏”云云,并署条款“乾隆六年岁在辛酉子孟冬”。则可见是年冬日,马朴臣尚在人世为人作序,更不可能早在三年前病殁京城了。
* w; \% m, P8 T* {, ^& Q2 K    其三,徐珂《清稗类抄·师友类》记载故事一则,题名《程风衣马朴臣如旧相识》。其中记曰:) Y( t0 G' k& @2 e* ]
    乾隆壬戌,淮扬大贾之业鹺者,深居简出,四方游客未易得见。桐城马朴臣,名相如,名士也。至扬,投刺於程风衣。再至,阍人再拒之,马怒,閧于门。已而有一人便衣小冠,趿履而出,问曰:“子何人?”曰:“吾桐城马相如也。”曰:“马朴臣耶?”曰:“然。子何人?子知程风衣在家耶?”曰:“吾即程风衣也。”两人乃大笑,牵袂入,各尽吐所欲语,如旧相识。留数日,尽欢而別。风衣,名嗣立,有寒士风。. _4 Q& Z' \  n: j9 y
    程风衣即程嗣立,号水南,安徽歙县人。据程晋芳《水南先生墓志铭》,当卒于乾隆九年甲子,乾隆元年博学鸿词辞未就试。
: Q5 m& ?% D. o# |0 y; \    徐珂所记此事,既在乾隆七年壬戌之后,则足证马朴臣卒年,亦不会早于这一年了。0 c, J& e; e, h) s) u& K
    有此三条,可知郑方坤在《马朴臣小传》中的卒年记载,其实有误。那么马朴臣的卒年究竟能在怎样的一段时间之内呢?+ s# M1 G) V6 p7 L3 r
    前已引杨锺羲《雪桥诗话》记载方南堂寄怀句“自入秋来常中酒,一从君去断吟诗。”则马朴臣卒年必然须在方贞观之前。又据枞阳网程璟先生传来桂林方氏世系资料,中有一则关于方贞观:3 ~! L# c7 r. R- i  p
    世泰(16791747)云存子。字贞观,一字履安,别号南堂,一号洞佛子。生于康熙十八年仲冬初三日,弱冠补诸生,屡落秋试,绝意进取,以诗歌、行楷,名噪江淮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入旗籍,乾隆元年(1736)赦归,卒于乾隆十一年十月初二日,享年六十八岁。与族祖文、世举并称为桐城三诗家。著有《南堂诗集》8卷。3 w4 r/ _0 F9 @( Q5 E. s, R
    这里对方贞观生卒年的记载是相当详细的。但所记“卒于乾隆十一年十月初二月”,似是差误。因为前已记卒年1747,当为乾隆十二年。反而其后的“妣吴氏、太守玉藻之女,卒于乾隆十一年(1747),享年六十七岁”一段,又将乾隆十一年误作1747年。这两处误记或者是资料本身的小错,亦可能是程璟先生上传时的失误了。但方贞观死于乾隆十二年丁卯,断无可疑。
+ `2 j: }) k& c0 W    而我们现在推翻了郑方坤给予马朴臣的卒年说法,那么只剩下杨锺羲《雪桥诗话》的那条记载“乾隆丁卯卒于京师”一说了,此即乾隆十二年丁卯。这一年恰恰与杨锺羲所记马朴臣的“乾隆丁卯卒于京师”,在年份上是相一致的。我们推翻了郑方坤的卒年记载,则只剩杨锺羲的此记可供推敲了。
2 ]7 L& v; d* `& e    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将马朴臣的卒年锁定在乾隆七年壬戌(当在春后)——十二年丁卯(当在秋前)这大约五年的时间之内了。于是呈现了两种可能:1 R: E( i# {* {5 d7 ]3 ~
    第一,杨锺羲所载属实,则马朴臣与好友方贞观同年离世,而稍早于方贞观,大约是春夏之际。
& Y0 F3 s: o4 K    第二,杨锺羲所载不实,是误将方贞观卒年当作马朴臣卒年。则马朴臣卒于壬戌后丁卯前,亦即17421746这个时间段之内。* g, f6 W6 O; _6 W
目前,限于手头资料的局限,我无法对这个卒年做出更精准的查证。是为记,俟日后资料充实后再予补证。
/ ~4 w5 {& W8 Z, O1 q: `" Y$ }; L% V8 B% \5 c* a

$ Z4 {! g/ g  l- a, B. c' p* t9 I7 I' W1 B$ [/ D  J9 A

0 Z7 ?2 q+ D/ Q" E                                                                                         天涯浪子,于081008晚。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嬉子之波 +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6

主题

1395

回帖

26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64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8 22: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指出。7 l1 z8 \  C: ~9 h
抱歉,是我把公元纪年标错了,方贞观夫妇俱乾隆十一年卒。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6

主题

1395

回帖

26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64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8 22: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详见 出处  2004年中华书局版本《戴名世年谱》九三六页,转引光绪六年《桐城桂林方氏宗谱》卷十八、卷五十二。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4

主题

1259

回帖

2595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
QQ
鲜花(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2: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程璟 于 2008-10-8 22:50 发表
3 q, U+ U5 M2 h谢谢指出。+ v. i$ C2 P/ p4 i4 |
抱歉,是我把公元纪年标错了,方贞观夫妇俱乾隆十一年卒。
6 {; E* E* D4 {/ @- _# E$ i4 g

9 d& ~9 ]# G$ D9 k. y俱是十一年么?但方贞观不是1747年去世的么?这一年应是乾隆十二年啊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96

主题

1395

回帖

264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642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8 22: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机会看看桐城马氏宗谱,应该解决疑问。
# N$ p0 m1 p& s) j+ Z( K7 X/ Q朴臣,是十一世,为 霳 之子,孝思 之孙。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24

主题

1259

回帖

2595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595
QQ
鲜花(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12: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程璟 于 2008-10-8 22:56 发表 ) V% H8 V8 h0 g0 a  y
若有机会看看桐城马氏宗谱,应该解决疑问。
) T6 ^7 u1 ]! v3 S. B朴臣,是十一世,为 霳 之子,孝思 之孙。

. U  E. I/ [' l- ~. Z0 M$ J. J0 b; @+ v9 p
但愿。又方贞观寄怀诗的编年不详,不然亦可将其卒年推敲得更为精准。 ( O% j' y1 {+ G, [9 \
就方诗的口气而言,似当在马相如去世当年。则马相如死在春夏之际,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76

主题

1869

回帖

210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2105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9 12: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马氏名人众多,但其族谱至今未能得见,甚憾!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