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8846
- 积分
- 804
- 威望
- 676
- 桐币
- 731
- 激情
- -2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2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9-1
桐网贡生
桐溪十里 水涯人家
- 积分
- 804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10 12: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困惑
宿松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但很遗憾,一个宿松先人发明创造的与京剧、越剧、豫剧、评剧并称为中国戏坛上五朵金花的地方剧种,却无端地被黄梅、安庆抢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将会随着考证的深入,人们会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这一点!在这“处处演唱黄梅戏,人人可哼黄梅调”的黄梅戏故乡,作为我们这些有幸跨世纪的人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把我们的先人用聪明才智创造的黄梅戏这一传统的地方剧种继承好、巩固好、发展好!基于此,我们不能不冷峻地正视黄梅戏工作眼前回避不了的这样一些问题:
观众减少,人才稀少,精品缺少,资金短少!
下面,我将自己对黄梅戏工作现状调查的情况,或略或详地作些分析和介绍。
1、观众减少问题。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多元,娱乐形式多元,价值取向多元,加上电影、电视、VCD、歌舞厅、网络等冲击,扑克、麻将的诱惑,观众看戏人数大量减少,这是全国的共性问题,宿松当然也不能例外。这尽可以不必大惊小怪。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我们只有想办法提高演艺技巧,多创作、排演出雅俗共赏、让人喜闻乐见的剧目,从而把观众吸引过来。
2、人才缺少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来回报、分析一下宿松黄梅戏工作的情况:
A、剧团演艺人员方面:全院实有工作人员59人,其中演员:男14人,女16人;乐队12人,舞台及后勤人员17人。这些人员分别为1970、1975、1985、1995年四次招工录用。35岁以上人员占30人,年龄最小的也有25岁。众所周知,演艺行业人员,更多的是靠吃青春饭。年龄偏大的同志,随着其舞台形象的丧失,将必须退出舞台。如果不能及时引进年青人,并对他们进行传帮带,将会影响茬口安排,进而出现青黄不接,甚至断代的恶劣后果。
B、编剧方面,诚然,宿松是文化之乡!搞诗歌、散文、小说创作的不乏其人,且成果丰硕。但真能胜任编剧工作的却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时下,我们没有一个在职的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这与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形势是极不相称的。
C、作曲方面亦如是。我们艺研所仅四个编制,能搞作曲的仅一个人,并且这个人即将退休。一个80多万人口的大县,这种情况是应当改变的。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迫在眉睫!祈望各界有识之士,关心关注。
3、关于黄梅戏剧本精品稀少的问题,也是影响宿松作为黄梅戏故乡声誉的重要原因之一。《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段优美的旋律,让黄梅戏唱响大江南北,同时,也把董永和七仙女的形象镂刻在世人的心中!其实,宿松本土上,很多剧本题材呀:人物中,桐城派鼻祖之一的朱书可以写,《三国演义》中作过18处记述的三国时骁勇善战的陈武可以写,1990年版《宿松县志》记载的勤政为民的首届县令张何丹可以写,《三言两拍》中有专章的麻地坡炼铁的汪革可以写……故事方面,红廿七军在白崖寨建军可以写,凉亭河阻击日寇的惨烈战斗可以写,夺取全国胜利,人民解放军十三、十四、十五军1949年4月21日从王家墩渡江可以写;妈祖娘娘的传说,罗隐先生的故事,李白诗仙的圣迹,都可以写!
我们应当辛勤劳作,多创作出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富有地方特色的、让人易懂好记的精品剧目;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提高剧本的品味,提炼剧本的主题,提升剧本中人物的形象!进而创造出名扬天下的宿松品牌!
4、资金短少情况,我也回报三个方面的问题。
A、解决职工吃饭问题包袱重。剧院现有的59人中,有14名为编外人员,这部分人全靠剧院创收供养,另外的45个编内人员,财政也是仅拨付一点差补工资(80%)。这种情况,对剧院的经济压力,我不说,大家可想而知。
B、职工的福利待遇低,对职工来讲,是偏低且得不到保障;对剧院来讲,是无力且不堪重负。对此,剧院目前面临的实际只能是,所有职工没有享受任何福利待遇,医保和社保都没有办理,14名编外职工连正常的基本工资都无法保障。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地域工作,剧院工作人员与其它行业比,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无,差别之大是让人寒心的。
C、工作环境堪忧。剧院现有的房舍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现在不仅式样老化不合用外,而且由于缺少经费而得不到正常修缮,所以成了危房不能用。为了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正常开展,剧院不得不在短缺资金的情况下,还必须霜上加雪地拿出钱出外租房。
资金短少,不仅严重挫伤了剧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给剧院领导带来无法推脱的工作重负。 |
|